英國入侵阿富汗之謎,明為遏制沙俄,實際卻為了鴉片貿易

2020-12-14 憶沫史事

引言:

英國入侵阿富汗有著層層謎團,當英國佔領印度後,唾手可得的阿富汗,卻一拖再拖,直到在俄國贏得俄土戰爭後,才立即進行,那麼英國入侵阿富汗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麼呢?難道就是為了單純地遏制俄國嗎?從後來的結果看來,即使不入侵阿富汗,也能達到遏制俄國的目的,因為俄國根本還沒有能力入侵印度,在歐洲部分也是很難再有進展,特別是在贏得俄土戰爭後,俄羅斯雖然贏得了戰爭可是也是實力大減,在歐洲正面作戰上也是舉步維艱,根本沒有能力大舉入侵南亞。

同時在19世紀初葉,俄國還沒有完全蠶食中亞的部分領土,沒有完成與阿富汗接壤,而英國此時入侵阿富汗,雖然表面上是為了遏制俄國,可實際上卻是另有算盤。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在南亞的統治,另一方面就是奪取在中亞的鴉片種植園,種植鴉片的重要地區便是阿富汗。在阿富汗種植鴉片成為了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也是出口亞洲地區的主要鴉片來源,相比於英國的其他的鴉片種植園,阿富汗種植的鴉片可謂都是上品,這也是英國為何如此重視阿富汗的原因,最終不惜重兵拿下阿富汗,同時也是將鴉片貿易進一步擴大至整個亞洲地區。雖然當時中國已經成為了其主要消費國,可是英國對此依舊非常憂心,因為同樣是鴉片種植園在當時的南美與東南亞都有,而英國如果沒有主導市場,那麼也會在這一次鴉片貿易中被市場所淘汰。

一、阿富汗是重要的鴉片種植基地

說起阿富汗,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戰亂,其實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阿富汗是一個重要的鴉片種植基地,另外阿富汗還是一個通往中亞的交通運輸樞紐,這樣一來也就註定了阿富汗的不平凡,也正因為它不平凡,所以才引起不少列強的共鳴。英國看上阿富汗還是在8世紀末期,其實早期的英國拿下印度也是一口一口吃下去的,到了18世紀末期,英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印度的統一戰爭前,印度也完全落入了英國之手,也是在佔領印度的同時,英國也在做著鴉片種植試驗。

在印度嘗試的鴉片種植的效果發現其實並不好,並且也將導致印度將為數不多的優質耕地都用來種植了鴉片,也損害了其農產品出口的利益,後來在駐印度總督和東印度公司的聯合行動中,便將阿富汗一些耕地納入懷中,也是在阿富汗舉行了新的鴉片種植試驗,而也是這一次實驗導致阿富汗南部的一些的一些耕地都開始跟風種植了鴉片。不過當時也是出於經濟利益,英國對鴉片的回收價格遠遠高於棉花和糧食,一時間整個阿富汗開始興起了種植鴉片的熱潮,原本種植糧食的耕地開始種植了鴉片

在阿富汗種植的試驗田中可以看出,阿富汗是非常適合於種鴉片的,也正因為適合種植鴉片導致了阿富汗在農業生產上完全出現畸形,這也是阿富汗走入地獄的開始。種植鴉片最初源於利潤高,可後來在英國正式入侵阿富汗後,便徹底讓阿富汗拋棄原來的種植方法,改為工業化的種植方式。

由此阿富汗徹底沒有了糧食與棉花種植,同時英國抬高價格收購鴉片的情況也沒能延續多久,介於鴉片在全球貿易中的摩擦升溫,也導致了鴉片價格的波動,所以對於鴉片收購價格而言,不可能長時間保持高位,所以這也讓阿富汗收購鴉片的價格有所降低,在逐漸下降到危險線後,收購價格便不足以支撐英國最開始許下的承諾了,所以這也是爆發阿富汗衝突的根本原因。

同時俄國也看好阿富汗這個鴉片種植基地,大量派出人員前往阿富汗洽談購買價格,這也是使得阿富汗漂浮不定的原因。最終不願意放棄阿富汗利益的英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導致阿富汗生靈塗炭。不過入侵阿富汗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迫使鴉片減產,只有鴉片減產才能達到鴉片價格提高的目的,所以也是出於這幾個目的,隨後在鴉片價格抬高后,英國早已陷入阿富汗戰爭之中,不過早期的鴉片暴利還是能維繫戰爭的。

不過到了後來,隨著阿富汗遊擊戰的深入,以及鴉片走私的猖獗,導致英國鴉片回收率越來越低,這也讓鴉片價格再一次抬高,可越抬高就越促進了這種鴉片走私,最終迫使英國大規模進行鴉片種植園的封鎖。不過封鎖鴉片種植園便是整個阿富汗戰爭中導火索的一幕,大量阿富汗人民開始偏袒向親俄政權,也是這一昏招讓俄國坐收盈利。

二、阿富汗戰爭實際就是消化戰

理論上來說,阿富汗戰爭就是一場消耗戰,並且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英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可以說讓中亞長期處於不穩定因素。另外英軍僅僅只是撤走阿富汗而已,並沒有解決其根本問題,對於阿富汗而言,依舊存在突出的問題,由於是鴉片種植基地,並且也是優質的鴉片種植基地,所以對於阿富汗而言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這也導致了越是攻打越是淪陷,對於曾經淪陷到阿富汗戰場的英國而言,採用的是和談並保持部分鴉片的回收權,可這一招在戰後沒多久便難以保障,英國又要出兵去維護。

對於入侵阿富汗的初衷來說,英國想要建立一個與印度一樣的殖民化政府,可是介於阿富汗的特殊性,所以建立一個殖民政府來統治阿富汗是基本不可能的。阿富汗本事也面臨著很多挑戰,特別是在停止棉花生產和種植糧食後,如何維持人民正常生活就是一大挑戰,而在戰爭期間糧食價格飆升,鴉片價格甚至還不如糧食的一半,所以這也導致種植鴉片的謊言不攻自破,這也是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阿富汗戰爭之中,這也讓英國參與阿富汗戰爭變得舉步維艱,短短2年內損失兵力就是過去入侵印度的幾十倍之多,這不得不讓英國開始重視阿富汗戰爭了一場消耗戰也可以說消耗了英國數十年來在印度積累的財富,同時鴉片價格抬高,也助長了阿富汗的反叛勢力,這也讓阿富汗戰爭無限期延長了下去。

三、阿富汗戰爭的結局卻是鴉片價格的提高

說到阿富汗戰爭的結局,一般都是英軍勉強撤走,而俄國也沒有過於介入。這種結局似乎並不是英國最初想要的,英國想要的是平穩鴉片價格,而不是鴉片價格過於抬高,不過隨著糧價的提高,導致阿富汗想要維持現狀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這就導致了阿富汗不得不提高鴉片價格,同時依靠抬高鴉片價格來維持生存現狀,於是在鴉片貿易的分歧才是導致英國與阿富汗矛盾的根本。

在入侵阿富汗的十多年來,阿富汗經濟從多元化走向了極具單一化,那就是依賴鴉片,這種局面不僅在阿福汗,在巴基斯坦北部和部分印度北部邦也是如此。所以要徹底勦滅阿富汗這些武裝勢力並不容易,同時當時英國還停留在鴉片紅利期,也不願意看到鴉片價格出現大跌,於是也就默許了阿富汗都不少動作。

可這對於阿富汗來說這卻是生存的必須,隨著全球鴉片貿易陷入瓶頸期,所以對於阿富汗而言如果沒有高位的鴉片價格,就會導致國家崩潰,這也是為什麼阿富汗始終要以鴉片作為一張牌來打給英國和沙皇俄國來看。如果阿富汗倒向任何一方產量都會大增,同時也會導致鴉片價格的波動,所以這也讓阿富汗意識到如果鴉片價格走低就必須藉助於戰爭來抬高價格這樣才能維持阿富汗的現狀。

從英國入侵阿富汗到二戰後到阿富汗獨立,數百年裡一支處於戰爭狀態,這種戰爭狀態不一定是與其他國家正式交戰,而是藉助戰爭狀態來維繫鴉片價格。就在英國撤出阿富汗不久後,俄國也曾短暫出兵於阿富汗,不過也僅僅普通的軍事衝突而已,談不上大規模出兵,可每一次出兵都會伴隨著鴉片價格上漲,可以說這本身也與抽大煙沒什麼區別了,阿富汗依賴於戰爭,也是藉助戰爭將鴉片價格不斷抬高。

在鴉片價格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阿富汗又可以改善戰爭環境,使用更加先進的武器,這樣以戰養戰,並不斷將對手拖入戰爭泥潭之中,而這種戰爭泥潭的效果卻也是阿富汗最終希望看到的。

阿富汗的國運與鴉片綁在一起後,整個國家便成為了一塊沼澤,任何國家經過都會陷入,所以對於英國當初要發動阿富汗戰爭而言,只能說也是處於資源整合與野心膨脹的想法,對於資源整合來說,阿富汗的鴉片可以被更加統一的回收,同時也能控制鴉片的市場價格,對於英國而言還算是有利可圖,同時徹底控制阿富汗可以防止俄國入侵印度,同時也能穩固南亞地區局勢,也只能說英國是一時野心膨脹,希望徹底控制南亞,同時將阿富汗這個咽喉守住,以此來應對俄國的亞洲擴張態勢。另外俄國也在中亞建立起鴉片種植園,這一舉也是對英國在南亞的產業構成市場威脅,於是更加刺激了英國想要徹底控制阿富汗的野心。

結語:

英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讓阿富汗開始了百餘年的戰亂,其實倒不是英國不想結束戰爭,而是阿富汗的經濟結構讓阿富汗不得不以戰養戰,非常依賴鴉片的後果就是國家也綁在了鴉片的價格之上,最終也因為在經濟上的不平衡也長期陷入了戰爭之中。

發動阿富汗戰爭前後,英國的損失可以說是入侵整個印度的幾十倍還多,雖然阿富汗並不善戰,但長期的遊擊戰也讓英軍感到了極具壓力的戰爭。所以在戰爭發展兩年後,英國便開始負盈利了,從長遠角度來看,控制阿富汗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既能產出鴉片又能控制交通要道,所以英國不惜付出高昂代價也要拿下阿富汗,可是阿富汗卻是始終沒有投降的意思,這也讓英國感到了戰爭遙遙無期,最終卻不得不提前結束戰爭,撤離所有的英國士兵。

自入侵阿富汗以來,英軍每天陣亡的人數都在兩位數以上,長期以往英軍陣亡人數過萬人,同時也沒有幫助英國真正勦滅所有的武裝部隊,反而是越來越刺激這些武裝部隊增多,最終使得阿富汗變成全民皆兵,與英國打了近6年的消耗戰,也是在這6年中,英國在南亞的實力由盛轉衰,在緬甸部署的兵力開始逐漸減少,無力進攻暹羅,也是藉助在阿富汗戰爭的風口,國際鴉片價格大漲,可英國卻沒有就此獲利,反而是在阿富汗戰爭的損失讓英國喘不過氣來,必須要大力出口鴉片才能有所緩解,這也是英國發動對東亞侵略戰爭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鴉片戰爭》

《阿富汗戰爭前傳》

相關焦點

  • 帝國墳場,阿富汗與英國蘇聯美國都交手,卻從未戰敗
    原因很簡單,阿富汗地方雖小卻處在中亞核心區,東南直達印度半島,是外來民族徵服印度的不二之選;向西是中東產油區,控制世界的錢袋子;向北是中亞地區,以前面臨的是沙俄或蘇聯;向東北大家都知道,就是我們中國。
  • 阿富汗不愧「帝國墳場」之稱,歷史上曾有五個帝國在此折戟沉沙
    歷史上的帝國,不論是為了掌控世界格局,還是近代為了石油資源,阿富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也使得它屢遭帝國入侵,歷史上的波斯、突厥、唐朝等都曾統治過這裡,而同樣有大量帝國曾在這裡折戟沉沙,從而使得其獲得了「帝國的墳墓」這一稱號。
  • 抵擋美蘇3大國5次入侵,最難「啃」的國家,「帝國的墳墓」阿富汗
    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儘管人口僅有三千多萬,但大多數人都還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農業是該國的重要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2/3。但就是如此貧瘠的國家,卻先後抵擋了3個超級大國的5次入侵,有著「帝國的墳墓」之稱。
  • 阿富汗是個怎麼樣的國家?為什麼總有國家要入侵阿富汗?
    為什麼總有國家要入侵阿富汗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覓史記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 英國送領土,阿富汗竟然不要,於是又送了185萬盧比才讓對方收下
    公元747年,唐朝為了爭奪西域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發兵消滅了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一帶),但是由於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西域擴張政策被迫收縮,自此漢人勢力退出了西域。 但是好景不長,沙俄自歐洲不斷向東擴張,由於《尼布楚條約》的籤訂,使之在東方的擴張受挫,於是轉頭向南擴張。
  • 世界上哪個國家最難入侵?有「帝國墳場」之稱的阿富汗,厲害在哪
    然而,即便是美國,也沒有被稱之為世界上最難入侵的國家。反而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阿富汗國家,卻有著帝國墳場之稱!這個國家究竟厲害在哪裡呢?阿富汗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家,位於亞洲中部地區,阿富汗擁有著遼闊的6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很多國家相鄰。其中我國也有一部分土地和阿富汗接壤。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家都是阿富汗的近鄰。
  • 日俄戰爭,假如沙俄獲勝,對於世界的局勢會有很大的影響
    之所以支持日本,是基於以下原因:一是實力上更看好日本,沙俄雖然國土面積大,綜合實力強於日本,但沙俄的中心在歐洲,並不在遠東。日俄戰爭爆發後,沙俄需要從歐洲調集軍事力量,路途遙遠,肯定沒有臨近東北的日本準備更充分,局部區域的實力日本佔優。清廷在這個時候大膽賭日本能贏得戰爭,而且日本背後是有英國人支持的,沙俄加緊入侵中國東北引起英國人的恐慌。
  • 蘇聯想要印度洋出海口,為何不進攻沿海伊朗,反倒攻打內陸阿富汗
    相比起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則是速戰速決,巴列維王朝很快就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霍梅尼領導的政教合一的專制政權,並延續至今。而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卻持續十年之久。
  • 為啥美國非要跑到中亞去侵略阿富汗?
    美國人在21世紀大的戰爭打了兩場,一場是在阿富汗,一場是在伊拉克,前者的藉口是報復911事件,後者的藉口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雖然後來川普大統領證明了美國人說謊。那麼為啥美國非要跑到中亞去侵略阿富汗?先說結論,美國人主要是為了佔據中東乃至世界的制高點。
  • 1841年,英國人在大清領土上所向披靡,卻在這個小國全軍覆沒
    1839年,是大清國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來到廣州城查禁鴉片貿易的年代。大家讀中國近代史,很容易形成一種當時英國人千方百計,積極籌備對大清開戰的印象,但實際上,幾乎沒有發生。倒是可以這麼說,大英帝國此時正在籌備入侵阿富汗。
  • 英國武裝入侵印度之前的莫臥兒帝國
    巴布爾的青年時代是在中亞地區與宗親們的混戰中度過的,這一時期,他雖然也有斬獲,但最終還是在另一夥北方新來的遊牧民族——烏茲別克人的擠壓下,帶領殘兵敗將退出中亞,南走阿富汗安身立命。阿富汗土地貧瘠、民風剽悍,不是一個適合立足的地方,於是巴布爾從阿富汗招兵買馬,繼續南下印度。
  • 阿富汗為什麼被稱為帝國墳場?這只是最近兩百年的歷史
    大約在2500年前,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國崛起,居魯士大帝遠徵之時,將阿富汗納入了波斯帝國的統治。大約在2300年前,波斯人衰落、希臘人崛起,亞歷山大大帝的的鐵蹄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亞拉山大死後,帝國一分為三,阿富汗成了塞琉古王朝的一部分。
  • 阿富汗依靠瓦罕走廊與中國接壤,為何屢遭西方國家壓迫
    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西部的內陸國家,它的國土總面積大概在6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為3680萬左右,又稱為西亞或中東也有稱中亞,但實際上阿富汗是位於西亞、南亞、中亞和東亞的交匯處,扼守南北交通要衝,地理位置極為優越,由於阿富汗北方靠近俄羅斯勢力範圍,西方為中東石油戰略要地,南方靠近衝突不斷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
  • 阿富汗伸出400公裡大長手,與我國接壤,瓦罕走廊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你仔細在地圖上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阿富汗和我國之間有一條狹長的走廊,走廊的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則是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這條走廊的東西兩邊則連通了我國和阿富汗,正是因為有了這條走廊,才使得阿富汗成為我國的鄰國之一。
  • 川普打「塔利班牌」意欲何為?穩阿富汗遏制伊朗或屬痴人說夢
    9月4日,美方談判代表哈利勒扎德宣布已達成共識,計劃首先撤出5000名美軍以換取塔利班與阿富汗政府展開對話,並承諾不支持「基地」和「伊斯蘭國」。塔利班方面則聲稱包括美軍及其北約盟國軍隊必須全部撤出阿富汗。眼見阿富汗局勢大有撥雲見日之勢,但喀布爾的爆炸聲卻再度打破了國際社會對阿富汗的和平幻想。川普突然變卦,招來多方批評。
  • 為什麼阿富汗被稱作帝國墳場?
    第一個入侵阿富汗的是曾經威名赫赫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英國為了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決定奪取位於亞洲心臟地帶的阿富汗。1838年11月,侵阿英軍由印度殖民地出發,越過興都庫什山脈,憑藉先進的武器裝備,一路勢如破竹攻入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但阿富汗軍民不甘就此束手投降,很快爆發了起義將英軍殲滅。
  • 兵連禍結——三大帝國在阿富汗上演「馬背叼羊」遊戲
    近200多年來的阿富汗,英國、蘇聯和美國這三大帝國在此反覆上演「馬背叼羊」遊戲,只是再也沒有征服這裡。沙俄想通過這裡直接進入印度洋,大英帝國則擔心在亞歐大陸的殖民地體系被攔腰斬斷。阿富汗就是兩大帝國相互妥協、避免兩敗俱傷的結果。
  • 沙俄的東方戰略:在沙皇尼古拉二世野心中破產的「黃俄羅斯計劃」
    在克裡米亞戰爭之前,沙俄看到好處都是直接依仗武力強搶,這使得周邊鄰國人人自危,沙俄強大的時候自然沒什麼,一旦衰弱就是群起攻之的下場。克裡米亞戰爭的時候就是沙俄先在戰場上遭到奧斯曼、英國、法國聯手擊敗,然後應該是沙俄盟友的普魯士、奧地利馬上落井下石,造成沙俄不得不主動求和。總結教訓之後,沙俄在面對大清的時候就開始裝「好人」。
  • 此國號稱「帝國墳場」,重創英國拖垮蘇聯,如今讓美國苦不堪言
    在當時,能夠免於西方列強控制的亞洲國家極少,而中亞山國阿富汗,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近200年的時間裡,阿富汗曾遭受英國、蘇聯和美國的入侵,但沒有任何一個超級大國能夠將它徹底徵服。英國三次大舉進攻阿富汗,均以失敗告終19世紀初,英國在佔領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企圖將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以此為跳板,跟沙俄爭奪對中亞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