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七十年代末,中東接連發生兩件大事,一件是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另一件則是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伊朗和阿富汗接壤,兩件事又幾乎發生於同時,並且還分別牽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可以說是非常巧合的。
相比起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則是速戰速決,巴列維王朝很快就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霍梅尼領導的政教合一的專制政權,並延續至今。而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卻持續十年之久。
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是蘇聯卻也因此備受國際社會的指責,可以說,這場戰爭,蘇阿雙方都沒有得利者,甚至蘇聯的解體,也被認為是受到了這場戰爭的拖累。
阿富汗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蘇聯為什麼還要硬著頭皮啃下去?
從阿富汗戰爭的結果來看,阿富汗雖然弱小又貧窮,卻不是塊好啃的骨頭,即便以蘇阿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也無法討得好處。
這種結果,蘇聯當時的統治者未必沒有預想到,或者至少在初期嘗試後,就應該領會到,然而蘇聯卻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明面上的原因,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蘇聯當初之所以會出兵阿富汗,就是因為阿富汗國內發生劇變,蘇聯支持的塔拉基被二號人物阿明給搞掉。
塔拉基之死,不但讓蘇聯大失顏面,而且還感受到了來自南部邊境的重大威脅。阿富汗新生的阿明政權,毫無疑問不會像以前那樣親蘇,畢竟阿明是知道蘇聯曾試圖聯合塔拉基做掉自己的,他絕對不可能信任蘇聯,反倒有可能投入美國的懷抱。這也是蘇聯無法容忍的,因此出兵阿富汗,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除了這個導火索之外,蘇聯出兵阿富汗,還被普遍認為是為了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阿富汗雖然不靠海,可一旦被蘇聯控制,蘇聯就可以經由該國再轉道巴基斯坦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從而打通印度洋通道,這可是蘇聯,甚至是更久以前的沙俄帝國夢寐以求的事。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才讓蘇聯在明知阿富汗是塊硬骨頭不好啃的時候,仍然不願放棄,以至於最終將自己拖入泥潭,長達十年無法脫身。
伊朗是印度洋沿岸國家,蘇聯想要印度洋的出海口,為什麼不選擇從伊朗方向進攻?
如果說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奪取印度洋出海口的話,那為什麼不選擇進攻伊朗呢?要知道,伊朗本身就是印度洋沿岸國家,還擁有優良的出海口,控制伊朗,蘇聯可以更方便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不僅如此,發動阿富汗戰爭時,伊朗剛剛經歷過伊斯蘭革命,國內局勢一片混亂,蘇聯趁著這個時候進攻,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如此大好機會,蘇聯為什麼沒有把控住呢?
箇中原因,其實不難推出。首先,蘇聯之所以要發動阿富汗戰爭,是因為阿明處死了塔拉基,從而給了蘇聯出兵的理由,甚至是不得不出兵的理由。反觀對伊朗,蘇聯不但沒有這樣的出兵理由,反而有不出兵的理由。
伊斯蘭革命前,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伊斯蘭革命後,即使新生的霍梅尼政權不見得就一定會成為蘇聯的盟友,至少是絕對反美的。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這一點,擅長各種鬥爭的蘇聯領導人一定不會不明白。
所以說,蘇聯當時根本沒有出兵伊朗的理由,不僅如此,出兵伊朗就意味著反向幫助美國,除非蘇聯領導人腦子鏽死了,否則是絕無可能做出這等傻事的。
拋開局勢不談,伊朗的印度洋出海口,確實曾被俄羅斯人惦記了數百年
拋開當時的現實局勢不談,單說伊朗的印度洋出海口,倒也確實讓俄羅斯人惦記好幾百年了。近代以來,沙俄帝國迅速擴張,可惜的是,其地處北方,無論怎麼擴張,溫暖的出海口對於它來說,始終是一件奢侈品。
為了獲得南方的出海口,沙俄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與許多國家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其中就包括伊朗。
沙俄帝國崛起之時,正好就是波斯人在中亞影響力不斷衰弱的時候,幾百年來,俄羅斯人就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地把波斯人的影響力從喬治亞以及亞美尼亞等地排擠出去,讓這些地方變成沙俄的後花園。
沙俄這樣做的最終目的,就是進一步削弱並徹底控制伊朗,從而趁機獲取伊朗的印度洋出海口。但是這個過程並不順利,伊朗雖然衰弱了,卻仍然是瘦死的駱駝,再加上英美等其他勢力的幹涉,最終也只讓伊朗成為沙俄以及其他國家共同的半殖民地,就如同晚清的中國一樣。就這樣,幾百年來,俄羅斯人始終未能通過伊朗獲得溫暖的印度洋出海口。
蘇聯解體後,繼承其主體地盤的俄羅斯,也始終在為溫暖的出海口而發愁。只不過,今天的俄羅斯比往日的蘇聯更加不如,別說從伊朗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了,就算是再來一場阿富汗戰爭,俄羅斯的國力恐怕也承受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