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日上午10點55分,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發布一條消息:
今天是符拉迪沃斯託克建市160周年。
若不是這樣一條消息,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塊土地。
就是這樣一條消息,再一次觸及國人內心深處的傷痛。
1860年11月14日,俄羅斯帝國和清朝在北京籤訂《中俄北京條約》,這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得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肥沃的沿海土地被割讓。
而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作為東北亞最為優良的港口之一,也被一併割讓。
而東北的失落還得從一段歷史說起。
1945年,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轉折點,而就在這時候,蘇聯謀劃出兵東北。
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對羅斯福說,如果蘇聯出兵中國東北,那麼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必須歸蘇聯,而且蘇聯必須恢復俄國在日俄戰爭中的全部特權,否則無法向蘇聯人民交代。
而這時候的東北,經濟發展程度富可敵國。日本14年的經營,使得東北工業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本土,東北成為遠東最重要的工業基地。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出兵中國東北,至8月30日,日本關東軍全部放下武器,歷經22天的戰鬥宣告結束。
中國人民14年的抗日戰爭,付出了巨大犧牲,東北工業基礎設施建設中,消耗的中國資源和勞動力難以估量,這些日本戰敗留下的工業資產,理應歸中國所有,然而卻被出兵幾天的蘇聯全部拆回家,東北工業一夜回到農耕時代。
以鞍山鋼鐵廠為例,當時蘇聯派了80名蘇聯技工、8000多名日本戰俘,花了40多天全部拆除完畢,一根鋼管都不剩。
對於所有的飛機製造廠、汽車製造廠、發動機製造廠等重要工業設施和設備,全部拆得一乾二淨,不留一點痕跡。
拆分下來的設備被源源不斷地送到蘇聯,整個拆運工作一直持續到1946年3月蘇聯撤軍時為止,因為整個東北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拆的了。
1950年,韓戰爆發後,蘇聯在圖們江下遊修建了一座木橋。1959 年,這座橋被重建為鐵橋。而就是這座橋的存在,基本斷絕了中型以上船舶出海的可能性。
1964 年在中方建議下,中蘇開始邊界談判,斷斷續續談了 7 年。到了1987年,休會了 9 年的第二次中蘇邊界談判重開。這一談,又是十三年。
1984 年,中國設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今天來看,發達城市大多沿江沿海,港口的作用,毋庸置疑。
而這時東北也在謀劃出海口的問題,1987 年,吉林省政府趁中蘇邊界談判重啟,將《關於解決我圖們江出海口問題的報告》提交中央,以期能被納入談判內容。
甚至,為了換取圖們江出海口,一些人想到,把當時被蘇方佔領的黑瞎子島交換給蘇聯。
後來,領導人視察吉林,鼓舞了東北的熱情,於是「為建設海港換租借蘇方土地」「圖們江下遊國際自由貿易區」等一系列方案和設想被提出來。
然而,這樣的夢想一直停留在圖紙上。
進入新世紀,開發東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角,再一次點燃東北的出海夢,有人提出,希望能和俄羅斯或朝鮮實現領土互換,用內陸多倍土地換取圖們江直接出海口,用以建設港口。
此時中俄邊界談判已經結束,想要獲得圖們江出海口,中國就只能把目光投向朝鮮。然而鄰居的「通往強盛大國之路」,始終是圖們江入海口開發的最大阻力。
2008年,中國某企業獲得羅先港第一碼頭50 年租借權,並投資 30 億美元建設羅先地區港口、鐵路和發電廠。
2012 年 2 月,中國獲得朝鮮羅先港另外四個碼頭的 50 年租借權,東北人夢寐以求的圖們江出海口仿佛觸手可及。
然而,到了2013 年,剛剛接班的三代領袖就清洗了負責對華聯絡的姑父,重啟核試驗,圖們開發計劃再度擱淺。
2014 年 5 月,吉林與俄方籤署協議,在臨近圖們江出海口的扎魯比諾港新建 12-15 個碼頭,使其年吞吐能力達到 6000 萬噸,將其打造成遠東地區的自由港。
但時至今日,這些出海口也並未給吉林省的外貿帶來多少起色,不要說東北,就連振興琿春都遙遙無期。
東北為何要執迷於出海口?這恐怕仍是在東北迷失背景下,見著稻草就想抓的無奈心理。
這幾十年,東北衰退勢頭逐漸不可阻擋,人們只能渴求、期待一切可能的新刺激點來改變命運。
有人說,現在的東北就像一位倒在地上的老者,又被人卡住脖子,隨你怎麼掙扎,翻身不得。
時至今日,東北三省的經濟加起來還趕不上一個河南,這種趨勢貌似還在繼續。
3萬元黑龍江鶴崗買房,2.2萬賣,這不僅是一個失敗的故事,更是一個夢想的破滅。
而這夢想破滅的背後,不僅有現實的原因,更有著歷史的根源。
2003年,國家測繪局發布《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若干規定》,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
「符拉迪沃斯託克」必須括注「海參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