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為了出海口遷都到聖彼得堡,為何蘇聯又把都城遷回莫斯科

2020-12-14 騰訊網

在歷史上,發祥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在彼得大帝統治下,為了尋找出海口和佔領更多的土地,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直到北方戰爭,擊敗北海強國瑞典,奪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羅的海東岸和芬蘭灣,才獲得了出海口。

如願以償的彼得大帝因此在芬蘭海灣,建立起一個新城市聖彼得堡。並從俄羅斯的發祥地莫斯科,遷都於此,將它作為沙俄海上擴張的起點。

從1712年開始,長達200多年的歲月裡,聖彼得堡作為沙俄的首都,一直是俄羅斯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美麗的聖彼得堡)

可是,十月革命後,推翻沙皇統治的蘇俄,為什麼又從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把首都遷回莫斯科呢?

一、傳統勢力的挑戰。

雖然經歷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推翻了沙皇統治。但掌權後的布爾什維克人很快感受到,古都聖彼得堡傳統勢力的報復和滲透,讓新生的紅色政權倍感壓力。

首先,殘存的資產階級力量以各種參政名義,不斷向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工農兵蘇維埃討要權力,沙皇封建勢力也加緊搞破壞,意圖搞封建帝制復闢,將新生政權扼殺於搖籃之中。

聖彼得堡根深蒂固的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也跳出來反對由布爾什維克組成的革命委員會,不承認它的合法性,他們利用俄國鐵路總工會,組織罷工遊行,要求成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者政府,明目張胆向布爾什維克發起挑戰。

有著沙皇統治200年歷史的聖彼得堡,由於傳統勢力派別眾多,基礎深厚,想要實現全面穩定幾乎難以做到。列寧考慮到,如果繼續把俄國的政治中心放在這裡,那麼靠工農兵起家的俄國革命,可能就此夭折功虧一簣。

為了消除沙皇復闢勢力的影響,避讓聖彼得堡本地勢力的猖獗挑戰,把蘇俄首都從彼得大帝建立的聖彼得堡,遷往俄羅斯民族的發祥地莫斯科,便於消除封建沙俄印記,激發民眾民族認同感。

(列寧在演講)

二、歐洲列強的威脅。

十月革命後,政權未穩的蘇俄,和德奧舉行停戰談判,要求在所有戰線停止軍事行動。分界線以現有分界線為準,停戰時間六個月。

但德國人抓住列寧無心戀戰的心理,對分界線提出了異常苛刻的要求。並在1918年2月,發動二月攻勢,逼迫蘇維埃就範。最終,德國成功把俄國近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納為己有。這招致蘇俄各方及黨內高層的普遍反對,布哈林稱這一條約,不僅給蘇俄帶來巨大損失,還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眼中對蘇俄的侮辱。

西部領土的大量損失,以及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使得聖彼得堡完全成為了一個邊境城市,距離俄芬邊境只有32公裡,隨時可能落入德國海陸軍包圍的危險境地。

再加上當時的蘇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紅色政權,列強們眼中的異類,面對英、法、美、德從摩爾曼斯克登陸,德國佔據波羅的海沿岸塔林地區。群敵環伺之下,聖彼得堡毫無安全感可言,面對外來威脅,蘇維埃政權遷都內陸,能更好地保存實力和發展壯大。

(如今的莫斯科)

三、工業建設的需要。

當年彼得一世遷都聖彼得堡,是為了利用來之不易的出海口,發展海上貿易,從海上對外擴張。而新生蘇維埃的發展重心,卻開始向工業建設轉移。

在這方面,身處內陸的莫斯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不僅集中了大量的老牌工業企業,外來資本興建的新興產業也多聚於此,有著比較好的工業基礎。因此,把首都遷回莫斯科,更有利於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建設路線實施。

四、中心管理的優勢。

聖彼得堡位於俄國的最西部地區,這對於橫跨歐亞大陸架的蘇俄領土來說,其輻射能力相當有限,而莫斯科位居內陸,處於整個國家領土中心地帶,即便於向四周領土進行統一管理,也有利於政權的穩定和政策的推行。

所以,蘇俄的遷都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除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的軍事壓迫和列強威脅,也迫使蘇聯不得不進行政治中心的遷移。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帝國時代擴張的立足點,隨著帝國的擴張結束,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有價值。

事實證明,遷都選擇非常正確,定都莫斯科後,蘇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軍事實力也重回巔峰,不僅二戰中橫掃德國,戰後還一躍成為和美國抗衡的世界超級大國。

(參考資料:《蘇俄何時何故遷都莫斯科》等)

相關焦點

  • 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俄羅斯為何遷都?
    不過在1712年的時候,彼得大帝突然遷都聖彼得堡,隨後這座濱海城市便充當俄國的都城長達200多年,直到1918年新生的蘇聯再度將首都遷回莫斯科。從上述歷程上看,俄國的首都變遷主要歷經三個階段,其間的兩次遷都分別對應兩起時代巨變。
  • 蘇聯解體後,加裡寧格勒為何沒有改名?
    俄羅斯歷史上一直有以名人的名字命名地名的傳統,這個傳統在俄羅斯可謂一脈相承,從沙俄時期開始,到蘇聯,都是如此。比如現在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便是用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的名字命名。
  • 聖彼得堡,俄羅斯一心融入歐洲的「投名狀」,為何又遷回莫斯科?
    不僅放棄了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大片領土,還被迫將首都「退回」到1300裡外的莫斯科。彼時,距彼得大帝將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已過去206年,也就是說,時隔兩個多世紀,俄國人又親手關閉了這扇「面向西方的窗戶」。
  • 為了一個出海口,造就了一幫世仇,蘇俄為啥這麼想要出海口?
    到了14世紀,莫斯科公國達到極盛時期,而蒙古人卻日益衰落。於是莫斯科公國趁機擊敗蒙古人取得了獨立,俄羅斯大公國開始基本成形。取得獨立之後,被壓制了一個多世紀的戰鬥民族本性徹底顯露無疑,俄羅斯大公國以莫斯科為中心,瘋狂地向外擴張。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斷徵服周邊國家,領土也開始成倍成倍的增長。
  • 蘇聯想要印度洋出海口,為何不進攻沿海伊朗,反倒攻打內陸阿富汗
    這種結果,蘇聯當時的統治者未必沒有預想到,或者至少在初期嘗試後,就應該領會到,然而蘇聯卻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明面上的原因,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蘇聯當初之所以會出兵阿富汗,就是因為阿富汗國內發生劇變,蘇聯支持的塔拉基被二號人物阿明給搞掉。
  • 都曾是沙俄屬國,都與蘇俄發生過戰爭,為何芬蘭卻與波蘭截然不同
    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不久之後又爆發了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們奪取了政權,建立起了紅色的蘇維埃政權,而這場革命不可避免的傳播到原來沙俄時代徵服的領土,這些地區也發生了革命,其中就包括原本屬於沙俄的芬蘭。
  • 沙俄,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帶你1分鐘了解沙俄來歷及主要沙皇
    為了快速了解沙俄歷史,我們只聊脈絡不聊細節,只需極短的時間讀完全文,即可在腦海裡建立一個清晰的沙俄歷史"模型"。沙俄,是俄羅斯的一個歷史階段,前有基輔羅斯和金帳汗統治期,後有蘇聯和今天的俄聯邦。之所以稱之為沙俄是因為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就是沙皇統治,那為啥叫沙皇?簡單的說就是為了區分方便。咱們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叫皇帝,歐洲中世紀各國除了國王以外,也還有一個或多個起碼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它們往往依託的是古羅馬帝國,就是宣稱自己是羅馬人的皇帝。
  • 西伯利亞大鐵路,沙俄與蘇聯的國家命脈
    西伯利亞大鐵路對於蘇聯來說非常重要。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全長9288千米。西伯利亞大鐵路西起蘇聯聖彼得堡,東至太平洋沿岸的海參崴,跨越8個時區。該鐵路修建與1891年,到1916年結束,前後歷時25年之久。
  • 聖彼得堡 | 俄羅斯的「北方首都」
    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從來都是俄羅斯文化天秤上的兩個託盤,就像在莫斯科長眠著契訶夫、拉赫瑪尼洛夫、高爾基和索忍尼辛。
  • 當年沙俄要是打贏克裡米亞戰爭結局會如何?會遷都君士坦丁堡嗎?
    沙俄自彼得一世以來的歷代沙皇都盯著這裡,並想獨佔奧斯曼土耳其,奪得出海口,甚至是遷都君士坦丁堡。而此時接過打敗拿破崙被歐洲視為救世主皇兄亞歷山大一世榮耀的尼古拉一世更是信心滿滿,為了使俄國艦隊能夠出入黑海,繼而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俄國只有控制了土耳其海峽才能實現。然而,如此就觸碰了諸多列強的利益,尤其是英、法、土三國反應更為激烈。
  • 沙俄,幾百年玩命擴張,瀕臨11處海域,為何海岸線僅排世界第四?
    拜佔廷帝國滅亡後的1469年,當時的羅馬教廷做出一個改變歷史的重大決定:把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婭許配給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為此,羅馬的當權者可謂費盡心機,教皇親自撮合這門婚事。渴望保留羅馬帝國王室的血脈可以理解,但為何選中俄羅斯呢?
  • 打通印度洋出海口這麼難,為什麼俄國和蘇聯仍然前僕後繼?
    俄國崛起後一直在向外擴張,向西到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向東到太平洋,都佔領了重要的出海口。然而俄國在向南擴張的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在吞併中亞後,俄國的下個目標就是阿富汗,可就在這裡俄國遇到了攔路虎。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10年時間蘇軍陷入了阿富汗不能自拔,更別提打通印度洋通道了。最終蘇聯狼狽地撤出了,而這場戰爭也很認為是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那麼既然打通印度洋出海口這麼難,為什麼俄國和蘇聯仍然前僕後繼?
  •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後來王國在沙俄、普魯士、奧地利的聯合打擊下被瓜分,立陶宛歸屬沙俄。一戰期間德國曾佔領立陶宛,戰後立陶宛獨立。不過在二戰前夕,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再次併入蘇聯。蘇聯解體後,立陶宛東部並不與俄羅斯接壤,卻因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飛地加裡寧格勒,立陶宛西南部與俄羅斯就接壤了,而且是共享庫爾斯沙嘴和庫爾斯灣。庫爾斯灣唯一的出海口,位於北端,早在普魯士時期就建了港口默默爾,那時候整個庫爾斯灣都屬於普魯士(德國),現在立陶宛也興建港口克萊佩達,這是立陶宛第三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
  • 哈薩克斯坦,為什麼要遷都阿斯塔納?
    此外,沙俄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內地,也試圖把當地作為前哨站從加大了開發力度,並以之作為草原總督區下轄的七河州首府(1882-1897)。1926年,蘇聯政府為了溝通中亞和內地交通,決定興建一條從塔什幹通往新西伯利亞與西伯利亞大鐵路匯合的中亞鐵路動脈。不久後,阿拉木圖也開設了直達莫斯科的航班。隨著交通條件的日益便利,阿拉木圖在物流、商貿、工業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 百年海參崴:沙俄的罪行和俄羅斯沒關係嗎? | 循跡曉講
    那個時代是海洋時代,凡是有海洋優勢的國家都富裕了,他覺得沙俄要想強大,自己一定要有出海口,這樣才有可能掌握制海權,所以你看後來俄國的擴張,基本上都是圍繞出海口。沙俄這個擴張的方向也很有意思,跟打麻將一樣,東南西北全佔,哪一頭碰壁了,就換另一頭找補。
  • 莫斯科—聖彼得堡31首
    莫斯科—聖彼得堡31首 1重慶飛莫斯科機上作高天浩渺竟如何,歐亞渾茫眼底過。15聖彼得堡乃蘇聯十月革命發源地,至今阿芙樂爾巡洋艦猶存。克裡姆林星已黯,阿芙樂爾事多疑。傳承卻賴吾華在,代代虔誠拜導師。16聖彼得堡觀芭蕾舞《睡美人》久聞舉世美名馳,今日來觀曼妙姿。看到滿場驚豔處,忽然如醉復如痴。
  • 莫斯科本來不適合做首都,為何俄羅斯還一直不肯遷都呢?
    而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首都都是如此,從早期的長安,到洛陽,到北京,都基本位於中國領土的中央,到達四周距離差不多,這樣能夠更加有效的帶動和管理。不僅是我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首都,基本上都位於中央的位置,很多國家,以前首都太偏,還特意遷都中央,最典型韓國、緬甸、巴西等都是如此。但是對於俄羅斯來說,卻不是這樣,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位置太偏西,不適合作為首都,但是為何俄羅斯卻一直不肯遷都呢?
  • 我在莫斯科火車站登上開往莫斯科的火車
    今天該離開聖彼得堡去莫斯科了,在涅瓦大街起義廣場的莫斯科火車站乘坐夜班火車前往莫斯科。俄羅斯的火車站挺怪,用終點的名字來命名火車站,去莫斯科就叫莫斯科火車站,讓旅客想做錯火車的機率降為零。同樣地,在莫斯科也是同理,五個火車站不用擔心走錯,只要知道你的目的地就直接進相應的車站,來聖彼得堡就進入聖彼得堡車站,就這麼簡單,就這麼高效。聖彼得堡起義廣場從聖彼得堡開往莫斯科的夜班火車需要一整夜的時間才能到達,想要快捷可以選擇動車,四個半小時就能抵達莫斯科。
  • 落後世界的沙俄帝國,為何蘇聯一接手便迅速崛起?這三點缺一不可
    為何原本落後的沙俄,蘇聯能在接手後快去讓它變大變強呢?——公有制經濟的勝利!眾所周知,蘇聯是一個紅色政權,是代表工人階級的共產世界國家,所以蘇聯在取締沙俄後,在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上採用與西方列強們「私有制」截然不同的「全盤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