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發祥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在彼得大帝統治下,為了尋找出海口和佔領更多的土地,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直到北方戰爭,擊敗北海強國瑞典,奪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羅的海東岸和芬蘭灣,才獲得了出海口。
如願以償的彼得大帝因此在芬蘭海灣,建立起一個新城市聖彼得堡。並從俄羅斯的發祥地莫斯科,遷都於此,將它作為沙俄海上擴張的起點。
從1712年開始,長達200多年的歲月裡,聖彼得堡作為沙俄的首都,一直是俄羅斯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美麗的聖彼得堡)
可是,十月革命後,推翻沙皇統治的蘇俄,為什麼又從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把首都遷回莫斯科呢?
一、傳統勢力的挑戰。
雖然經歷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推翻了沙皇統治。但掌權後的布爾什維克人很快感受到,古都聖彼得堡傳統勢力的報復和滲透,讓新生的紅色政權倍感壓力。
首先,殘存的資產階級力量以各種參政名義,不斷向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工農兵蘇維埃討要權力,沙皇封建勢力也加緊搞破壞,意圖搞封建帝制復闢,將新生政權扼殺於搖籃之中。
聖彼得堡根深蒂固的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也跳出來反對由布爾什維克組成的革命委員會,不承認它的合法性,他們利用俄國鐵路總工會,組織罷工遊行,要求成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者政府,明目張胆向布爾什維克發起挑戰。
有著沙皇統治200年歷史的聖彼得堡,由於傳統勢力派別眾多,基礎深厚,想要實現全面穩定幾乎難以做到。列寧考慮到,如果繼續把俄國的政治中心放在這裡,那麼靠工農兵起家的俄國革命,可能就此夭折功虧一簣。
為了消除沙皇復闢勢力的影響,避讓聖彼得堡本地勢力的猖獗挑戰,把蘇俄首都從彼得大帝建立的聖彼得堡,遷往俄羅斯民族的發祥地莫斯科,便於消除封建沙俄印記,激發民眾民族認同感。
(列寧在演講)
二、歐洲列強的威脅。
十月革命後,政權未穩的蘇俄,和德奧舉行停戰談判,要求在所有戰線停止軍事行動。分界線以現有分界線為準,停戰時間六個月。
但德國人抓住列寧無心戀戰的心理,對分界線提出了異常苛刻的要求。並在1918年2月,發動二月攻勢,逼迫蘇維埃就範。最終,德國成功把俄國近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納為己有。這招致蘇俄各方及黨內高層的普遍反對,布哈林稱這一條約,不僅給蘇俄帶來巨大損失,還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眼中對蘇俄的侮辱。
西部領土的大量損失,以及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使得聖彼得堡完全成為了一個邊境城市,距離俄芬邊境只有32公裡,隨時可能落入德國海陸軍包圍的危險境地。
再加上當時的蘇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紅色政權,列強們眼中的異類,面對英、法、美、德從摩爾曼斯克登陸,德國佔據波羅的海沿岸塔林地區。群敵環伺之下,聖彼得堡毫無安全感可言,面對外來威脅,蘇維埃政權遷都內陸,能更好地保存實力和發展壯大。
(如今的莫斯科)
三、工業建設的需要。
當年彼得一世遷都聖彼得堡,是為了利用來之不易的出海口,發展海上貿易,從海上對外擴張。而新生蘇維埃的發展重心,卻開始向工業建設轉移。
在這方面,身處內陸的莫斯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不僅集中了大量的老牌工業企業,外來資本興建的新興產業也多聚於此,有著比較好的工業基礎。因此,把首都遷回莫斯科,更有利於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建設路線實施。
四、中心管理的優勢。
聖彼得堡位於俄國的最西部地區,這對於橫跨歐亞大陸架的蘇俄領土來說,其輻射能力相當有限,而莫斯科位居內陸,處於整個國家領土中心地帶,即便於向四周領土進行統一管理,也有利於政權的穩定和政策的推行。
所以,蘇俄的遷都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除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的軍事壓迫和列強威脅,也迫使蘇聯不得不進行政治中心的遷移。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帝國時代擴張的立足點,隨著帝國的擴張結束,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有價值。
事實證明,遷都選擇非常正確,定都莫斯科後,蘇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軍事實力也重回巔峰,不僅二戰中橫掃德國,戰後還一躍成為和美國抗衡的世界超級大國。
(參考資料:《蘇俄何時何故遷都莫斯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