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說自己欠債6個億,已經還了4個億的羅永浩,再次被限制高消費了。同時有網友爆料,他在直播間帶的貨是假貨。直播間裡賣的羊絨衫並非真正的羊絨製造。
無論是誰碰到這樣的情況,可能一個頭都有兩個大了,但是羅永浩和他的團隊還是很快做出了回應,承認審核了所有的手續,貨源還是出了問題。並且坦言正在起訴真正的責任人。同時他承認有100多個官司纏身。不過這一波操作還是贏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讓羅永浩的個人形象、個人品牌,更真實地展現在了大家面前。
這次羅永浩贏得了人心靠的還是他的人設,之所以這麼快就還了4個億,靠的是他的個人 IP。
不僅這些網絡牛人要打造自己的IP,我們每個生活在這個時代裡的人都要有個人IP的意識,把自己看作產品,不斷的進行打磨。秋葉老師帶領團隊推出了一本新書《個人品牌7堂課》,書中用7個思維闡述了如何打造個人品牌。
如果把自己看成產品,怎樣做成受人歡迎又能帶給人價值的好產品呢?
01.定位思維
好產品外觀會讓人很舒服,與同類產品也會有相當的辨識度。定位思維很重要的一點是給自己貼標籤,讓別人一眼就清楚你是誰。
這個過程中要挖掘自己核心的優勢,也就是讓自己的長板更長,而不是不斷的去補自己的底板。底板是知識的積累,並不是知識的積累要足夠大才能夠去運營自己的品牌。而是在不斷的運用過程中持續的輸入並輸出的過程中加固底板。
給自己定位時,除了貼上主要的標籤,如果能有一些閃光的服務標籤,比如你不僅是一個專業人員,也是一個有個性、有溫度、有趣的人,那將增加大大的好感。
要想讓大家認識自己是一個好產品,就要進入到你所選擇的平臺打造的榜單中。在這個平臺中卡位,讓所有人都能看見你。要實現這樣的效果,就要在一段時間內把所有的精力、資源、資金都投降這個點,使之成為最長的板。
除了找好自己的定位,還要把自己這款產品放入到產品體系中去推廣。
02.產品思維
在產品思維方面,要學會搭建有回報的產品體系,要建立產品矩陣。產品矩陣的核心是有三類產品:引流型產品、利潤型產品和錨定型產品。引流型產品成本低但價值高,可以批量地複製。而利潤型產品要和引流性產品強相關,這樣能保證引流過來的流量後續有進一步的轉化。錨定型產品相當於旗艦店,並不是為了大批量的賣出,而是樹品牌、立標杆。
產品思維除了要建立核心的三類產品,還要圍繞空間和時間設計現金流產品矩陣。比如,一是在產品的單價上拉開消費空間,另一個是在客戶的生命周期上延長消費時間。
要想讓產品更好賣,還要學會給產品定價。常見的有固定定價、階梯定價、規模定價、時效定價。特別提醒,成本、時間、質量不可能三者同時最優,對於一些技能類知識快速達到一個基礎質量比打造一個完美產品更重要。這樣才能把握住招生的黃金時間段。
打造出好的產品,還要建立渠道思維,讓好產品進入可持續的流量池。如何搭建可持續的流量池,靠的是渠道思維。
03.渠道思維
很多人會建議將產品多渠道分發,但即便是多平臺分發也要選擇主攻一個平臺。當在一個平臺打造出良好的業績時,其它平臺也就更容易展開。運營一段時間,在有了一定個人品牌影響力後,依然要明確自己的主流量池。集中主要的精力,給主流量池持續的引流。
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現有部分的粉絲會流失,有些人會比較擔心,希望一個粉絲都不下降,這是不可能的,也並非健康的狀態。正常的狀態是增加的粉絲遠遠超過流失的粉絲,流失掉的粉絲也是一個自然過濾的過程,只要在增加粉絲和流失粉絲之間有一個不斷增長的動態的趨勢就是合理的。
運營個人品牌也要了解各個平臺流量成本的大趨勢。一般來說平臺初創時期是流量的紅利期,成本比較低,後期平臺發展起來,流量成本會急劇的增加。
渠道思維是個人品牌運營的重要思維,包括粉絲的管理,用戶的沉澱,都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秋葉老師在《個人品牌7堂課》當中還提到了平臺思維、賽道思維、團隊思維和運營思維。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打造自己的IP。打造個人 IP,七個思維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