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韶關,不能不提到韶樂,不能不講到奏韶樂者:遠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華夏至聖、道德始祖——舜帝。雖然韶關距古中原遙遠,但由於遠古時期舜帝南巡至此,欣然奏韶,隨後,韶關這一地名,就延續至今了。
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舜帝還是擁有現今二億多後裔的共同始祖,主要有陳、胡、袁、姚、虞、田、孫、陸、車、王等十個姓氏。從平常人的角度來看,用現代社會的話說,舜帝是最以德報怨、最不怕吃虧的人。
恆葆孝道
舜雖貴為帝裔,但到了他出世時早已是平民百姓。舜年幼喪母,父娶了生性狠毒的後母,可想而知成長的艱難。家裡成了需要百般提防和心存萬般無奈的惹禍之地。父母弟仨人處處想法子加害於他,但舜帝仍不計刁惡,忍受煎熬,盡表子孝,寬容為悌。難能可貴的是,舜恆葆著一顆至真至善的心。從容以處棘叢,坦然以對貧困。他的孝感動天故事成了「二十四孝」之首。後來堯禪讓帝位,舜成為天子,去看望父親,仍然是恭恭敬敬,並封其弟象為諸侯。這種胸襟確實是德超常人、實屬可貴。
發生在舜帝身上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後來引申為成語的:象耕鳥耘。其意思是大象自行前來耕地,百鳥飛至啄草耘田。這種今人難以置信、流傳千古的場景,發生在舜耕種歷山的時侯,原來耕種的這塊地,是人們都不想要的偏壤荒地。這是「吃虧是福」最早的版本,也是「天道酬勤」的經典的例子。在偏壤荒地開墾,付出的辛勞肯定比在現成田地耕作要多得多。
帝王撫疆
韶關原稱韶州,因地理隘口位置和水陸交通匯集,歷史上長期是朝廷設立關稅的所在地,因為「韶州有稅關」,漸而漸之從民俗到官定,地名「韶州」就成了「韶關」。
早在4400多年前,舜帝展開了「四巡」中的「南巡」。在那滿目莽原,荊棘布道的遠古時期,舜帝率眾文武官員南巡幸至此間,在駐足欣賞奇異的山水之際,不禁雅興大起,親自奏起了「山為之動容」的韶樂。隨即出現了「蕭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華美輝煌、天地祥和的壯觀景象。從那時起,韶關地名的出處不但具有遠古美樂的內涵,而且也凸顯古中原文化的烙印。
奏韶之地,就在韶關市區以北30公裡、「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群巒中的韶石山。
《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精神德昭古今,直至當今仍為中華民族所崇敬的道德典範。如從歷史文化的層面概之,舜帝南巡被學者認為,是第一次開發珠江流域並將其納入中國版圖的帝王撫疆之旅。嶺南文化也從此孕育。舜帝「既是中華民族德教與詩樂之開創之祖,也是珠江文化德教與詩樂之祖。」珠江文化是嶺南文化的後衍,韶關是舜帝入粵的唯一地域。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看,更有文化傳播的偉大和深遠,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地域文化範疇。
如有意了解韶關的歷史會發現,經年曆歲來韶的名人大家主要目的是:祭祀舜帝,感受韶韻。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美辭華章。唐代大文豪韓愈詩: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次韻正輔同遊白水山》詩中寫到「………首參虞舜款韶石,次謁六祖登南華。仙山一見五色羽,雪樹兩摘南枝花。」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在《送子思兄參惠州軍》盛讚:沄沄曲江水,天借九秋色。樓臺飛半空,秀氣盤韶石。載酒填裡閭,吹花換朝夕。笙簫震河漢,錦繡爛冠幘。……
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楊萬裡的《題望韶亭》詩道:「新隆寺後看韶石,三三兩兩略依稀。金坑津頭看韶石,十十五五不整齊。一來望韶亭上看,九韶八音堆一案。金鐘大鏞浮水涯,玉瑟瑤琴倚天半。堯時文物也粗疏,禮樂猶帶鴻荒餘。茅茨殿上槌土鼓,葦龠聲外無笙竽。……帝思南嶽來時巡,宮琛廟寶皆駿奔。曲江清澈碧瓊軟,海山孤尖翠屏展。天顏有喜後夔知,一奏雲韶供亞飯。帝登九疑忘卻歸,不知斑盡湘笛枝。……曲終道是不見人,江上數峰是誰子。」
宋代詩人向子湮在《登望韻亭》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清初思想家、文學家、本籍鄉賢廖燕在《韶石攢奇》賦吟:
參差樂石拂雲稠,虞帝曾經奏此丘。
崖竇竊虛聲自響,鍾匏韻古蹟堪留。
千秋絕調空山和,一部元音大地收。
數遍峰巒懷未已,天風吹籟滿滄州。
有關舜帝南巡來韶,不但在丹霞山內的韶石三十六石有記載,市區的黃崗山(皇岡山)仍存有舊時的皇潭、虞泉、翠華亭,舜帝祠、舜峰寺等遺址。不然山名怎麼會有「皇」字呢。據民國十五年期間再版的《韶州府志十二》中記載:「皇崗山郡北三裡,連接貂蟬石,繞出筆峰之後,高峻端整,儼如屏障。舊傳舜南巡奏樂於此,因祀舜於皇崗之麓,名其水曰皇潭,泉曰虞泉。山頂舊有翠華亭,舜帝祠下有舜峰寺。」
市區有一薰風路,路名就是取自於舜帝南巡在此奏韶時,還吟唱過的一首古歌謠,名曰《南風歌》:
在這首古歌謠中真切地體會到,中華民族道德始祖舜帝的親民至情。他不但克己勤政,還以自己的誠心祈禱上天適溫適時地吹著南風,這樣民眾既能消除生活中的不快心情,又可以拂潤莊稼茁壯生長,五畜興旺;使百姓們通過勞動,喜獲豐收,財多富有。
從隋朝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開始,作為地名中的「韶」就沿用至今,現已有1426年。這一地名中的「韶」就不綴沿襲至今。只不過是「州」改了「關」字。中間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朝和民國時期。這可是一段有十四個多世紀地名的歷史。這其中為何沒有其它的地名替代,圈中在交流中認為,一是「韶」能直觀地表現當年舜帝在此奏韶樂的歷史,並且是在中國文字中形容音樂最高雅的文字。二是歷史上在韶關發生的一切,都沒有比舜帝在此奏韶樂更有紀念價值;三是應該是歷代朝廷對舜帝在此奏韶樂毫無疑義。
韶關不但歷史悠久,而且璀燦流金。隨著舜帝南巡奏韶樂的殊事聖跡發生後,中原文化的初達嬗變、嶺南文化的雛始漸式、禪宗頓悟的漸而成式……在這種中原文化的燻溢中,先後誕生和走出:張九齡、餘靖、侯安都、麥鐵杖、陳璘、譚大初等人物;隨著歲月荏苒曾留下:任囂、馬援、梅鋗、康容、葛洪、惠能、許渾、蘇東坡、韓愈、文天祥、周敦頤、利瑪竇、孫中山、毛澤東、朱德、陳毅、薜嶽、張發奎、胡耀邦、習仲勳、虛雲、本煥等或偉人或高官或文豪或武將或名家或高僧的身影和足跡。
由於韶韻遺流、故然人文輝耀。加上韶州古城地處關隘、通道熙攘的地位優勢,歷史上還是山水抱城、樓臺遙應、有著「二十四景」的「虞城」。
韶關大地先後主要層疊韶舜文化、禪宗文化、九齡文化、珠璣文化、瑤族文化、紅色文化。韶舜文化無疑是最有淵源的,它幾乎貫穿了我國五千年文明。其不但具有的道德教化、安邦治國、詩歌禮樂等諸多元素,更是佐證韶關這座嶺南文化始發地古城的含量所在。
2015年6月經過專家嚴格審核,韶關市人民政府批准,「聖祖祭」被列入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聖祖祭,是一項流傳千百年的民間祭祀活動。活動地域主要在南嶺山脈南麓、樂昌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一帶客家人居住的地區,祭祀的對象就是「聖祖」即舜帝。據當地民間的說法,相傳舜帝是三皇五帝中唯一到過南嶺的遠古帝王、上古聖君、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當年舜帝南巡,北返途經南嶺並登上最高峰石坑崆,故五指山(南嶺山脈中近處的山),自古就有「舜帝祠」,並在明朝萬曆(公元1537—1620)年間重修。每年農曆八月十二,當地的民眾就會按照祖輩沿襲的習俗,舉行「打醮」、「做功德」等系列活動,祭祀「聖祖」,讚頌和傳承舜帝的孝感動天、百孝之首的孝道文化。
所謂「打醮」,即廟會,以宗教的形式共同祭祀舜帝和祖先;而「做功德」則是對已去世的老年人進行超度的現場說教;為逝者懺悔一生中的過錯,消除其罪孽,並教育生者積善行孝,俗稱「家禮」。一般的活動形式有例祭:聚眾禮祭、師爺誦經、讀祭文、演藝等,一年一次;打幡、打醮式。由於打幡、打醮舉行祭典活動比較複雜,一般十年或幾十年才舉行一次,「打幡」需時七日七夜,「打醮」需時三天三夜。這種集敬聖、祭祖和悔過為一體的民俗節慶活動,宜雅宜俗,獨具特色,值得一觀。
據考,舜帝祠,相傳始建於唐代。據1986年在舜帝祠遺址發現的兩通殘碑,其中一通可辨文字:「□修舜帝祠記□,楚粵之交,山若高者,莽山居首,侵雲入漢。舊傳昔虞舜氏帝天下,制巡狩之禮,南抵於韶□.布德施□.峕萬曆十□.」。這是一通重修舜帝祠碑,年代是明朝萬曆(公元1573—1620)年間。另一通則是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碑。
因「舜帝返程北上,途經南嶺,過化存神」,當地民眾雖世世代代深居山林,經濟滯後;但相當惜福,「聖祖祭」活動經年不綴。
「聖祖祭」分布區域甚廣:有乳源瑤族自治縣的大橋、東坪、乳城、洛陽等地,以及今樂昌市的梅花、雲巖、秀水(古乳源轄地,1952年劃樂昌)等地方,人口達20多萬人之眾。
由於文革的原因,五指山舜帝祠受到損毀,2009年通過民間集資得到重新修復。2013年,南嶺民眾舉行較大規模的紀念舜帝誕辰祭典活動,2014年農曆八月十二日,舉行規模空前的公祭和打幡二合為一的大型祭典活動。主禮人士身著唐裝禮服,神情莊重、琴瑟和鳴、舒袖踏舞、儀式隆重,一派古風。居住在祠堂附近的民眾依約,平時輪值燒香點燈,初一十五、逢年過節上供祭拜,是時人頭攢動,香火盈鼎,如過盛大節日一般。聖祖祭,儼然成為一條上溯遠古、綿延至今、引接中原、衍化南粵的傳統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