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舜帝就是崀山的大仙,夫夷江的真龍。北大門美麗,除了與山、與水有關,與谷、與溪有緣,更重要它與歷史、與舜帝南巡密切相聯。
舜帝是中華民族遠古歷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最早記載舜帝的文獻是《子夏易傳》。《子夏易傳》卷八記述:「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周易》、《尚書》、《禮記》、《論語》、《孟子》均有記載。《史記》記述:「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年父曰句望……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漢書》、《晉書》、《宋書》等等都有記載。
據傳說,四千多年前的舜帝時代,天下時時瀑發洪水,「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嚷陵」。老百姓有的擠在山頂,有的困於樹梢,有的坐著木排順水漂泊。這一年,年輕時的重華(即後之舜帝),從外地回家,突遇暴風驟雨,只見兩邊山峰一道道瀑布從山谷狂瀉而下,山坡被洪水衝下的碎石堆滿了路面。頓時,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一場山體滑坡已不可避免。為此,他趕緊朝山頂攀爬,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頂。他回過頭朝下一望,發現洪水已經漲到了只離自己幾米遠的山腰,這時,重華極為驚悚,幾乎要癱軟下去。不一會,在他附近隱隱傳來呼救的叫喊。他定睛張望,果然不遠處有一個男孩掛在水中的樹梢上,洪水不斷地衝擊著這顆樹,眼看這男孩的生命危在旦夕。情急當中,重華四處無助地盼望。這時候,發現一個山衝停泊著一條飄葉般的小木船,重華急忙解開船繩,冒著驚濤駭浪奮力劃著小船駛向江中,救起這個小男孩。小男孩告訴重華,當地有一條孽龍潛伏在這一帶深壑的石洞裡,時常在此殘害百姓,像這樣的山洪暴發之事,常有發生,他住的小山村已被洪水淹沒,村裡許多人都被洪水衝走了……
其時,帝堯派鯀治水。鯀採用「湮」的辦法,水小時,被「湮」住了,水大時,越「湮」水越兇,結果「水龍」為此震怒,洪水更加泛濫。在此危難之時,為了拯救百姓,舜帝即位後,他派兒子禹治水,禹採用「導」的辦法,經過兩次率眾治水,黃河中下遊果然成效卓著。於是,禹經常深入各地,陸地乘車,遇水乘船,風裡來,雨裡去,爬山涉水,四處奔波,將洪水導於海中。為根治水患,他十三年如一日,三過家門而不入,舜帝為他這種治水精神所感動。
自從堯禪位給舜,舜帝執政後,一方面注重以德感人,使德澤眾生。特別他從嚴治國,議定五年巡狩之制度,闢四門,明通四方耳目,行厚德,遠佞人,廣開言路,傾聽民眾呼聲,使政令暢通。另一方面推行以和為貴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們棄惡從善,基本初創了國家雛形,開創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
禹接位後,非常尊重年事已高的舜帝,並親自為舜用藤條造出了一個簡陋的行宮。但舜住在藤條的行宮裡,心中卻放不下黎民百姓。為了開發南方,造福天下百姓,於是,在一個風和日朗的早晨,舜帝帶領幾名老臣,幾名僕從,從屬地出發,渡過黃河、長江,經中原大地,向南方行進。
遠古時代,我國的南方發展遠落後於北方,南方一派茫茫原始森林,各種猛獸時常出沒,稱為南蠻之地,散居著南蠻之人。南方更是我國降雨量最多的地域,時常突發洪水,淹沒村落(遠古先民都是近水而居)。據《山海經•海內經卷》記載,這年舜帝南巡的目的主要視察水旱災害,經長沙,過湘江,跋涉蒼梧。
舜畢竟上了年紀,連日的奔波,體力已大不如從前了,加之一生操勞,人到晚年,病也就多了。開始,日行百裡,不太費力,後來日行八十、六十、五十,最後行一日息半日,顯然已感體力不支。一天,舜帝一行人從寧遠出發,經東安,入靖位,過橫鋪。在舜皇山,因雨中受寒,舜帝病倒了,身邊的老臣勸他說:「舜帝,如果不行的話,還是不去南方,返回蒲坂為好?」可舜帝說:「不!風寒小病不是大事,無礙,你們放心,休息靜養幾日就會好的。」在休養的那幾天,當地官員和當地百姓聽說舜帝病了,也紛紛趕來看望,有的上門看病送藥,有的勸舜帝多住一些日子,等病好了再走。可舜帝仍堅持不肯,說:南方偏遠之地,有些地方至今還不懂農耕,一定要早點去南方體察民情,一日也耽誤不得,聽說那裡的山民很窮,吃的是野菜野果,穿的是獸皮草裙,住的是茅屋山洞,作為一國之君,決不能讓那裡的山民受苦。我要親自去了解民情,教化他們,指導農耕、養蠶、手紡麻線、織布等技能。娥皇、女英跟隨舜帝一起南巡。在一旁照顧,深知丈夫脾性,她附耳對勸舜帝的人說:不要再勸了,他要辦的事情,必須去辦的,從不半途而廢。舜帝的病在兩位愛妃每天的精心照料下,加以舜皇山水土養護,草藥治療,身體得到好轉,病情有了減輕。儘管身體還未完全痊癒,但他就掙紮起身,又繼續跋山涉水,向南方地域進發。
又一天,舜帝來到了一奇美山水之處。這裡山青水秀,奇花異草,奇峰異石,形成了奇異多姿的山川。特別是將軍石、老虎石、駱駝峰、辣椒峰和神秘莫測的溶洞,舜帝望著這奇山秀水,不覺神清氣爽,竟脫口而出:「山之良也!」並賜名「崀山」。
隨後他又來到了北大門(古時叫鏟子坪),舉目四望,這裡山峰聳立、群山環抱、楊柳依依、樹木蔥蘢,即有清純素雅的自然景致,又有獨特的民族風情,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於是,他把南巡臨時辦公和居住之地設在這裡。後來當地的百姓也接連著舜帝居所建屋而居,房屋建得多了,連成了村子,此地就叫連村。舜帝又在行宮前的小坪裡,發明製造了一種治水和農耕的工具——鏟子,行宮前的小坪又叫鏟子坪(就是現在的北大門)。
這裡,主要居住的是三苗人的部落。舜帝帶諸位老臣,走村串戶,訪問民情。他親眼看到,有的地方人仍住在山窯土洞裡,陰暗湖溼,病倒的人很多。為了教化當地的苗人,舜帝命令隨從們選擇一臨水的地方,用樹木藤條和茅草修建一座座土屋,並教當地苗人怎樣建造土屋,改變居住條件,讓他們懂得這樣的土屋能達到冬暖夏涼,既安全又舒適。舜帝又見當地苗人有的以獸皮為衣,又髒又厚,夏天穿著熱得要命,便教他們手紡麻線織布,改變服飾。還見當地苗人有的不懂牛耕,舜帝又教他們耕作技術,發展農業。當時三苗人見舜帝如此聰明,又這樣仁慈,老老少少每晚走到舜帝臨時居住的行宮裡,主動接受教化,更對舜帝的仁德打心眼裡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時期該地域的三苗人便是夫夷候國的先祖。
舜帝在此遊山玩水,治水農耕,打魚狩獵,經歷了一段段極為逍遙自在的生活,也留下了許多感動山民的美好佳話。已到暮年的舜帝,在行宮裡時常回憶過去,多次想起這裡淳樸的山民,懷念這一方美麗的山水。
不久,那是一個深冬的黃昏,積勞成疾,且年事已高的舜帝遠遊了九嶷山後,不幸病逝在蒼梧之野的舜皇山。娥皇女英二妃聞訊,悲傷不已,其淚灑滴翠竹,後來沾有淚水的翠竹成為一種斑竹,人們又稱它為「雙妃竹」,如今已成為舜皇山24種竹類中具有最神奇色彩的一種竹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