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2020-12-23 史官筆記

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回望歷史,中日甲午海戰一役,日本大勝,清政府落荒而逃。隨後1895年的一紙《馬關條約》條約的籤訂,讓中華民族再一次陷入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還刺激了日本的野心。緊接著又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的侵略史,是清政府的恥辱,更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對於晚清政府所留下的一系列恥辱,我們不得不承認,又不得不反思。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

甲午海戰

一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

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資本主義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用大炮打開了中國關閉已久的國門。直到19世紀60年,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政府,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開始了一場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政府統治的自救運動。中央以恭親王奕訢和文祥為代表,地方上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為代表人物,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

他們認為想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興辦西學,創辦新式軍工廠,生產新式的武器,改革軍隊,迠立新軍。不可否認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時有效地抵禦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大量輸出。但這看似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卻是不堪一擊。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曾經大清王朝傾力打造的北洋海軍,也隨著海戰永遠地沉入了大海之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歷經35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恭親王奕欣

洋務運動到底有沒有讓中國富起來呢?並沒有,而且洋務運動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的失敗。我們從洋務運動的性質來說,它僅僅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它所觸及的只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人。清政府腐朽的統治帶領著一群鼠目寸光的迂腐大臣,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清政府真正腐敗的是制度,而洋務運動中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僅僅是主張學習西方表層的技術,只是看到帝國主義表面的富強,卻沒有看到帝國主義真正強大的關鍵所在。洋務運動確實有一批人真真正正地意識到了問題,但他們的實力不允許,他們去實行,封建制度不會允許,清政府的統治者更不會贊同。

洋務運動的留學生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後,當時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1300多名舉人就聯名上書光緒帝,主張變法維新。這次上書事件,史稱「公車上書」。雖然有如此之多的人聯名上書,我們都知道清朝歷史上鹹豐皇帝是最後一個真正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鹹豐皇帝以後的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末代皇帝溥儀這些人都沒有實際的權力。所以這些人上書根本就沒有到達光緒皇帝的手中,更不要提維新變法了。

直到甲午中日戰爭後的第三年,1898年,清政府才迎來這次維新變法改革。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為與梁啓超的策劃下,開始實施。改革的主要內容有:政府機構的改革,裁撤了一大批冗官,重用維新人士。同時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為培養人才又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的書籍,傳播新式的思想。創辦報刊,主張言論開放,暢所欲言。

光緒皇帝

重新訓練新式陸軍和海軍,最重要的一點是維新變法廢除了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單從政策上來看還算可以,如果能夠順利地一直進行下去,或許清政府還有一絲生機。不過這些措施大多都觸碰到了守舊派的利益,朝廷中並非是所有人都願意改革,不願意改革無非就是利益作祟,裁撤冗官這一條就使當時很多人丟了飯碗。要知道一個官員被裁撤不僅是他自己的利益,同時還有一張官僚體系的巨網,在為之顫動。

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所以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就發起了戊戌政變,之後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還有些人不願意逃走,他們要用自己的血喚醒愚昧的人們。隨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被殺,這場長達103天的維新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了。

戊戌六君子

二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日本為何會從一個落後的彈丸小國,一躍躋身於資本主義的列強行列呢?日本之所以會突然變強這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有很大關係。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一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1840年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同樣的遭遇日本也經歷過。

19世紀中期的日本正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這個時候的日本對外實行同樣也是「鎖國政策」,禁止任何人進入日本,同時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私造遠航船隻。可想而知有多落後,直到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裡(MatthewCalbraith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 等率領艦隊直接駛入了日本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

黑船事件

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強行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往來,如果不同意,就直接開打。這件事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解釋一下黑船,為啥叫黑船,其實就是表面的意思,全部被黑色油漆塗滿的船隻,所以叫黑船。一言不合就開打,封建落後的日本如何與船堅炮利的美國人對抗。

於是日本的封建陣營中開始出現分化,一些中下級武士組成了革新勢力,他們號召尊王攘夷。因為在日本與中國很相似,當時天皇也沒有權力,權力都由幕府將軍掌握,幕府起初只是一個由將軍掌控的機構,後來將軍的權力越來越大,便架空了天皇,1603年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一直到1868年德川慶喜被迫開城為止,德川家族一共經了十五代徵夷大將軍,統治時間長達264年。

明治天皇

德川家族是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在歷史中因為種種問題,所以地方的藩國與中央幕府的矛盾一直都很深,又因為這些蕃國緊鄰海岸所以接受海外影響較早,所以這些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開始這些蕃國是對外後來由於天皇的原因開始對內,發起了對幕府統治的對抗。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此時天皇與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877年隨著日本西南戰爭中薩摩軍的失敗,倒幕運動徹底結束,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了起來,同時標誌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明治維新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從政治和社會體制上大大的緩解了日本的等級危機。

明治維新

土地改革,統一貨幣,發展工商業,派遣留學生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教育上灌輸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因為從根本的教育上就已經開始為下一代灌輸思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人,如此愚忠,二戰時誓死都要效忠天皇。如果從小就告訴你糖是鹹的,雖然你身邊的人都說糖是甜的,但你仍然無法改變你的思想,因為認知上已經在你腦海中根深蒂固了。

三中日變革的總結

同樣是封建國家,同樣是慘遭侵略,但是日本卻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強國之路,最終逐步廢除各國的不平等條約,還走上了殖民擴張。而中國的清政府前後經歷了兩次改革,卻在列強面前一敗再敗,最終還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輸給了曾經的藩屬國。

日本老照片

洋務運動雖然有進步,但僅是封建統治者一場自救的笑話。戊戌變法不可否認無論是政策,還是規劃都非常先進,但是無奈沒有實力支撐,因此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使日本強大了起來,但同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勢力,一直在制約著日本的經濟發展。天皇至上的愚民思想,空有其表的憲法,極端的民族主義,瘋狂的侵略,不僅給日本,還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的中,日兩國都面臨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緊逼,也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日本在改革上與中國不同的是全盤西化,這就導致了原有文化大量流失。而中國始終擺脫不了的就是封建勢力,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根本就沒有觸及到政治。其中日本在面臨改革時,可以全民齊心共同抵禦封建勢力,而中國卻辦不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渺小的,人民群眾的力量才是強大的。

失敗的教訓啟示我們,改革不僅要推陳出新還要在傳統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一棒子打死,全盤否定,加強民族團結,堅持文化自信,才是富強之道。

相關焦點

  •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
    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和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談中日足球的革新運動「什麼運動最讓人揪心?」答曰「中國足球」。這是宋丹丹在春晚小品《火炬手》中的經典臺詞。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奕忻為代表,地方以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和曾國藩為代表。日本於1868年開展「明治維新」,實行維新變法。兩國的目的相同,都是為實現富國強兵,建立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所不同的是,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而明治維新卻使日本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不久日本開始對外擴張,成為資本主義強國之一。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19世紀日本長崎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19世紀日本長崎圖片:wikipedia1894年日本對清朝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 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而幾乎在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同一時期,大清帝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有識之士的人開始投身于洋務運動。可是拿中日各自的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相比,歷史看官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從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躋身成為了世界列強之列,而進行了洋務運動的大清帝國卻僅僅只實現了短暫的復興,不過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命。日本究竟在改革之中做對了什麼?亦或者大清帝國到底在這場改革中做錯了什麼?
  • 中國洋務運動VS日本明治維新為何中國敗了日本贏了
    19世紀後半葉在東亞的土地上,面對著一個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兩個國家幾乎同時展開了近代化的嘗試,只不過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失敗了的是中國(洋務運動),成功了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失敗了的中國在甲午戰爭裡被日本打敗後,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東亞霸權喪失,主權被進一步侵佔,整個中國的國運在未來幾十年中格外的灰暗,成功了的日本則完成了工業化,擺脫子半殖民地的命運,通過打敗中國奪取了東亞的霸主地位
  •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這十大差別,註定了變法的失敗
    1868年的明治維新把一個封建、落後、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個文明、科學、發達、統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變法不但沒有能有效扭轉每況愈下的中國,甚至連變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的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經驗借鑑的中國戊戌變法為什麼反而失敗了?
  • 一表弄明白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這些改革的發展是中國人的思想在發展,洋務運動主張用西方先進技術自救,戊戌變法打算建立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新文化運動直接抨擊舊思想
  • 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改革開放,教會了中國什麼?
    兩套不同的解題思路,迎來了兩場完全不同的近代化運動——注重「配套軟裝」的中國洋務運動和注重「推倒重建」的日本明治維新——它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展開。最終結果,地球人都知道。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正式「脫亞入歐」位列世界強國,而失敗的中國則將日本作為努力學習的對象,追趕了百年。
  • 明治維新憑什麼成功?原來日本人早就試過洋務運動不行了
    在油鹽不進的封閉的亞洲儒學文化圈,這種吸收外界思想,相對寬鬆的思想禁錮的社會確實難得,但是這種狀態和歐洲的思想運動比肯定是小兒科,日本還是不可避免的落後於世界。明治維新下日本的選擇這樣一場革命聽上去氣勢磅礴,在日本明治時代的狂歌高呼:「從上層看來,稱為『明治』;從平民而看,則是『難治』。」
  •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同是學習西方經驗,為何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表面上戊戌變法和戊辰戰爭都是希望通過還權力給合法的統治者,但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就失去了很多條件了。首先是基層是誰,個人認為只有識字的人口才具有推動社會前進或者倒退的力量,不識字的人口都是盲動,他們的直接領導者代表了他們的意見。 那麼中國的基層的主力就是小地主和士人。而日本的基層涵蓋面廣多了。
  • 明治維新成功,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兩者為何結局不同?
    同樣都是自上而下的一次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步其後塵的戊戌變法,卻以失敗而告終?許多人將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的結局不同,歸咎為封建勢力太強大,何況還有個守舊派的頭子西太后在後面撐腰,加之光緒帝沒有掌握兵權,關鍵時刻袁世凱又反水……看似上述說法都比較有道理。其實,還有更深層次問題沒有指明。現在,就讓我們從明治維新的成功開始說起。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將中國的洋務運動與同時期日本的明治維新作一簡要比較,更會感到失去這次機遇的嚴重性,同時也會探尋出中國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所在。中國和日本社會狀況基本相似,都是封建專制國家;經濟基礎相同,同樣是封建經濟佔主導地位;民族命運相同,同時遭到西方殖民勢力的侵略,面臨著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機。
  • 日本明治維新非常成功,與之背景相似,戊戌變法為何失敗
    150多年前,一個維新運動催動了近代日本的誕生,在東亞地區,幾乎所有的國家,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一般都採抵禦的狀態,只有日本第一個成功實現近代化,成為世界列強之一。然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既沒有引起國家內亂,也沒有引起國家的分裂。儘管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曾經出現先「強兵」,還是先「富國」的爭論,也因此發生過西南的叛亂,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小插曲,並沒有影響變革的過程,也沒有影響「富國」「強兵」的目標。
  • 明治維新使日本強大,為何戊戌變法卻100多天就失敗?原因在自身
    我們通常形容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一般是說「一衣帶水」,也就是二者關係很近。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尤其是近代的中國和日本,有很大的相似性。近代中國落後挨打,日本也落後挨打;然後喪權辱國,日本也差不多;接著就是維新變法,日本也來了個明治維新。但是中日兩國的命運就在變法這裡分道揚鑣了。
  • 同樣是被列強欺辱,為什麼清朝做不到像日本那樣變強?光緒有話說
    作為鄰居,日本也好不到哪裡去;清朝真正意義上的閉關鎖國,是發生於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而日本的閉關鎖國不僅比清朝更嚴,而且持續的時間更久。雖然日本這個國家不大,但是人口卻不少,而且日本還盛產白銀;所以美國在來清朝的路上,就順帶用堅船利艦打開了日本的大門,史稱「黑船事件」。在「黑船事件」後,歐洲列強勢力也迅速進入日本。
  • 洋務運動為何成不了明治維新?
    引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王政復古」詔書,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與此同時,晚清也在進行洋務運動。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此駛上了發展快車道,躋身世界資本主義強國。然而,洋務運動卻失敗了。本文探討兩者的對比。
  • 明治維新,以日本這面鏡子照見我們自己
    而日本則不同,一直以來都是學習者的姿態,誰強就學誰,在承認他人先進這件事上,基本毫無壓力。我們常把清末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對比,覺得洋務運動是失敗的,而明治維新是成功的。但如果拉長時間尺度,洋務運動給中國埋下了現代科學的種子;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幾十年後則滑入了軍國主義之中,最終犯下難以磨滅的罪行,也讓自身付出巨大代價。(二)歷史為後人精心打扮的小姑娘,同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記載,而最權威的往往是流傳最廣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 清朝的國力是日本的幾十倍,為何洋務運動不如日本?只因這八個字
    所以,後來的日本精英放棄了延續了600年之久的幕府統治,而以薩摩藩和長州藩為首領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面學習歐洲,組建了內閣,將權力成功分離。無論是從日本身上,還是從英國身上我們都能清晰地看到,想改革,就必須要分權,想分權,就必須要發展民營經濟。
  • 清朝的洋務運動為何失敗了?日本的維新為何成功了?對比後才明白
    慈禧原本是支持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但一聽那幫幼稚的孩子想學日本搞議會制,到死也不願放權的慈禧立刻賜死了光緒並逮捕了改革派,這才是清朝問題的最大癥結。 這是因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對全民有利的,日本主動開啟民智,將每個國民的榮辱和利益都帝國綁在了一起,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只對李鴻章和愛新覺羅家這些人有利,底下的人卻都渾渾噩噩。
  • 明治維新的日本:走向了大秦帝國還是現代文明國家
    尤其是與同時期的中國洋務運動對比,將明治維新的成功歸因於所謂憲政民主,將洋務運動的失敗歸因於所謂集權專制。這些粗糙的結論其實十分錯誤和荒謬,與歷史事實完全不符。實際的明治維新其實只相當於2000年前中國結束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社會,走向大秦帝國大一統的中央專制王朝,並非開啟了什麼憲政民主的現代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