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龍 未來的西貝帝國

2021-03-05 小子的家

20多年前,賈國龍的餐飲生意就起步於他的家鄉—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從巴彥淖爾向南可以望到黃河,另一邊是鄂爾多斯,成吉思汗就長眠於此。如今,每次返家路過,賈國龍都要停下來,到成吉思汗陵看一眼 780 年不滅的長明燈。

2015年12月的一個周六上午,西貝莜麵村創始人兼董事長賈國龍出現在北京六裡橋店內,親自主持一場由廚師、高管和應邀食客所組成的「試菜」活動。一年一度的試菜,已經成為西貝的一個「老傳統」:每逢年末,便分別在北上廣三地各組織四場試菜大會,每場都會票選出三道最受歡迎的新菜品,它們將出現在餐館來年的新菜單之中。

  
  

當天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賈國龍上臺做總結講話。「莜麵爽滑,這是我們的特色,但湯頭太像蘭州拉麵,這一下就完了!你底味是蘭州拉麵,價格卻高出人家一倍,做得再好吃也得不到顧客的認可。」操著有濃厚西北鄉音的普通話,賈國龍一張口便直奔內部評價頗高的一道新菜—「一碗莜麵」猛烈開炮。  
  

截至2015年底,西貝已經發展成為在全國十幾個城市擁有130多家門店的餐飲軍團,管理上也更講究系統和分工,很多事都已經不需要賈國龍親力親為,除了在品牌和營銷上還要多操操心之外,老賈說,自己眼下「主要就是管菜:原料和研發」。

開餐館的賈國龍,自己從來沒做過廚師。西貝 27 年不斷壯大的歷程中,他其實是本色出演了一個生意人的角色。從生意人的心態出發,賈始終背負著憂患意識。他說任何生意最終都是「買賣千家萬家,藏錢的三家兩家」,更何況這兩年「大批外行殺入餐飲行業,都覺得這可能是一塊大蛋糕」。


  

競爭到底有多殘酷,賈國龍說,自己某天曾在上海中山公園附近的一座購物中心裡,坐著電梯從最高的七層一直到負一層,就這樣走了一圈,也數了一遍,整個商場一共有96家餐飲店鋪。這一幕怎麼能不讓賈國龍心生感慨:「別的可能也沒什麼可幹的,所以都來做餐飲,最後也就是中和—這一行和其他行業都不好幹。」
  

一個城市裡有那麼多品牌餐館,最後掙錢的還真就不過兩三家,而西貝必須要做後者。雖然擁有 27 年的歷史,但西貝以連鎖餐飲品牌企業的身份真正在全國發力,卻是在2010年之後。2014年以來,西貝整體開店節奏進一步加快,2014、2015兩年的新開門店數分別為 20 家和 53 家,2016 年則計劃開店70家,總體規模超過200家門店,營業收入希望較2015年底的21億元人民幣,再提升42%至30億元。
  

餐飲業的立身之本,無外乎看似最淺顯易懂、卻又最為抽象的兩個字:好吃。賈國龍更是將好吃定為西貝戰略。但如何能為「好吃」二字賦予更具特色的定位並最終成就一個餐飲品牌,以及如何能讓「好吃」實現快速標準化複製,向規模要效益?



  

為西貝尋找最佳定位
  

從2010年起,西貝的招牌名稱在四年時間裡換了四次—從最初的「西貝莜麵村」,到「西貝西北民間菜」和「西貝西北菜」,再到第三版「西貝烹羊專家」,最後又回到了「西貝莜麵村」。如此頻繁更換品牌名最終為西貝尋找一個最佳定位。
  

1999年西貝正是依靠西北特色闖入北京市場。2009 年,以一年一店的速度在北京慢跑成長 10 年之後,賈國龍才有意識重新審視自己的事業。
  

站在2015年年末,賈並不否認,自己 6 年前突然滿血復活、重拾創業激情,起因是參加了一些成功學、心靈成長類的所謂大師培訓課程。進而激起賈國龍瘋狂學習的腳步,單2015年,通過我們平臺,赴日本5次,西貝團隊從大廚到店長,再到公司高層,赴日3次,從運營管理到團隊建設,從中央工廠到標準化生產車間,再到廚具跨國採購,無不顯示出賈國龍對未來的雄心壯志。



  

賈認為「西貝是一個小品類。什麼叫小品類?咱們有八大菜系,西貝是第九菜系—西北菜,自己創出來。其實你肯定也注意到了,市場上還有東北菜,卻一點也沒做起來,而西貝卻搶佔了消費者心中『健康好吃西北菜』的認知資源,從而做出了自己的品牌。」 
  

「餐飲行業真正的難點就在定位,你把定位弄好了,消費者才會買帳,找到這個點之後,再去複製就容易多了。這的確是很要命的。」


  


西貝幾次更名的歷程
  

第一次改名,西貝拿掉了「莜麵村」三個字,改為更容易理解的「西北民間菜」,強調「90%的原料來自於西北的鄉野與草原」,在食材和原料上打健康牌。這可是賈國龍花了 400 萬元買回的定位方案。但實踐過一段時間後,喜歡較真兒的賈國龍,發現按「90%」的標準,真執行起來就太難受了。他給記者隨手就舉出一例—「比如這花椒,四川產的比較好,但為了達到90%的採購比例要來自西北,那咱們就不得不放棄。」



  

於是,西貝第二次定位時決定去數位化,只強調「草原的牛羊肉,鄉野的五穀雜糧」這一食材特色,並在招牌中刪除了詞不達意的「民間」二字,換成「西貝西北菜」。
  

打出這樣的招牌後,西貝身上的「西北菜」烙印開始愈發明顯。然而沒多久,賈國龍又開始糾結於新的問題:西北菜的範圍過於寬泛,邊界也過於模糊,難以找到一種更具有代表性、給人深刻印象的菜品,說白了,就是缺乏那種可以讓消費者想到特定的一道菜就流口水的感覺。

  

為了進一步聚焦,賈國龍開始在羊肉和五穀雜糧這兩種核心食材之間做取捨。一開始,他選中了羊肉。理由是賈發現自己「在微博發個純素的菜,沒人理,效果也不好。發個帶肉的就立馬轉發起來了」。於是,西貝的招牌很快被改至其第三個版本——「西貝烹羊專家」。



  

經過很短時間的試驗,新招牌和新菜譜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反響,而此時,賈國龍內心回歸「西貝莜麵村」定位的意願也愈發強烈。他對莜麵代表的飲食特點仍然充滿信心,認為「莜麵代表著健康,是一個全新、與眾不同的品類,而西貝就要做這個品類的第一名」。
  

2013年8月,賈國龍耗費幾千萬元,將所有門店的招牌換回「西貝莜麵村」,才令這段頗為折騰的定位探索暫告一段落。當然,重新回到「西貝莜麵村」,之前關於「品牌教育成本高」的問題依然要面對。最終,這個問題是被一個超級符號「I ? 莜」解決掉的—其符號的讀音,正好可以取英文「I love you」的諧音,而「莜」字從此再也沒有被讀錯過。



  

這期間,與頻頻更換名稱同步進行的,還有西貝門店的初步擴張。2009 年,西貝只有 20 多家門店。當 2013 年回歸「西貝莜麵村」時,門店數已經接近70家。而說到西貝的菜單價,其實並不便宜。從大眾點評的用戶上傳評論數據可以看到,執行不同門店不同價格政策的西貝,其人均一餐的消費水平基本保持在70-90元之間。
  
  

—賈國龍語錄—
  
  問: 人員情緒怎麼調動?

答: 漲工資。
  
  問: 據說西貝會投資阿里巴巴旗下的口碑網?

答: 沒投,放棄了。

問: 為什麼啊?

答: 我們現在就投自己,不是靠我們自己的能力和辛苦掙的錢全部放棄。
  
  賈國龍自己也有過分析,西貝目前的主力消費群體,年紀都在30歲以上,而且一年家庭收入至少要有40萬元。



  
 賈國龍去鼎泰豐吃飯,讓他體會「小店模式」。鼎泰豐一籠湯包的價格可以賣到 40-50 元,客單價通常在百元以上,但門前排隊等位的客人仍舊絡繹不絕,翻臺率也頗高。後來,鼎泰豐成了賈國龍最為推崇的中式餐飲品牌。
  
  但眼下賈國龍更為津津樂道的,卻是兩個國際品牌—麥當勞和星巴克。這兩家企業,恰好東西賣得都不便宜。但賈對這兩家企業的學習,並不限於定價高。他們選擇昂貴卻好用的廚房設備、大舉投放的廣告策略都讓賈國龍讚不絕口。
  
  2016年,西貝計劃在 30 億元營收的基礎上,拿出 3 個點用於廣告營銷投放,那就是將近 1 億元。「為什麼麥當勞會做那麼大的廣告投入呢?它是有作用的,所以我們也會投入。」待到客源充沛,接下來賈國龍就要展開用戶篩選—覺得價格貴的人,那就不要來了。通過連續不斷的營銷活動,「一次叫來10個人,走掉5個嫌貴的,但還能留下5個感覺味道好還感覺價格無所謂的」,最終只要能把那些喜歡西貝、又接受其定價的顧客留下來,這就夠了。



  
  事實上,賈國龍很不看好同行的低價策略,認為中國的市場競爭,由於消費者的不成熟導致商家的不成熟,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劣幣驅逐良幣。「你沒發現嗎,中國沒好東西了,有錢人都跑到世界各地去了。但是去日本買電飯鍋便宜嗎?不便宜。馬桶蓋便宜嗎?不便宜。」

2014年下半年,西貝內部確定了「非常好吃」戰略,全公司只要是與「好吃」有關的服務和資源一律加強,與「好吃」無關的就減掉。從店面、菜單、產品研發到廚師隊伍建設,都被納入這一戰略之中。更重要的是,賈國龍一鼓作氣將原來菜單上的 100 多道菜,先是精簡到 66 道以內,後又減至 45 道。賈國龍對員工解釋說,這是為了便於集中力量調試提升,向著「道道都好吃」的目標進發。

  

西貝副總裁李展春對記者回憶,當時菜品從 120 道砍到80道時,客流量降了10%,對應到淨利潤上當然是更大幅度的下降。看到這樣的數字,大家都以為賈國龍會收手,但是他卻繼續堅定地執行砍菜行動。
  

就這樣,一直砍到 45 道菜的時候,西貝開始發現,顧客已經可以接受這本新菜單了。之後西貝的菜品數量便維持在這個水平上,菜品少了意味著更好管理了,賈國龍親自負責的菜品研發,著重於老菜提升,針對那些受歡迎的口味繼續往深裡做。
  

讓「好吃」標準化砍菜的過程,賈國龍本人並非沒有壓力。因為在提出「非常好吃」戰略的同時,2014 年起,西貝開始加快開店速度—提出每年的成長率要不低於30%。但這也就意味著賈國龍的「好吃」戰略之下,其整套商業模式務必快速穩定地複製。於是,「標準化」是這幾年來西貝內部上上下下提到最多的一個詞。



  

「中餐到底要不要標準化」可謂是餐飲界的終極辯題。這幾年,行業協會和地方陸續出臺了傳統名菜和小吃的標準,重慶小面、揚州炒飯、魚香肉絲都榜上有名。更有人簡單地將標準化理解為機器製作和中央廚房。每次一有類似的標準出臺,總有反對者跳出來指責這會破壞了中餐的精髓,限制了味道。總之,在固有印象裡,好吃和標準化是兩者不可兼得的矛盾體。
  

賈國龍不是沒想過「二選一」的策略:要麼少開店,先提升品質;要麼先多開店,放低一些品質上的要求。畢竟兩項同時往上提,西貝上下的管理壓力會很大。可是到最後,賈的軸勁又開始慫恿他,還是應該挑戰一下這個高難度任務:好吃和快速擴張,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西貝的研發總部設有標準化導師一職,負責將星級大廚研發的新菜品進行配料量化和流程化,然後由門店的工匠廚師落地。在國內大部分同行還陷在標準化之爭的時候,賈國龍已經多次帶著團隊到日本、美國考察學習,對標準化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

  

在考察日資食品企業京日集團時,80 多歲的正山老社長將畢生食品事業的精髓總結為四個維度:時間、溫度、計量、順序。其實這正是操作流程標準化的核心,在這四個維度上對每道菜品進行規範,就能保證出品的穩定。
  

日本一家叫和民的餐飲企業,訓練一個標準化作業的廚師,只需要 7 天。因為在所謂的標準化流程之下,對廚師優秀程度的考量標準,已經不再是看個人廚藝的修煉,其最大的難點反而是看廚師是否足夠認真—因為你要面對的是一項重複性極高的工作。



  

說到中餐的標準化,與工業食品製造又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更多地體現在食材供應的標準化、手工操作的標準化以及中央廚房與終端廚房的相互配合上。
  

以西貝很受客人歡迎的「黃饃饃」為例,其食材統一要求從黃老漢的家鄉陝西綏德採購,在每個城市的中央廚房先集中完成調餡、和面,再按照民間做法完成最後的製作環節,最後冷藏配送至各個門店。在現場加熱環節,西貝曾經採用過微波爐或者蒸車加熱的方案,但是速度和口感都不盡如人意。賈國龍又開始從他的學習對象—麥當勞和星巴克那裡尋找答案。

「去這兩家考察後才發現,人家加熱用的是烤箱。麥當勞的(烤箱價格)兩萬塊錢,星巴克的四萬塊錢,我們之前那個家用微波爐才三四百塊錢,問題不就出來了嘛!」賈國龍向麥當勞、星巴克學藝的結果,也包括學他們的先進設備。在他看來,這些全球連鎖餐飲企業的菜品品質基本是靠先進設備支撐,一臺好的機器既能鎖定最好的味道,還能快速穩定地出品。



  

—賈國龍語錄—
  

問: 現在國內餐飲界很流行推出「爆款」菜品,價格便宜,每桌几乎都要點一份。你怎麼看這種營銷策略?
  答:那不叫爆款,叫引流產品。我覺得真正的爆款是iPhone。
  

什麼叫爆款?

賣得多、賣得好、而且賣得貴,這叫爆款。
  

問: 你覺得西貝有爆款麼?

答: 我們沒有爆款。
  

問: 哪怕賣得最好的黃饃饃和酸湯掛麵也不是?

答: 不是。第一它們賣的價格不夠高,第二量還不夠大。



  

現在餐飲行業有一種趨勢,中央廚房加工的環節越來越多,甚至完全做熟冷凍,到門店再開袋加熱。但賈國龍坦言,自己從沒想過西貝有朝一日會取消現場烹飪的環節,因為中餐的魅力就在於「現做現吃」。西貝在北上深三地設立中央廚房,其作用也只是完成特殊原料供應、原料深加工和風味菜品的預製,保障和支持門店在最後一個環節做出穩定好吃的菜品,最終各家門店的工匠廚師需要完成的是調味、加熱、成熟等環節。另外,「炒」菜是最不容易標準化的,火候不易掌握,於是西貝將菜單裡的「炒」菜壓縮到最少,更多地保留烤、燉、煮、燴、燜等方式加工的菜品。也恰好,西北菜用到「炒」的菜品不多,這給西貝的初步標準化帶來了天然優勢。
  
  

探索「小店模式」2014年4月,西貝莜麵村首家第三代店鋪在北京CBD地區的財富中心開業。開業第一天上午,顧客爆滿。賈國龍進店轉了一圈,對這家店的開創人、西貝莜麵村創業分部經理王龍龍說了一句話:「這個模式特別好,但是還要再把菜品砍掉一半。」


被賈國龍評價「特別好」的店鋪很快被確定為西貝未來的開店模型,也就是第三代店鋪。迄今為止,西貝的門店形式已經完成三次迭代。第一代門店是街邊大店,其面積都在幾千平方米,被裝修成西北窯洞的風格,這種店鋪的存在時間最長。2009年,西貝開始進駐購物中心,店鋪的面積減少至1000平方米。進入上海開店時,很多購物中心「嫌棄」西貝的風格太土,與商場整個時尚風格不搭,為此西貝也開始在門店設計上加入更多時尚元素,並採用了後廚和明廚同時存在的方案。
  

現在,西貝已經是各大購物中心的爭寵對象,原因很簡單,在已經進駐的所有購物中心裏面,西貝的人氣一直保持在所有餐館中的前三名。2014年,面積在300-400平方米的第三代店鋪誕生,採用中心化全明檔廚房的設計,而菜品則進一步被精簡到只剩下30多道。



  

第三代店鋪的靈感也是來自一家日本餐廳。2013年,王龍龍在日本觀摩「居酒屋甲子園」大賽時見到了一家名叫「哆啦A夢」的餐廳,面積只有200平方米,員工不過12人,其開放式廚房充分展示廚師作業全過程,讓做菜這件事顯得誠意十足,「非常有感染力」。
  

那時候,王龍龍已經在西貝工作了8年。他向賈國龍提出自己的店鋪改造方案,最大的改變就是將二代店鋪的面積縮小至三四百平方米,其次是採用「明廚亮灶」的全明檔廚房。
  

縮減店鋪面積的風險不言而喻,員工配給、作業流程都要重新改造,才能適應小規模店鋪的需要。但立志尋找最有效、最快速店鋪複製模式的賈國龍,沒有做太多猶豫,給了王龍龍大膽試水的機會。



  

從2012年開始,西貝啟動內部創業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所謂「創業分部」,鼓勵西貝員工成為創業者,參與新店籌建。每個創業分部用創業者個人的名字來直接命名。內部員工和總部以4 : 6的比例,共同投資開店,未來則享受該比例的收益分成。這意味著快速擴張的西貝,正在成為一家由內部員工參與的加盟合夥制企業。
  

而王龍龍,既是西貝的職業經理人,同時也以「王龍龍創業分部經理」的身份,成為十幾家西貝分店的合伙人。他向《財經天下》周刊記者介紹說,第三代店鋪倡導的「小店模式」,做的是三公裡生活圈客人的生意,其消費頻率高於前兩代店鋪。過去大店的傳菜距離長,從後廚端到餐桌,至少要兩三分鐘。現在店小、菜少,上菜速度更快,進一步提高了店鋪的服務效率,用戶滿意度上升,甚至連翻桌率也比從前提升不少。西貝北京漢光百貨店的明檔廚房設在店鋪的最中央,最快可以做到在 15 秒內將客人所點菜品端到桌上。



  

而更直觀的變化是,隨著店鋪面積變小,選址變得更容易,資金壓力也減輕了,而這些優勢無形中加快了西貝開店節奏,整個2015年,正是「小店模式」幫助西貝一口氣在全年開出了 53 家店鋪。此外,西貝還在最短的時間,將旗下130多家門店全部完成明檔廚房的改造。
  

西貝似乎在連鎖餐飲經營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順。西貝副總裁李展春則總結說,真正為西貝快速開店戰略保駕護航的,是包括精益運營體系、供應鏈整合體系、門店創新和開發體系、食品安全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的系統化運營建設。



  

2012年,39歲的李展春離開他已經服務了十幾年的麥當勞,從麥當勞華東區運營主管的職位上辭職,進入當時只有40多家門店的西貝,擔任公司副總裁。李展春並不避諱自己跳槽的動機—他所設立的個人職業規劃,是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價值積累,從而幫助自己在50 歲的年紀便能安心退休—正在走上坡路的西貝恰恰是這樣一個平臺。
  

李展春對西貝存在的問題看得很清楚。在他看來,當時的西貝還是一家相對傳統的中餐企業。利潤很好,門店排隊也很火爆,但是各種系統的缺失讓這家企業其實處於一種「裸奔」狀態。
  

此前十幾年裡,李展春親歷了麥當勞從十幾家門店發展到100多家店的過程,因此深知系統建設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真正優秀的連鎖企業,在開出幾十家、100家門店的時候,就已經為將來上千上萬家標準化門店打下堅實基礎」。



  

舉個例子,帶著在麥當勞的運營經驗,李展春為西貝重新設計了精密的員工小時制排班系統,從而確保了在客流高峰與非尖峰時段,門店員工實現更為靈活的配給。過去西貝都是按天或者按月來僱人。但現在,店鋪員工都是「小時工」,一個店的運營,則可以被拆成多少個工時——店鋪做多少流水,對應著多少菜品,最終需要用多少工時完成,都有精確結論。很明顯,這樣的做法可以大大節省人員成本。
  

「連鎖就是細節(Retail is detail)。如果你能把細節做到系統裡去,門店就是簡單可複製的。」李展春對《財經天下》周刊記者說,當下他已經可以望見,西貝有朝一日擁有1000家門店時,會是怎麼樣一種局面,似乎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儘管西貝的高管和普通員工談到擴張時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賈國龍本人談及未來西貝的開店目標時,言辭卻很保守。他只願告訴記者,「2016年新開70家,2017年是100家」,此外再沒有提及更遠的目標。



  

賈國龍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務實的生意人。儘管身邊不乏各種快速掙錢的機會,但他最終還是選擇抵禦誘惑。這些年來,他放棄在內蒙投資礦產、房產的機會。前不久,他又放棄投資口碑網。
  

「沒錯,這是利益的誘惑,但如果那個利益來得太快,就會讓你在自己的主業上分心。」賈國龍說,這不符合自己的價值取向。誰都知道幹餐飲是何等的苦活累活,但已經幹了二十幾年餐飲的賈國龍,卻從沒有介意過這是一種利潤很薄的產業。
  

「只要你持續做、繼續創新往好裡做,如果能做上 100億、1000 億元的收入規模,就算維持百分之五六的淨利潤率,這就不低了。」這時候,賈國龍情不自禁又把話題轉到了他最喜歡鑽研的麥當勞和星巴克,深信西貝正如這些企業已經做到的那樣—「拿到10個點以上的淨利潤才算合理」。

 ● 日本餐飲考察

1、五大餐企(一把手接待)

2、旺店考察(加盟洽談)

3、中央工廠

4、廚房設備(跨國採購)

5、連鎖經營管理課程培訓等


詳程索取:153 1366 0081(微信) 

  qq:210 2589 200

時間:5月15—21日(2016)

費用:29800元/人(非會員32800/人)

截止報名時間4月底!



相關焦點

  • 收縮戰線、主推賈國龍功夫菜,西貝離IPO還有多遠?
    同時,關停「超級肉夾饃」、關掉西貝酸奶屋北京首店、放棄「弓長張」項目,著重發力「賈國龍功夫菜」。 「今年疫情,西貝肯定會有一些門店經營受到問題,西貝也想通過股市來造血、融資再擴大經營。但是並不看好賈國龍功夫菜這一業務。」
  • 西貝改口上市是被逼的?「賈國龍功夫菜」待突圍
    12月2日,西貝創始人賈龍在首屆中國餐飲品牌節表示,西貝已經決定上市,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時間和資本。而賈國龍此前,曾對外界宣稱:「西貝永不上市。」 為何又「改口」要上市?因此,對於西貝的「改口」,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西貝必然是要上市的,現在所有的頭部餐飲企業都在努力上市。上市對於規模化、品牌化、以及差異化都有幫助。從行業發展以及自身需求來說,西貝不上市的話,就會比較被動。」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發現,賈國龍擔任法人的數家西貝系公司,股權已大量質押。
  • 賈國龍又雙叒叕改口了:西貝要上市,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抗拒資本到接受資本,疫情讓賈國龍知道西貝的的實力沒那麼強。愛折騰的他5年7次試水快餐行業,屢戰屢敗。眼下,即將敲開資本市場大門的賈國龍還沒為西貝找到第二增長點,上市可以解決賈國龍的部分煩惱,也可能讓其更為焦慮。
  • 西貝再戰10萬計劃,「弓長張」能夠給賈國龍帶來好運嗎?
    據悉「弓長張」這個名字是賈國龍取自妻子張麗平的姓氏,就跟「西貝」一樣也是由賈國龍的姓氏分拆而來,看來這次賈國龍有點破釜沉舟的氣勢了。很快「掙一個億小目標」刷爆了全網,也許是受到了王首富的激勵,半個月後賈國龍在北京舉行了新品牌「西貝燕麥麵」計劃。並且宣稱要在未來在全球開到10萬家店,不對外加盟,僅以內部創業(員工加盟)方式推進。從此賈國龍的10萬+夢想正式起航。
  •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入股小女當家繼續探路快餐市場
    當日晚間,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辦了本次產業大會中的首場中國餐飲企業百強論壇——「大咖傳經:如何打贏『疫』後重啟」,論壇上,西貝莜麵村創始人賈國龍透露西貝已經與深圳快餐品牌小女當家達成入股協議,將繼續探路快餐領域。今年疫情發生以來,西貝就開始屢屢走上輿論C位,在今天的線上論壇,賈國龍首次出面透露了西貝疫後的新的發展規劃。
  • 賈國龍「715、白加黑工作制」引爭議,西貝:並非硬性標準
    新京報訊(記者 王萍)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條「715工作制」引起熱議。「715」就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小時」。賈國龍並非首次提出「715工作制」根據網絡截圖,賈國龍表示「996算個啥,我們是『715、白加黑』,我們就是這麼拼,經常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小時,白天加晚上,夜裡還總開會。」
  • 西貝的「弓長張」,還未面世就宣告失敗了,為何賈國龍獨愛快餐?
    賈國龍的「5戰5敗」,獨愛快餐的西貝,為什麼做不起來?西貝原本計劃在7月1日望京華彩商業中心開業的「弓長張」現炒快餐店,到了8月10日依舊仍舊開業,甚至連裝修的跡象都沒有,華彩商業中心的人員說:「沒聽說過西貝要開新店,也沒有聽說弓長張這個品牌,最近也沒有門店在裝修。」
  • 賈國龍:西貝將來做怎麼也得超過王守義十三香
    西貝餐飲集團董事長賈國龍出席並演講。賈國龍在演講中透露了「西貝賈」這個名字註冊商標怎麼來的。1999年來到北京,2004年需要把西貝商標從內蒙籤到北京的公司,一個代理公司,籤的過程中建議把名字註冊。「我說為什麼呢?用名字註冊有什麼意義?
  • 賈國龍:715工作制度讓員工很喜悅,西貝離職員工:每天都是煎熬
    賈國龍:715工作制度讓員工很喜悅,西貝離職員工:每天都是煎熬!近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在媒體上大談「996」工作制度時,表示:「996算個啥,我們是715,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個小時,白加黑的幹,夜裡還總開會,我們就算這麼拼,沒日沒夜的幹了32年,才有今天的一點成就。」
  • 賈國龍食言!從永不上市到準備上市,年賺53億的西貝要上市了
    2月初,西貝莜麵村董事長賈國龍「率先」開始訴苦,他說:「西貝春節前後營收損失在7-8億元之間,如果疫情狀況持續下去,西貝帳上資金撐不過三個月。」一石激起千層浪,賈國龍的發聲很快得到了很多同行的支持。作為中國餐飲行業的龍頭企業,擁有367家門店的西貝尚且如此,其他的企業就更不必說了。
  • 「賈國龍功夫菜」開業:菜品都是半成品,人均消費100元
    靠「哭窮」和「715」出圈的西貝掌門人賈國龍,最近又在幹一件顛覆傳統餐飲的大事。   他在北京一家購物中心,開出了全國首家「賈國龍功夫菜」,這家餐廳沒有廚房、所售賣菜品全部為半成品,顧客評價像吃方便食品,人均消費卻高達百元。   西貝莜麵村增長遭遇瓶頸、進軍快餐連續失敗,「賈國龍功夫菜」能承載賈國龍的千億夢想?
  • 西貝的徵程與歸途
    這一回的「西貝那達慕·草原美食節」,賈國龍乾脆掏了上千萬宴請2000多名賓客品嘗內蒙傳統的流水席,一同發布了十道內蒙古特色新菜,讓大家別一提內蒙菜就只知道烤全羊。「草原的牛羊肉,鄉野的五穀雜糧,這句話支撐西貝走出內蒙古,走到了全中國。」賈國龍說。過去的30年裡,賈國龍開過咖啡館、開過西餐廳,經營過海鮮大酒樓。
  • 賈國龍推翻「永不上市」言論,佔西北菜市場3.3%份額的西貝缺的不僅...
    文|公司研究室 曲奇賈國龍再一次對資本鬆口。曾經放言「西貝不差錢,也永遠不準備上市」的賈國龍近期表示,西貝已經決定上市,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時間和資本。從抗拒資本到接受資本,疫情讓賈國龍知道西貝的的實力沒那麼強。愛折騰的他5年7次試水快餐行業,屢戰屢敗。
  • 西貝的價格圍城
    賈國龍最欣賞的國際品牌是麥當勞和星巴克,恰好這兩家的產品都不便宜,消費者還趨之若鶩。他一直不太看好同行的低價策略,曾提醒團隊,「做牛公司,日子就會很舒坦,我們就有定價權。」西貝莜麵村的定價策略是:菜品絕對好,價格相對貴,堅決不能走低價路線。在西貝創業頭十年,賈國龍開過小吃鋪、西餐廳、海鮮酒樓、火鍋店,在平價經營上栽過跟頭。
  • 西貝上市:不只是缺錢的問題
    上市當天,海底撈市值突破千億,深深觸動了西貝餐飲集團(下稱「西貝」)的創始人賈國龍。當一批投資機構找到他,建議西貝及早登陸資本市場時,賈國龍卻給出了「西貝永遠不上市,把利分給奮鬥者!」的回覆。兩年過後,「永遠」二字餘音猶在,篤定西貝不上市的賈國龍突然改口,對外聲稱西貝已決定上市,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時間和資本。
  • 西貝上市懸疑:股權結構不清晰 品牌迭代試錯成本不菲
    本報記者 李媛 北京報導近日,關於西貝上市的傳聞不斷。而此前,西貝的董事長賈國龍曾經對外界宣稱:「西貝永不上市。」不僅如此,西貝新開的賈國龍功夫菜也以其功夫菜的名稱、快餐化的加工方式遭到消費者和媒體爭相報導,爭議不斷。
  • 穩站輿論C位,西貝入股小女當家繼續死磕快餐
    原創 餐飲界新媒體中心 餐飲界 6月5日賈國龍在2020(第十四屆)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大會論壇上的一席發言,又將西貝送上了輿論C位。 2016年9月,西貝成立新品牌「西貝燕麥麵」,並宣稱要在全球開到10萬家店;第二年,西貝燕麥麵又被公開叫停; 2017年7月,西貝麥香村在北京開出首店,10月,賈國龍宣布暫停快餐項目; 2018年,西貝又出新快餐品牌——超級肉夾饃,2019年2月,賈國龍宣告超級肉夾饃的失敗……
  • 西貝新推快餐品牌「弓長張」 正在選址尋租
    日前,西貝在其微信公眾平臺「西貝莜麵村」上官宣:旗下全新快餐項目新中式快餐品牌「弓長張」國民食堂已經啟動,目前正在選址當中,前期布局的地區為北京。至於新品牌為什麼叫「弓長張」,有業內人士推測,或與賈國龍妻子張麗萍的姓氏有關。值得一提的是,「西貝」二字正是由賈國龍的姓氏拆分得來。
  • 西貝按捺不住想上市賈老闆是真缺錢還是想學海底撈?
    曾宣稱「不需要上市」的西貝最近改口了。12月2日,西貝莜麵村創始人賈國龍表示,西貝已經決定上市,並且正在尋找合適的時間,選擇資本投資西貝。由此,聯想到今年3月西貝賈老闆高喊:疫情至2萬多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只能撐3個月的壯舉。
  • 西貝按捺不住想上市 賈老闆是真缺錢 還是想學海底撈?
    來源:金融投資報曾宣稱「不需要上市」的西貝最近改口了。12月2日,西貝莜麵村創始人賈國龍表示,西貝已經決定上市,並且正在尋找合適的時間,選擇資本投資西貝。由此,聯想到今年3月西貝賈老闆高喊:疫情至2萬多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只能撐3個月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