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品牌引發的「漲價風波」一輪輪襲來,子品牌也走不出口碑翻車的怪圈,「圍城」之中的西貝,能否找到自我增值的正確方式?歐陽葉萍/攝
文丨《財經》新媒體 歐陽葉萍
編輯丨蔣詩舟
「這幾天接了幾十個採訪。」西貝公關總監于欣對《財經》新媒體記者說。西貝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近日有網友「挖」出西貝前高管轉發的一條微博,內容是探討海底撈、西貝漲價為何輿論反彈大,最終歸結於「95%的微博網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上述論調把飲食圈那條看不見的「鄙視鏈」擺到了臺前,激起網友們對西貝的空前反感。「月薪5000元以下不配吃西貝」迅速登上熱搜,21元一個的西貝古法戧面饅頭成為眾矢之的。
引起消費者共鳴的是,價格高不是西貝的錯,但吃完後感覺價格與價值不匹配,這才是大家討伐西貝的根本原因。「吃西貝是交智商稅」的言論,也從微博發酵到了抖音。
在一片聲討氛圍中,也不乏有理解西貝的評論:餐飲企業也不容易,合理漲價可以接受。
耐人尋味的是,當我們在談論餐飲品牌漲價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網友討伐西貝漲價」事件,只是中國餐飲市場供需兩端矛盾衝突中的一個縮影。一端是企盼回血的餐飲企業,一端是收緊錢包的消費者。
這場漲價博弈的背後,還藏著一個諱莫如深的事實:儘管員工統一口徑是「歡迎所有人來吃」,但西貝一直在開展用戶篩選。在內部員工看來,認可西貝的好食材、好口感、對價格也不太敏感的人,才是理想顧客。
一位接近西貝的業內人士向《財經》新媒體記者分析,西貝以一手之力摘掉了「西北菜=價格低廉」的刻板印象,它想爭取更高的定價主動權。
當人們探討「車釐子自由」時,西貝也在全力追尋一種「漲價自由」。在物價普漲的今天,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要守住「好吃戰略」,漲價是必由之路。
忙著應對這場輿論風波的于欣,也有了新的思考:西貝產品價格背後的價值,是否讓消費者感受到了?
21元饅頭的定價邏輯
西貝的「漲價焦慮」,揭示了餐飲業正面臨一個複雜的生存困局。
多位餐飲界人士向《財經》新媒體記者拼湊出一個殘酷現實:如今的餐飲業非常不良性,原因是商家獲取流量的成本,食材和人工等成本越來越高,消費者對商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產品要好,環境要好,服務要到位,這些都是成本。為了留住顧客,很多餐飲店不敢漲價,都在硬抗。
「餐飲老闆被逼成了精算師。」經營32家披薩店的蒂娜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她不敢漲價,只能在產品結構、原材料、人員排班、能耗等方面進一步精打細算。
一些餐廳選擇變相漲價。中國烹飪協會相關人士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一些餐廳菜單上的價位雖然沒變,但把大碗改成了中碗。以前一碗10塊肉,現在變8塊了,還帶骨頭,你能分辯嗎?」
西貝莜麵村菜單上的21元饅頭。歐陽葉萍/攝
《財經》新媒體記者近日探訪北京悠唐廣場的西貝莜麵村,菜單上,21元一個的古法戧面饅頭,33元一個的大花卷,49元一份的西貝麵筋……一位消費者說,「確實漲價了,分量沒變。」
于欣向《財經》新媒體記者剖析西貝一款產品的成本佔比情況:原材料佔34% ,人員佔26%,房租、折舊佔15%,能耗等佔7%。西貝的產品在食材和工藝上都有講究,導致成本居高不下,淨利潤其實不高。
門店服務員也向《財經》新媒體記者講述了西貝好食材背後的故事:牛羊肉是從西藏、內蒙古的山溝溝裡採購來的,底湯是用七八種蔬菜、水果熬出來的。採購團隊還深入內蒙古大草原選羊肉,有人一待就是3個月。
于欣介紹,登上熱搜的21元古法戧面饅頭,食材用的是河套雪花粉,成本價比普通雪花粉高2倍。在工藝上,雪花粉需要發酵2次,耗時十幾個小時,還需要人工壓面5次。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財經》新媒體記者指出,西貝的高價饅頭或許就像星巴克的高價水,也承載了一種營銷策略。消費者會想,連水都賣28元了,那麼咖啡賣三四十元一杯很正常。
西貝漲價的背後,主要食材牛羊肉價格貴且不斷上漲已然是現實。
農業農村部監測的數據顯示,1月21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牛肉和羊肉的均價分別為78.75元/公斤、75.95/公斤,較去年同期均增長近10%。
此外,用工成本逐年攀升。經濟學者高敏向《財經》新媒體指出,如今自動化生產的東西越來越便宜,而需要人工的東西越來越貴。一個工廠可能用不了幾個工人,西貝可能要僱傭上萬個服務員,每人工資大約5000元,加上住宿成本、社保公積金、交通補貼等就近萬元。
外賣平臺的佣金越發高昂,也成為商家的不可承受之重。蒂娜店裡每賣出一份披薩,美團就要抽走銷售額的15%-17%。于欣透露,西貝每年花在各大平臺的維護、推廣費用高達數百萬元。
西貝莜麵村的透明廚房。歐陽葉萍/攝
像西貝這樣的餐飲巨頭,在各項成本高企的情況下,想保證產品的品質和良性的利潤,要麼漲價,要麼減量。
高敏表示,社會輿論過分關注漲價偏離了本意,扭曲了價格,一些企業往往迫於壓力,不得不主動讓出收益。「讓市場起作用就好。」
難實現的「漲價自由」
漲價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讓餐飲企業迅速補血,但消費者不買帳,企業就可能掉層皮。
西貝作為餐飲業風向標般的存在,也是餐飲界的流量贏家,一旦漲價,對價格比較敏感的食客們就可能發起「阻擊戰」。近一年內,西貝就因「漲價」遭遇了3次網友討伐。
第一輪罵聲於去年4月湧出,海底撈、西貝疫情下相繼漲價,引發消費者投訴,隨後海底撈、西貝先後道歉並恢復原價;同年6月,有網友曝光西貝深圳某門店強制收取每人5元茶水費,被第二輪罵聲湮沒的西貝再次道歉。
在一場場輿論風波中,西貝也始終繞不開這個質疑,「價格憑啥這麼貴?」
縱觀餐飲三巨頭,海底撈比拼極致服務,外婆家主打高性價比,西貝發力好吃戰略。與海底撈、外婆家不同的是,西貝所堅守的原料好、工藝好、設備好,一些消費者似乎不太認同。
有業內人士向《財經》新媒體記者分析,西貝的「好吃戰略」還未攻佔廣大消費者的心智,菜品被打上「量少價高」標籤,表明其定價與消費者體驗之間存在矛盾。
消費端的認知差異,也讓西貝的漲價計劃缺少現實擁躉。朱丹蓬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在多數消費者的認知裡,基本不會把西北菜和「高端」二字連接起來。他們會想,粵菜、西餐等定位高端是正常的,主打西北菜的西貝憑什麼這麼貴呢。
此外,西北菜偏小眾,在餐飲市場沒有像粵菜、川菜、湘菜那樣的號召力。朱丹蓬指出,西北菜的核心優勢是原生態食材,歷來只有食材背書,卻沒有品牌背書。
為了擺脫西北菜系的平價標籤,信奉「一切皆營銷」的賈國龍做了諸多努力,走進聯合國、《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黃饃饃、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麵都是他一手炮製的營銷作品。近年來,西貝莜麵村豎起了西北菜領軍品牌的旗幟,逐漸提升了西北菜在餐飲江湖的定價權。
好的品牌能賣更高的價格,賈國龍深諳此道。為提升品牌檔次,西貝莜麵村曾大刀闊斧把鄉鎮飯店式的外觀改成了商圈餐廳式鋪面;為找到最佳定位,西貝花數千萬諮詢費,四年時間裡換了四次招牌名稱,兜兜轉轉,又回到「西貝莜麵村」。
價格高的解決辦法是改變產品,讓它配得上這個價格,找到更需要這個產品的人群。2016年賈國龍向媒體分析過西貝的主力消費群體:年紀都在30歲以上,而且一年家庭收入至少要有40萬元。
這些年西貝一直在做用戶篩選,菜品漲價也導致部分消費者流失。某知名連鎖餐飲品牌高管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一個品牌要往中高端走,勢必會放棄一群人,只要抓住那群認可品牌、對價格不敏感的顧客就夠了。
《定位》系列書籍譯者顧均輝向《財經》新媒體記者表示,從品牌定位角度講,西貝的定價沒有任何問題,高價才能匹配其中高端的定位。但若惹爭議的關鍵是西貝在消費者心智中不夠高端,其整體形象與產品漲價後的價格不匹配,就會事與願違。這也是西貝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味漲價來強調自己的中高端餐飲定位。
價格圍城
在賈國龍的設想裡,西貝要玩的是一個「高投入、高費用推動的高收入,產生合理利潤」的大遊戲。他有個「國際夢」,希望西貝能在全球開出「10萬+門店」。
賈國龍最欣賞的國際品牌是麥當勞和星巴克,恰好這兩家的產品都不便宜,消費者還趨之若鶩。他一直不太看好同行的低價策略,曾提醒團隊,「做牛公司,日子就會很舒坦,我們就有定價權。」
西貝莜麵村的定價策略是:菜品絕對好,價格相對貴,堅決不能走低價路線。在西貝創業頭十年,賈國龍開過小吃鋪、西餐廳、海鮮酒樓、火鍋店,在平價經營上栽過跟頭。
1999年,賈國龍進京開店,定位模糊、走平價路線的西貝在4個月內賠了100多萬元。為了自救,賈國龍改用優質優價策略,比如在內蒙古白送的小菜酸黃瓜,他賣6元一碟,一籠莜麵內蒙古賣2元,他賣18元,還投入幾十萬打廣告。效果立竿見影,店裡日均流水翻番。
這是賈國龍第一次嘗到漲價的甜頭,「好吃小貴」由此成為西貝的傳統。
他對西貝有更高的期待。1995年,當西貝只有2家店、86名員工時,他就高喊「不爭第一,我們幹什麼」。2020年上半年,賈國龍更是喊出到2030年要做千億銷售額的口號。
而目前西貝距離「千億銷售」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數據顯示,2019年西貝莜麵村營收約55億元。截至2020年7月,西貝共有379家門店。
賈國龍咬定了這個認知,莜麵村開到1000家比麥香村開到10000家還難,因為管控點太多,模式太複雜,跑不快。只有做快餐才能把西貝推成國際大牌,才能實現「開10萬+店」的願景。
自2015年以來,從燕麥麵、麥香村、超級肉夾饃再到弓長張,賈國龍一直在發力快餐。
然而上述項目幾乎全部折戟。麥香村項目運營三個月後以閉店收場,超級肉夾饃店開出近十家店後被按下了暫停鍵。前者39元一碗的羊肉麵和後者33元一個的肉夾饃,均引起網友吐槽「太貴」「性價比太低」。2019年2月賈國龍在開工會上坦承,一旦遇上低價模式,超級肉夾饃招架不了。
到了2019年,賈國龍還在探討「西貝究竟有沒有快餐基因」,西貝酸奶屋成為承載其「10萬+門店」的新種子。與麥香村和超級肉夾饃的遭遇相似,西貝酸奶屋也沒走出被消費者吐槽「價貴量小」的陰影。
時間和現實不斷削弱賈國龍的自信,他曾用「像一個噩夢」來形容這段快餐探索之路。
為何西貝推出的「小貴」子品牌頻遭市場冷遇?有業內人士向《財經》新媒體分析指出,西貝的快餐項目一直不願降下身段,要麼標價高,要麼太小眾,遠離了目標受眾。「賈國龍估計想走麥當勞和星巴克的路線,但他忽略了,麥當勞和星巴克賣得那麼貴還那麼火,是有一層公認的洋品牌濾鏡啊。可西貝有什麼呢?」
朱丹蓬指出,西貝的真正困境是針對多品牌、多品類、多渠道、多場景、多消費人群的運營能力差。開設子品牌也有隱性風險,對於管理者來說,管理寬度、經營難度一下子都加大了。所以西貝只有主品牌西貝莜麵村做得好,其他快餐子品牌可以說是屢戰屢敗。
如今,自稱「醒得快」的賈國龍又在餐飲新零售領域「折騰」起來。子品牌賈國龍功夫菜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沒有廚師,主打半成品,涉及八大菜系。其中,蒙菜價格區間為39元-178元。
一如既往的「小貴」定價,似乎在彰顯著賈國龍最後的「倔強」:只要產品足夠好,就會有人買單。
賭上賈國龍個人品牌的賈國龍功夫菜,究竟能創造多大的想像空間,是不是能開出「10萬+店」的種子,還有待觀察。
只是,與西貝莜麵村一樣,賈國龍功夫菜也因價格遭到消費者質疑:為什麼要花高價去買一份沒有口感優勢的半成品?「花200元吃一頓外賣」的吐槽聲也在網上蔓延。
外界能夠看到的是,西貝正步入發展瓶頸期,商場的客流在下降,品牌自身的客流也在下降,資金鍊受困。圍繞主品牌的「漲價風波」一輪輪襲來,子品牌也走不出「小貴」引發口碑翻車的怪圈,西貝已然被拉入「圍城」之中。
賈國龍說過,西貝是一場大遊戲,他想證明「自己是玩兒的高手」。
眼下,新的關卡來了,西貝需要找到自我增值的正確方式。
不知不覺,大家和小編一起揮別2020年,邁入了嶄新的2021。為感謝你的支持與關注,小編準備了豐厚的大禮!參與今日話題討論,在留言區聊聊你的看法,1月份獲得點讚量最多的前十位用戶,將獲得售價299元的巴倫投資讀書筆記一本,有圖有真相~
↓↓↓
還在等什麼?幸運鵝說不定就是你!
(獎品最終解釋權歸《財經》新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