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預賽和亞冠賽程的相繼確定,新賽季中超的脈絡也逐漸清晰起來。今天,《北京日報》對新賽季的各項安排進行了進一步的報導。報導稱「中國足協已將調整後的賽程方案上報給了體育總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新賽季中超將採用「0+2」的升降級規則,中超現有球隊基本上沒有降級之憂。
上賽季,儘管有將近半數的球隊提出取消升降級,但足協幾經權衡之後,只是將原來的兩個降級名額縮減為1.5個,也就是最後一名直接降級,倒數第二名與中甲聯賽亞軍踢附加賽。最終,排名倒數第一的石家莊永昌不幸降級,排名倒數第二的武漢卓爾則戰勝了中甲第二杭州綠城,成功保級。僅有一支球隊降級也創造了中超的歷史。新賽季採取的則是「0+2」的升降級規則。具體來說,就是中甲聯賽前兩名將會直接升入中超聯賽,而中超聯賽倒數第一和第二名,將和中甲聯賽第三、第四名踢附加賽,贏球的兩支球隊也將獲得2022賽季中超聯賽的參賽資格。這也就意味著,今年中超聯賽將沒有直接降級名額。考慮到中甲整體的競技水平同中超有著比較明顯的差距,每年除了一兩支誓在衝超的球隊之外,其他球隊無論是陣容配置還是球員鬥志都難以和中超球隊相比。因此,中超球隊獲得附加賽勝利的可能性將非常大,新賽季等於變相取消了降級名額。
中超擴軍也將刺激中甲球隊的衝超欲望,除了降班馬的滄州雄獅之外,浙江綠城、成都興城甚至是升班馬武漢三鎮都對中超充滿了嚮往。
這樣的升降級方案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畢竟,按照中國足協官網上發布的《中國足球協會關於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的要求,中超2023年才正式「擴軍」至18支,而按照目前的升降級方案,2022賽季中超聯賽的參賽隊數量就將達到18支。在數支球隊都面臨生存危機,外界感嘆每年湊足16支中超球隊都有困難的情況下,足協為何要提前實現擴軍呢?
仔細分析,新賽季的升降級制度的關鍵並不在「多升」而在「少降」,畢竟,如果單純想實現擴軍,完全可以採取「降2升4」或是「降1升3」的規則(實際上,大部分聯賽擴軍賽季採取的都是這樣的規則)。眾所周知,在持續的疫情影響之下,幾乎所有職業球隊的母公司都遭遇到了經濟危機,「投入10億才能保級的巨大壓力」讓大部分投資人的投資意願降低,這也直接促成了足協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臺。
但這種「推倒重來式」的改革勢必會引來劇烈的震蕩,無論是市場價值還是競賽價值都將陷入一個史上罕見的低谷期,轉會市場的冷清以及部分合同到期球員的持續觀望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這種局面下,如果保持原有的升降級制度,俱樂部必然會面臨推進改革和成績壓力之間的抉擇,為了能夠保住中超資格,不排除一些球隊會向球員妥協,尋找突破頂薪限制的方法。但變相取消升降級之後,俱樂部的底氣變得更足了,推進降薪的態度也會變得更為堅決。目前,已經有不少球隊打算在新賽季啟用更多的年輕球員,甚至在外援入境困難的情況下,有些球隊已經做好了全華班出戰的準備。新的升降級制度等於給了所有球隊一個改革的緩衝期,以便適應「由奢入儉」的巨大變化。
另一方面,今年中國足協的重中之重是國足的世預賽,為了給世預賽讓路,聯賽被迫分為四段,參加亞冠的球隊也只能戰略性放棄,變相取消降級名額實際上也是保障國足的一種措施。畢竟,2001年,甲A聯賽就曾為了力保國足衝擊世界盃而取消了降級,這一次只不過不像當年那麼直白罷了。
今天中午,網上流傳出來一份唐山市發改委與唐山市體育局聯合下發的通知,通知中寫道唐山市有意引入一支經營困難的中超球隊。考慮到目前足協仍未允許異地轉讓,唯一符合條件的就是華夏幸福。不過,從通知內容看,目前僅處於組織座談,尋找意向企業的階段,距離具體實施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降級危險的大幅度降低,對於目前正處於生死關頭的幾支中超球隊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因為,這意味著「賣血求生」的可能性在增加。只要能通過出售高薪球員、壓縮運營成本等手段挺過這一年,等到2022年,整體經濟形勢必然會出現復甦,就算母公司的情況未見明顯好轉,尋找新投資方的可能性也將變得更大。此外,2022賽季基本上可以恢復主客場賽制,電視轉播、比賽相關收入也會增加,再加上職業聯盟的投入運作,擴軍至18支的中超,「吸金能力」也將變得更強。而經歷了本賽季「戳破泡沫」的陣痛之後,中超的投資環境也將變得更為理性,運營一支中超球隊的成本也會變得更低,肯定比現在更容易「活下去」。就像德國轉會市場中國區管理員朱藝說的那樣:「足球市場是有自我修復功能的,只要引導得當,沉得住氣,這個過程既是衰滅也會是一種新生……」
「黑暗之後便是黎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句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告訴我們,堅持,就是勝利!
覺得小編寫得好的,請拉到末尾點下在看
覺得小編胡沁的,請點三下
執筆/製作:正太叔
昊體育原創辛苦,歡迎轉發,謝絕轉載,註明出處也不開心
您覺得變相取消降級有利於改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