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861-1919),中國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工程的先驅。號眷誠,字達朝,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生於廣東南海。1872年赴美國留 學,188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回國後,參加修建或主持修建京奉鐵路、京張鐵路、張綏鐵路、川漢鐵路、粵漢鐵路和漢粵川鐵路,任工程師、總工程師、督辦和 交通部技監等職。其中,於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今京包線北京至張家口段)。在八達嶺路段,因地制宜運用「之」字 形線路,減少工程量,並利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工期。通過京張鐵路的修建,培養中國第一批鐵路工程師。1916年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當選為英 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和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等的會員。與他人創辦中華工程師學會,並當選首任會長。著有《華英工學字彙》和《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詹天佑出生在一個茶葉商人家庭。他從小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卻愛搜集機器零件,口袋裡經常裝著齒輪、發條,看見什麼新奇東西,總想看個究竟,問這問那,想一下子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清楚。
父親詹興洪的朋友譚伯村對詹天佑非常喜愛,經常誇他有出息,鼓勵他努力鑽研。詹天佑長到12歲的時候,在譚伯村的支持下,考取了幼童出洋預備班,到美國 去學習。他在美國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接著考進了著名的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學鐵路工程技術。由於他刻苦鑽研,畢業試數學還得了第一名。
當時主管留美學生事務的容閎(hóng)準備把詹天佑等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送到美國陸海軍學校學習,但是美國國務院非常瞧不起中國的留學生說:「這裡沒 有容納中國學生的地方。」中國留美學生監督吳子登也給清朝政府打報告誣衊說:「留學生在美國不遵紀守法,常參加政治和宗教活動。將來就是回國,也不能為皇 上效力了,還是趕快撤回吧!」清朝政府聽了吳子登的誣告,下令留學生全部回國。
就這樣,詹天佑回國了,他想用自己學到的技術為祖國貢獻服務,讓舊中國能夠自己修築幾條鐵路。誰知清朝政府不信任中國的技術水平,讓詹天佑放棄所學的鐵路工程,先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和駕駛輪船。
中法戰爭中,詹天佑,他不但英勇殺敵,還救護自己的戰友,受到部隊的嘉獎。
後來,他又到廣東博學館和水陸師學堂當外文教員。直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詹天佑才在老同學鄺(kuàng)孫謀的推薦下,到中國鐵路公司當 上了工程師,參加了修築由外國人主持的唐山到天津的鐵路工程。在修築過程中,他不僅親自到工地指揮,鋪的路軌又快又好,而且設計、修建了外國第一流的工程 師無法修建的灤(luán)河鐵橋,使外國人大為吃驚,為中國人爭了光。
中國人民慢慢覺醒了,在推行洋務運動的官員支持下,清朝政府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命詹天佑為總辦兼工程師,負責修建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從北京到張家口,雖然全長不過200公裡,但英、俄等國的工程師認為,詹天佑不藉助外國的力量,就不敢動工,動了工也將中途失敗,必然會來求他 們,他們甚至挖苦說:「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至少還得50年。」國內的一些人也說詹天佑是「不自量力,膽大妄為」。詹天佑沒有被這些流言嚇倒, 他決心修出鐵路來讓他們看看。
詹天佑開始了修路的前期準備工作,他親自訪問沿線居民,詢問山勢水情。長城以外北風呼嘯,黃沙漫天,詹天佑天天騎著小毛驢,在山溝之間奔走。遇到毛驢無法走的地方,他就自己背著儀器,爬山越嶺,實地勘測。
有時為了選擇好的線路,他在懸崖峭壁上測量定點,北風猛烈地吹來,一不小心就有被刮下深谷危險。助手們勸詹天佑下來,以免發生危險。他卻說:「不要緊, 現在多辛苦一點,找到一條最好的線路,將來就可以省好多事,節省好多錢。」他臉上落了厚厚一層塵沙,呼出的熱氣在眉毛上結出了白色的冰霜。他都滿不在乎, 經常工作到天黑以後才回家,回家以後還要繼續計算數據。
詹天佑的助手們見他太拼命,就說:「總工程師快休息一下吧!差不多就行了。」他扭過頭來,嚴肅地說:「這話可不對啊!科學技術的第一要求就是精密,不能有半點含糊和輕率。如果鐵路修不好,我們臉上無光,中國也會受到外國的嘲笑。」
助手們看詹天佑實在是太辛苦了,等詹天佑計算完了,就要求上山去測量。為了培養和鍛鍊晚輩,詹天佑說:「那你們就去吧!可一定要仔細,一點兒也馬虎不得啊!」助手們測量回來後,他自己又背著儀器去複測。
年青的助手見這個情形,對詹天佑說:「您既然對我們不放心,又何必叫我們去測量呢?」詹天佑耐心地說:「不是我不信任你們,是科學不講情面。只要有一點兒差錯,就會出大問題。多一個人檢查,總是好一些。」經過複測,果然校正了不少錯誤。
在詹天佑及全體技術人員的努力下,順利完成了三條線路的測量任務。根據當時修路經費的限度,經過反覆比較,最後選定從豐臺開始,經過西直門、清河、沙河、南口、居庸關、八達嶺到張家口的路線,單是關溝段,就比英國工程師金達測定的路線減少了2000多米的隧道工程。
1905年9月4日,開始正式施工了。在最艱巨的關溝段,需要鑿洞架橋。為了保證工程質量,詹天佑把總工程辦公室搬到工地,和工人們同甘共苦,一起攻克 難關,並且宣布:「不打通隧道,就不回北京。」當時沒有開山機、通風機等設備,全靠兩隻手挖掘,工程進度很慢。詹天佑因地制宜,有的地方用從兩頭向中間鑿 進的辦法,有的地方在中間挖一個大豎井,再向兩頭掘進。為了保證施工質量。他不辭勞苦,親自把關,連炮眼的方位、大小、深淺和裝多少炸藥,都由他親自掌 握。沒有抽水機,他就帶頭鑽進洞內挑水。經過大家的一致努力,終於啃下了隧道工程這個硬骨頭。
最艱難的工程完工後,又出現了八達嶺一帶山高坡陡,列車容易發生危險的問題。詹天佑為了行車安全,創造性地運用了「折返線」的辦法,就是從青龍橋起,沿著山腰,設計出一段「人」字形的線路,降低了坡度,使列車能夠安全穿過八達嶺。這一創造性的設計讓外國同行大開眼界。
經過詹天佑和全體工人、技術人員四年的努力,宣統元年八月(公元1909年9月),京張鐵路竣工通車。顯示了中國人的志氣和才幹。京張鐵路的勝利建成,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的輝煌成就。
詹天佑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因此成為修鐵路的第一個中國人,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