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沒有將俘虜趕盡殺絕,而是對他們加以訓誡,然後放他們走,讓他們在外宣揚唐軍的英勇神武,唐軍本就大敗突厥,突厥在聽說唐軍有多厲害以後,自然就不敢貿然進犯,就算進犯心裡也會打嘀咕,從本質上就對唐軍有懼怕之心。這樣的心理戰一實行,突厥就更沒有多大力氣與唐朝對抗了。
蕭後在隋,識書達禮,工於文墨,素以賢淑著稱。楊廣失國身亡,蕭後屢經流離,被突厥接去,素無惡聲。李靖在營中盛情接待了先朝國母,不敢怠慢,即命人武裝護送,安全抵達長安。李世民待之以禮,賜宅於長安興道裡,尊養有加。於貞觀二十一年病故,李世民降詔,以皇后禮與隋煬帝合葬於揚州,這是後話。李世接到進擊突厥的旨意即率領大軍從雲中出發,晝夜兼程。當時頡利新敗,逃在長城腳下的白道營中,已成驚弓之鳥。李世率領大軍趕到白道,五路並進,直踏敵營。頡利攜義成公主逃跑時,突厥的軍心就已經亂了,如今又聽說唐軍來攻的消息,就已經開始害怕了。
頡利事先安置義成公主前往陰山營地,自己親率突厥人馬,強打精神抗擊李世大軍,雙方在長城腳下大戰起來李世挺槍躍馬,身先士卒衝入突厥軍中,手起槍落,一名突厥頭目當即咽喉中槍,落馬喪命。眾將士見主帥旗開得勝,士氣倍增,無不以一當十,衝進突營內,奮力拼殺起來。突厥兵本與李世勤大軍勢均力敵,相去無多,只因軍無鬥志,開戰以後,便處於劣勢儘管頡利極力喝喊,企圖喚起軍心,也是徒勞。眼見著突厥人馬與唐軍稍一接觸,便陣腳大亂,紛紛向後倒退。頡利在陣後揮刀砍殺數名突厥兵,想穩住陣腳,依然擋不住潮水般後退的手下人馬,他自己反而也被退潮卷著,站立不住,擁向後去。頡利安置好義成公主後,賊心不死,親自率領人馬與唐軍對抗,但是雖然兩軍勢均力敵,但是突厥士兵毫無鬥志,頡利就算殺雞儆猴都沒用,只能也隨著一起後退。
頡利眼看敗局已定,無力挽回了,只好含悲忍痛催動座騎,一馬當先向著陰山方向逃去。主帥離陣脫逃,厥人馬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拾,哭喊著四散奔逃。徒步的士兵,只好跪地投降輻重糧草,丟得遍地皆是。白道一戰,突厥元氣大傷,頡利賴以橫行北國的精銳之師,損失大半。他只帶了少數人馬逃往陰山,見了義成公主,兩人抱頭痛哭,部下將士見了,也人人奪氣,膽戰心寒。頡利收集殘餘人馬,在陰山紮根未定,立足未穩,李靖率著大軍又跟蹤殺來。頡利敗局已定,根本無力挽回,只能趕緊逃跑,但是李靖沒有放過頡利,率領大軍繼續追殺。
這次頡利敗得更慘,幾乎是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被李靖大軍就輕易擊敗了頡利的部卒見唐軍高舉著「李」字大旗席捲而來,還以為是李世勤大軍人不停步,馬不停蹄又趕來了,烤熟的羊肉還未來及得充飢,搶來的青草馬才吞了幾口,望見唐軍尾隨而來,頡利就嚇破了膽,抱起義成公主跳上千裡馬,呼喊著部眾朝著陰山之北的鐵山方向,望風奔逃,那裡還有突厥僅有的最後一座營地。
頡利一直高估自己的勢力,盲目的因為個人仇恨,不考慮突厥形勢,盲目的與唐軍交戰導致突厥大敗。在李靖首次突襲突厥大營,頡利帶著義成公主先跑了,置自己的將士於不顧,就已經註定了突厥最後會敗給唐軍的局面。最後也只能被唐軍打得一再退守,軍隊也毫無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