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三尺,渡己一生!(精闢)

2021-01-16 陳老師聖賢文化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陳老師聖賢文化,再點擊「關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早上6:00準時分享,請放心關注。

作者:逍遙子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朗讀音頻


人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古人云:「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失。」


人生在世,需學會讓步,處事時學會退一步,待人時學會寬一分。


讓步,不是怯懦,不是慫,而是一種智慧,一種為人處世的高深境界。


一個懂得讓步之人,必有厚福。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不讓自己吃虧,看起來不軟弱,選擇咄咄逼人。


殊不知,一味的爭執只會將自己陷入困境之中,適當的退步反而會柳暗花明。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名叫張英的大學士,在當時赫赫有名。


一日,張英收到一封家書,信中寫到鄰居家中要蓋新房,想佔用家裡三尺地,家裡人希望張英動用關係解決這件事。


張英看完信後,只回了24個字:「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信寄出去後,家裡人看到瞬間明白了張英的意思,於是主動提出要讓三尺地。


鄰居看見張英家主動退讓,倍感愧疚,也選擇讓出了三尺地,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六尺巷」。


是啊,人生於天地之間,如此寬廣,讓他三尺又何妨?


一封書信,代表著一種情懷,更代表了一種氣度。


人生在世,退一步並不會失去什麼,太過執著,反而會更容易失去,學會看淡,學會讓步才是真理。


退讓不爭乃智者,爭強好勝乃愚人,真正的智者,懂進退,知禮讓!



《菜根譚》中提到:「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真正高明的人,懂得遇事退讓,選擇讓一步便是為日後的進一步留下餘地;


待人寬厚的人,便是真正的有福之人,不僅方便了他人,更是為日後的自己留下益處。


歷史上的春秋時期,齊國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跟隨公子糾,而鮑叔牙則是輔助公子小白。


後來,公子小白奪得君位,人稱齊恆公。


齊恆公想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極力推辭,並且力薦管仲。


而此時的管仲卻因當時的奪位之爭被關在大牢中。


齊恆公不同意,並說道:「當時管仲跟隨公子糾,並且射箭於自己,若不是自己裝死逃脫,怎能會有現在?」


鮑叔牙對齊恆公說,若想成就霸業,非管仲不可,此人極具才能,如果只是因個人恩怨而錯失了一位人才,才是最大的悲哀。


最終,齊恆公選擇讓步,並且對此釋懷,選擇重用管仲。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無比正確,管仲全心全意輔助齊恆公,而齊國最終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人生在世,若是事事計較,則會失去很多,反之,適當的讓步還會得到收穫。


當你學會讓步,懂得寬容,格局必定提升,人生也將會更加開闊。


因為懂得讓步之人,值得深交;懂得讓步之人,人品端正;懂得讓步之人,好運自然來!



古語云:「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遇到美味的食物,留三分給他人,行走在狹窄的路徑,留一些讓他人行走。


讓步,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更是一種為人的涵養。


對好友讓步,方能贏得人心;對愛人讓步,方能天長地久;對家人讓步,方能家和萬事興。


讓步,不僅是寬厚他人,更是解脫自我,餘生,學會讓人三尺,方能渡己一生!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國學生活(ID:gxsh789),國學智慧,美好生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替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千萬國學愛好者的聚集地!

看更多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

你若喜歡,點個哦 

相關焦點

  • 讓人三尺,渡己一生!
    讓人三分不吃虧,有回報,容人三分無損失,留好名。 讓步,並不是懦弱,而是有修養的見證。讓步,並不是無能,而是好品行的體現。 一個願意讓步的人,心胸開闊,格局大,深得人心,人脈廣。 我們生活在這個塵世中,避免不了矛盾和爭執的發生。
  • 讓人三分,渡己一生
    讓人三分,渡己一生。讓人三分,有時候也是渡己一生,對待別人寬容,別人也會待你溫和,有些不起眼的小錯誤原諒就原諒了,沒必要非得弄得彼此尷尬,讓一讓,心也就寬了,你不會知道未來的某一天你會不會也犯同樣的錯誤,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同你當初一樣原諒你的過失,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什麼因果得失,而是善良與愛,你不知道自己的一時心軟挽救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你也不知道自己不起眼的一步退讓讓一個原本墜落了的夢想再次冉冉升起
  • 《三尺一生》
    《三尺一生》 發表時間:2020-08-17>來源:宿州市文明辦   武升錦,男,1962年10月13日出生,宿州市埇橋區人,教師。
  • 人這一生,渡你的只有兩個人!(經典)
    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無論你遇見了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愛你的人,給你溫暖與關懷傷你的人,給你成長和歷練。人這一生,不是自渡,就是渡人。有些人與你相識後,會不求回報的對你好。在你傷心時,給予安慰,在你低谷期,給予鼓勵,在你落寞時,給予陪伴。這些人,是來渡你的,渡你走出難關,渡你勇往直前。人心是相互的,真心是互暖的,人只有被人真誠的善待過,才能溫柔地對待別人。
  • 人需自渡,無人可渡你
    依靠他人來渡你,那是奢侈,更多時候都是自掃門前雪,無人會渡你!年幼無知的時候,以為總有人會陪我走完這一生,無論是家人,還是知己。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卻發現,在最無助,最痛苦,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回頭卻發現,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長久的陪伴你左右。自己該走的路,一點也不會少,也沒有可以替你走,能走多遠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 佛語:人的這一生,總有人渡你!
    人的這一生,皆在渡。有人來渡你,有人等你來渡,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得以今生的相見,能夠遇見和相伴的人何曾不是來渡化你的呢?渡人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溫暖你,教會你如何去關愛世界,有的人傷害你讓你認清自我,所有的 一切都是渡化我們的方式,無需記恨,無需抱怨!人與人相遇,不是偶然,是你生命中的必然,遇見的人無論是愛你的還是傷你的,今生都是來渡你的。世間萬物,皆因緣起。你會遇見誰,早就已經命中注定。
  • 李耀星:三尺講臺一生耕耘
    在退休後的20多年裡,李耀星長年累月、深入教育一線調查研究,撰寫論文,利用整整三年的時間編著出版《三尺講臺一生情懷》。該書集納了解題技巧、教學改革經驗等內容,書寫了李耀星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心耿耿。「我就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出來,傳授給下 一代,使得下一代的青年教師儘快成長,青年學生儘快成才,學生家長教育孩子時不走彎路。」
  •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收到老家來信,說為了三尺宅基地,和鄰居吵了起來,要他幫忙。 他看完一笑,揮筆回信: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裡人看到信後,馬上不爭了,還讓出了三尺地。鄰居知道後,也讓出了三尺地,成了著名的「六尺巷美談」。
  • 為何渡他不渡我?
    我嘗試著去與經文聯結,便想問問佛祖「為何渡他不渡我?」     世上千萬人,佛渡有緣人,而我一直認為我是有緣人,那晚我與母親對話,談起過世的爺爺奶奶之事,便問母親:「是不是要修道成佛之人,必要經人世間諸多痛苦和劫難,便才能修道得成,比如爺爺就是一生阿彌陀佛拜菩薩,但卻一直受著奶奶一生的壓迫,爺爺人善,勤勞,話少,二十多歲就牙齒掉光,一生窮苦。」
  • 人這一生,需要三把尺子(深度好文)
    他有三把尺子,一把直尺,一把方尺,一把捲尺。直尺用來拉直線,方尺用來量直角的兩邊長,捲尺則純粹是為了攜帶方便。借著這三把尺子,父親完成了無數精細的木工活。聽過一句話說:「人生需有尺,做人需有度。」每個人這一生,又何嘗不需要三把尺子?
  • 孫立群:一生泛舟史海,難捨三尺講臺
    2020年2月10日,這位四十載堅守教學一線,並曾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中以淵博學識和儒雅風度「圈粉」無數的「孫爺爺」,永遠告別了他摯愛一生、奉獻一生的三尺講臺,享年70歲。  孫立群生於1950年4月15日,是地地道道天津人,中共黨員。遵照孫立群教授一貫的叮囑,直到操持完簡單的葬禮,家人才將消息通告學院。
  • 佛說:人這一生,總有人來渡你
    佛說,人這一生,總有人來渡你。人生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那些讓你成長的人,就是來渡你的人,那些傷害你的人,也是來渡你的人,那些辜負你的人,還是來渡你的人。人與人認識的方式不同,但結果都大同小異。前世要積攢足夠多的緣分,才能換到今生的擦肩而過。
  • 《菜根譚》: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時,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的方法。 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 譚康來:三尺講臺 一生情誼
    在新化十五中,他提出了「做儒雅教師、育文雅學生、建優雅校園」的「三雅教育」理念,以此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培訓,「雅」走入教研室、教室,十五中因此連續三年位列全縣中考「十強學校」。 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好的學習思想與方法在學生的生命中得到延伸。譚康來時常叮囑自己:「寧可犧牲一切,也決不做誤人子弟的庸師。」
  • 佛說:人這一生,都是在「渡」!(深度好文)
    文/飛魚佛說: 人這一生,皆在渡!臨近30,越來越明白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最後希望他在劇中能鹹魚翻身,也希望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人活得好點,不被世俗束縛,願望都能實現。即是沒有大把的金錢,也要有自尊,也要被人尊重!想起曾經有人說過的一句話:「千萬不要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但可以往死裡罵中年人,他們不會辭職,因為他們有房貸、孩子和老人。」
  • 你個人成長的路上需要:「三把尺」和「三個度」
    學會了用尺量人,以度省己,我們也就走在了成長和成熟的路上。見賢思齊:標尺+0度在求學、工作、生活的過程和場景中,離不開的是動態對標和虛心學習。,是拉開人與人之間段差的關鍵點。朋友,身處浮華的市場經濟之下,一定要用合規和底線思維做事和做人:做事,磊落豪雄,一身浩然正氣,勇於擔當;處世,堅守底線,出淤泥而不染,一生俠義。
  • 再無來世,這一生請珍惜(精闢!)
    再無來世,這一生請珍惜(精闢!) 這一生,我們只活這一回, 就算轟轟烈烈也好, 哪怕平平凡凡也罷,
  • 「寧繞百裡路,不渡七尺河;願娶糊塗妻,不要麻纏婆」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寧繞百裡路,不渡七尺河;願娶糊塗妻,不要麻纏婆」。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仔細揣摩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寧繞百裡路,不渡七尺河所謂的「河」,就是指的河流。河流是由於降水或由地下湧出地表而匯聚於低洼處而流動的一種水。
  • 佛說:這一生,傷害你的人,都是來渡你的!
    人與人之間沒有緣分是不會見面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凡有出現,皆有使命。世間萬千,皆因緣和合,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就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因緣、夫妻之間的因緣,這都是非常深的,而我們人生路上所認識的同學、朋友,可能僅僅是那一段時間緣分比較深,隨著因緣的聚散,越來越淡,直至緣分消失。
  • 焦作丹河峽谷,博愛的三渡讓人興盡而返樂不思蜀,沁陽九渡又如何
    去三渡之前是不知道三渡的名字的。沁陽人往往要去九渡遊玩,九渡現在旅遊開發有了個新名字叫做丹河風景區。作為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九渡在沁陽是久負盛名的,家裡人也一直想去,所以就排上了日程。可笑的是我們去了三四回都是在三渡興盡而返並沒有到九渡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