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洱海一景(2018年7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玉洱銀蒼一幅畫,一幅畫,與你攜手畫中行,畫中行。」這是歌曲《大理問雲》描繪的詩和遠方。一湖清水,滿目青山,足以讓遠方的你怦然心動。
湖面波光粼粼,岸邊草地林地綠意盎然,環湖的溼地、灘涂恢復了「野態」……2020年9月,大理市陽南溪到才村碼頭的洱海生態廊道投入試運行,旋即成為「網紅打卡地」,遊人漫步生態廊道,一步一景,趣味橫生,仿若入畫。
施雨在試用爺爺施作模的相機(1月11日攝)。洱海的美麗景色被24歲的大理女孩施雨收入手機,編成一條條短視頻,發在朋友圈,驚豔了遠方的朋友。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這些美麗景色被24歲的大理女孩施雨收入手機,編成一條條短視頻,發在朋友圈,驚豔了遠方的朋友。「我從小就看爺爺拿著相機拍洱海,後來爸爸也跟著爺爺拍洱海,我呢,耳濡目染,學會了攝影。不同的是,我用手機拍,短視頻居多。」談起一家三代人「聚焦」洱海的事兒,施雨如數家珍。
施作模介紹他的作品(1月11日攝)。施作模今年84歲,20多歲學習攝影,20世紀60年代拍攝了首張洱海照片。施作模拍攝的洱海照片超過8000張。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施雨的爺爺施作模今年84歲,一頭白髮,身形瘦弱,一到洱海邊,舉起相機,他就特別有精神。20多歲學習攝影、20世紀60年代拍攝了首張洱海照片、近年來熟練使用數位相機……施作模拍攝的洱海照片超過8000張。
施作模一家在一起翻看曾經的資料照片(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施雨的爸爸施雲東今年51歲,深得施作模「真傳」,從膠片到數碼,他一直都是施作模的追隨者。
施作模兒子施雲東拍攝的洱海風光(資料照片)。數十年來,洱海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拍攝主題。新華社發
「我小時候,湖水很清,後來水質變差,甚至藍藻暴發。」施作模說。拍汙染的畫面他很心痛,拍水清見底的美圖他特別高興。數十年來,洱海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拍攝主題,也成為施雨、施雲東的執著追求。
施作模拍攝的60年代的洱海小普陀風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時代不同了,設備變化了,但一家人記錄洱海之美的想法沒有變。施雨說:「你來洱海邊,走上生態廊道,就可能會被我拍攝下來。」
施作模拍攝的洱海風光(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一邊是波光粼粼的洱海,一邊是青翠巍峨的蒼山,蒼洱風光如畫卷般展開。「在洱海生態廊道上領略詩和遠方,這種感覺好極了!」來自廣州的配音師戴逸說。
以前,生態廊道原址上布滿沿湖而建的民房,雜亂不堪。大理鎮才村村民陳建雄說,以前房子建到水邊,天然湖岸線遭到破壞,風景全無,汙水直排洱海。
現在,洱海流域築起了一道「綠色」防線。「保護舉措中,生態廊道令我印象深刻。」生態廊道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趙婷說,環湖而建、全長129公裡的生態廊道將洱海湖濱帶恢復到天然狀態,大幅削減入湖汙染負荷。
施作模兒子施雲東拍攝的洱海風光(資料照片)。數十年來,洱海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拍攝主題。新華社發
這是洱海「顏值」的再提升,書寫了保護治理的綠色新篇章。「生態廊道建設圍繞『生態優先、洱海保護』來進行,體現了自然、生態、野趣、文化、智慧,不是片面強調修建一條康養綠道。」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說。
施作模與兒子施雲東和孫女施雨在洱海邊攝影採風(1月11日攝)。多年來,施作模一家三代人「聚焦」洱海。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如今,只要一有時間,施作模、施雲東、施雨三人就會相約來到洱海湖邊拍個不停。施作模說,這裡就是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