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12月3日,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兩次重要會議相繼在瀋陽召開。
新聞稿甫一公布,筆者就注意到一個全新的名詞,「以瀋陽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
熟悉地理的朋友知道,瀋陽位於遼寧的中部,周圍順時針分布著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鞍山、錦州、阜新等七座地級市。
這個格局很省會。
本世紀初,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空間形態,在中國城鄉區域發展中逐步取得了主導地位。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遼寧中部城市也組成了自己的「朋友圈」。
按時間演進,瀋陽經濟區可分為如下階段:
「6」——遼寧中部城市群
2003年,伴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遼寧首次提出「瀋陽經濟區」的概念,包括瀋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共六座內陸城市。
2005年,《遼寧中部城市群(瀋陽經濟區)合作協議》籤訂,六城要在交通運輸、產業發展、金融服務、貿易流通、對外招商、人力資源、科教文化、旅遊開發、生態環境、信息通訊、統籌規劃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6+2」——「最大」瀋陽經濟區
2008年,以瀋陽為中心,以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和鐵嶺為支撐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完成,《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和《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得了省級政府批准。
2010年,瀋陽經濟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批。經濟區迎來擴容,營口、阜新加入,共計八座城市,經濟區也有了出海口。
從規劃編制、城鎮體系構建,到一體化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八座城市開展一體化建設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幾座城市除瀋陽外,都有一個標籤——資源型城市,即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
其中,阜新和撫順先後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轉型發展的世界性難題。
與出口導向、海洋經濟背景下發展輕工業的其他城市群相比,這個擔子並不輕。
「5」——「最小」瀋陽經濟區
2017年,遼寧強力推進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瀋陽經濟區進行了調整。
新的經濟區縮減為瀋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5個城市。
鐵嶺、阜新納入突破遼西北「戰略」,營口則加入大連主導的沿海經濟帶。
同時,《瀋陽經濟區建設發展三年攻堅計劃(2018-2020年)》發布,要用三年時間加快推進瀋陽經濟區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各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6+1」——瀋陽現代化都市圈
時至今日,瀋陽經濟區迎來升級,瀋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與鐵嶺、瀋撫組成了全新的瀋陽現代化都市圈。
為此,各地作了相應的部署:
鞍山 —— 打造成為瀋陽現代化都市圈與遼寧沿海經濟帶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
撫順 —— 深度融入以瀋陽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借力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建設新材料基地和裝備製造基地。
本溪 —— 建設本鋼千億級鋼鐵及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全域旅遊示範市和國家旅遊度假區。
遼陽 —— 積極承接瀋陽產業輻射和轉移,加強與沈飛集團、華晨寶馬等重點企業的對接,開展鋁合金精深加工、汽車零部件及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建鏈、延鏈、補鏈行動。
鐵嶺 —— 構建「通道+樞紐+網絡」互聯互通立體交通格局等,從而實現與瀋陽現代化都市圈在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層次融入。
瀋撫 —— 全面完成「打造東北地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優化投資營商環境標杆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和遼寧振興發展新引擎」的「三區一引擎」定位目標。
作為經濟區的中心,瀋陽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標:
未來五年,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好瀋陽現代化都市圈。
未來十五年,瀋陽成為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
目標已立,有人或許要問——
在當前時間節點上,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瀋陽憑什麼?
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指的又是什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