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地方調研和討論一些地方「十四五」規劃工作,發現一個現象——個別地方在研究本地規劃時存在越俎代庖現象。
比如,有的規劃草案出現這樣的字樣:依託某某企業,建設某某園區或產業集群,到××時間,完成××任務;有的規劃草案甚至對本地民營企業制定了很具體的產值、營業收入、利稅年度增長幅度,以及到規劃期末的完成指標。有些地方草擬的規划過分重視數字指標,先設計好規劃期末增長目標,再設計年度增長幅度,然後把這些指標向企業攤派,要求企業按照政府的指標作發展規劃。
又如,有的項目剛剛達成意向,地方規劃部門就一廂情願,急於列入規劃;有的項目剛剛招來尚未達產,就已設定未來每年增長幅度。有的規劃草案儘管會聘請第三方機構評議,但也是地方幹部意圖先入為主。有的規劃草案過分「創新」,「新概念」滿天飛,藍圖看似宏偉,但脫離實際,最後只能是「牆上掛掛」,畫餅充飢。
這些現象,實際上是官僚主義和行政主導經濟的思想習慣在作怪。不尊重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的行為,除了容易導致形式主義,還極易形成數字造假問題,危害是嚴重的。
發展規劃的研究和編制,重在明確定位。發展規劃是嚴肅的,是要經過人大通過的,政府在任期之內對規劃實施是要負責任的。既然規劃是權威文件,那麼對羅列企業或項目的名單就需要特別謹慎,點到某些企業和項目的名字而忽視、排除另外一些企業或項目的名字,這就有不公平之嫌。而且,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市場環境跌宕起伏,誰也不敢保證哪家企業經營指標每年都持續增長,如果規劃裡的指標是想當然的,難免損害政府公信力。
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市場主體,擁有生產經營自主權,這要求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作規劃絕不能越俎代庖,不該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具體經營情況指指點點。現實中,個別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總覺得自己比企業強,老想著替企業作規劃、拿主意。這種態度是不對的。各地各行業千差萬別,市場需求多元多樣,地方規劃必須立足實際,涉及企業的規劃必須充分尊重企業、依靠企業、相信企業。政府對於市場主體的管理與服務,應堅持簡政放權思路,梳理事項清單,統一事項名稱和辦理流程,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事項清單,向企業和社會充分放權,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發展激情和創新活力。
當然,減少對企業的幹預,不是撒手不管,無所事事。實際上,怎樣做好服務,搭建扶持平臺,營造營商環境等,地方政府要服務的事仍有很多。比如,提高政務公開水平,開展涉及多部門事項聯合辦理,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等,都需要政府站在「用戶體驗」角度,實行綜合受理、部門聯動、集成服務,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發展新老難題交織,迫切需要政府部門深入企業,問需於企、問計於企,做好「六保」特別是「保市場主體」工作,實施財稅、金融、法律、就業等援助,幫助企業增強信心,渡過難關。在今年這個「規劃年」,疫情下的廣大企業也需要研究發展規劃,謀劃未來發展思路,政府對此應擺正角色,正確地給予指導。至於如何拿捏適度,考驗著各地政府部門的治理智慧。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遼寧社會科學院 於彬 梁啟東)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