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上映之後至今已經將近5個月,這5個月裡,這部電影創下了10億美金的全球票房、拿到了幾乎所有影展的最佳男主角與最佳配樂獎──包括奧斯卡。它在爛番茄、IMDb、與metacritic上的觀眾評價,仍然很高。現在也許是個可以蓋棺論定的時刻,讓我們來看看《小丑》的成功,給予我們與好萊塢哪些教訓?
1.DC電影就是這麼黑暗
儘管有些無良電影,把DC宇宙的黑暗調性嘲諷到不行,說它怎麼這麼黑暗。但是看看《小丑》,這部電影雖然有很多醜角,卻幾乎沒有任何令人捧腹的搞笑橋段──好像根本不允許有。《小丑》不但黑暗,還是循序漸進的黑暗,它有個黑暗的故事、黑暗的城市背景與黑暗的角色們,甚至連劇情中坐享福利的老闆與富翁們,看起來都不是很快樂。這種黑暗的環境設定,隨著劇情逐漸揭露令人失望的現實真相,越來越陰鬱無明。
影史上有許多打著黑暗招牌的電影,而它們曾經都被視為會嚇跑觀眾們。《七宗罪》當年的票房也不是太好、更別提像是《噩夢輓歌》或是《記憶拼圖》等等這樣的小成本電影,它們根本沒有大明星(《七宗罪》是例外)與爆炸畫面,一心向黑的意圖明顯,讓觀眾理解他們無法在戲院中得到任何救贖。
但是無論它們在戲院的表現有多糟,日後歷史自然會還給他們必要的補償。這些電影日後都會被新生代觀眾質疑,為什麼這些電影的票房這麼差?事實上,這些電影只是做錯了一件事:它們的內容都超越當時觀眾能夠接受的尺度,需要慧眼挖掘它們的好。
《小丑》明顯是一個反例,證明在當今的電影圈,未必乾淨良善有趣的電影才能有票房。但是,《小丑》並非只證明黑暗電影也有春天,它證明的,應該是各種往昔不被看好的電影類型,如今也許已經不再是票房毒藥。如果你像《小丑》一樣,把一部史柯西斯社會悲劇製作到底,而不是搖擺製片方向、期望討好儘可能多的觀眾客群──如同想要在動作喜劇與女權主題間左右逢源的《猛禽小隊》。那麼也許你還會吸引一群有特殊興趣的逐臭之夫,而在這個年代,有時逐臭之夫的數量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2.是時候關心我們的反派
漫威電影的一大流弊,就是糟蹋反派。這些大壞蛋在電影裡沒有特色、沒有太多出場機會、沒有令人喜愛的特質(有些反派甚至幾乎沒啥臺詞)。更糟的是,漫威電影喜歡邀請演技派演員來飾演反派,讓他/她們的演技晾在大銀幕上無用武之地。看看曾經成為復仇者聯盟敵人的影帝影后等,這些一集就GG的反派角色,似乎不需要用上他們的影展獎盃。
但是《小丑》是一部純粹聚焦反派的電影,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匡世濟民的大英雄,連少數出現的警探角色都心有餘而力不足。其他大多數角色似乎都有自己的算計,而他們都間接或直接地利用了主角亞瑟的善意,沒有人想跟他站在同一個層級,導致他的使壞成為合乎邏輯的結局。
這部電影裡的大反派,壞得合情合理,可是在其他超英雄電影裡的反派,一半壞得一廂情願、一半壞得理所當然,企業的長年二把手、變反派;提案被羞辱、變反派;這麼簡單就能讓一位成功人士變成反派,那他成功過程免不了的歷練,難道都沒有讓這個角色,看清世事成王敗寇的殘酷道理嗎?這些魔王似乎仍保有某些生悶氣的幼稚,他們容易記恨,而且可以一恨十年不忘,甚至賠上自己的成功也要復仇。
《鋼鐵俠3》的反派設定非常曲折,並不是原來劇本的模樣。
壞人當然有故事,而且壞人的故事都比較好聽,因為晚節不保在我們的世界天天發生,放下屠刀卻只有童話寓言裡才會成真,好人如何「變壞」,永遠是讓更多人有所共鳴的題目──許多剛變壞的好人更會心有戚戚焉。如今的超英雄電影界,好意思讓只是壞一點點的英雄自稱為「反英雄」,卻很少人願意將鏡頭正視反派。《小丑》竟然成為了鳳毛麟角,其實是一種悲劇。
3.這是電影,沒人在意漫畫
導演與編劇共同完成了《小丑》的劇本,這次合作讓他們入圍了好幾個最佳改編劇本獎。但是反過來讓我們討論「改編」這件事,《小丑》劇本卻似乎並非改寫自任何一部我們熟悉的《蝙蝠俠》漫畫文本。事實上,亞瑟佛萊克從來不是漫畫迷熟悉的名字,我們更熟悉叫小丑為傑克()。這部劇本裡出現了湯瑪斯韋恩,也有小時的布魯斯韋恩,但他們與我們熟悉為了高譚市盡心盡力的韋恩一家都有所不同。
1989年《蝙蝠俠》的小丑版本設定為黑道分子。
《小丑》劇本的「改編」二字,指的是改編《蝙蝠俠》漫畫裡的角色,它就像僅拿走棋子,忘記棋譜與棋盤,到自己的新棋盤上玩一套全新的奕棋規則。這讓《小丑》被稱作漫畫改編電影都有點尷尬,這種改編卻似乎沒有惹惱任何漫畫迷──相信還是有死忠的傑克迷拒看這部非正港小丑的小丑電影,但是另一方面,反倒讓更多不那麼堅持「忠於原作」的觀眾,接受了這部大膽的電影。
其實漫改電影是否要亦步亦趨原作劇情的問題,這幾年已經變成了一個假議題,感謝漫威電影宇宙對全球電影觀眾的宣教,如今漫改電影也已經漸漸開始走出自己的新人設與新劇情。但這並不代表,好萊塢就可以把漫畫甩到一旁,然後用另一套可以用半小時劇情交代完畢的簡單故事,來替換原作漫畫數十期的鋪陳。
漫畫裡有各式各樣版本的小丑。
漫改電影應該尊敬漫畫劇情的精神,它可以依照電影敘事傳統重新打造一套英雄的起源故事,但這些電影應該同時把自己的原創故事講好,畢竟都有膽子大刀闊斧修改數十年的經典漫畫記憶了,應該同時有責任證明自己的修改有其必然,證明電影能夠有紙本漫畫無法傳達的新體驗。
《小丑》裡的亞瑟之舞就是一段很有趣的例子,這不是漫畫文本最擅長的表現方式,但在電影裡,配合音樂與運鏡,這段舞蹈卻很能夠激發觀眾的情緒。
4.電影宇宙不是萬靈丹
如果因為《小丑》受到熱烈的迴響,而思考小丑是否跨刀《神奇女俠》或是《自殺突擊隊》,實在是很詭異的一種思維。華納影業既然已經跨出了獨樹一格的成功,應該讓這種方式進行更多類型的應用,如同當年福斯影業從成人喜劇、西部電影與恐怖電影三種類型,期望各自發展出有別其他漫改英雄電影的作品。
《死侍》的成功連帶推動了《羅根》。
福斯影業可惜力有未逮,但如今華納影業仍然擁有自己的一片天,星星不需要串聯在一起才會發光,它們可以擁有各自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