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宇宙」成為了好萊塢的主流,這種模式的好處之一是,既可以拍追求品質的獨立故事,又可以拍追求穩定票房的傳統續集。
早已進入續集時代,從市場規模到攝製技術都逐漸成熟的中國電影,對於電影宇宙,卻一直沒有建樹。
要麼就是一個IP的續集拍到爛,要麼就是同一個IP,不同的獨立故事,為什麼就不能有一個宏大而統一,票房所向披靡的系列誕生呢?
最致命的原因莫過於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的體系大不相同。
好萊塢的商業片一般都依賴著製片人體系,漫威電影宇宙(MCU)整體的規劃和風格全權由凱文·費奇一人負責,系列所有作品才能有效地相互協調聯動,最終形成一個無限傳奇的宇宙。
中國電影對於製片人體系,據張藝謀在《十三邀》節目採訪中說,很早就有人說要效仿好萊塢來搞。不過時至今日,一部國產大片往往需要多家投資方參與,而製作主導權一直都在導演手上。
只是導演有時也得聽投資方的意見,對作品進行一些調整而已。
這意味著,在中國想要搞電影宇宙,就必須有導演願意對一個系列負責到底。
中國這麼大,願意這麼玩的導演還是有的。
徐克用了8年時間,打造出《狄仁傑》三部曲,微微讓人看到了電影宇宙的苗頭。
陳思誠更是直接打出了「唐探宇宙」的旗號,6年親自執導三部《唐人街探案》電影之外,還升級成製片人,打造出劇版《唐人街探案》,實現了國產電影少有的「影劇聯動」。
不過他們的兩大系列都始終離不開「狄仁傑」和「唐探」的招牌,要達到像MCU隨便拿出個鋼鐵俠、美國隊長也能票房口碑雙豐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是說一個系列拍得足夠多就是電影宇宙了。《007》從1962年到2021年一共有25部,但不能被稱為電影宇宙,因為真正的IP只是「007」而已。
電影宇宙的一大特點是,一個大IP旗下,有著多個分支IP。例如DC是一個大IP,旗下有著蝙蝠俠,超人,神奇女俠等分支IP。
所以,「狄仁傑宇宙」和「唐探宇宙」的稱號都說得有些為時過早。
嘗試打造分支IP的國產系列也不是沒有。
葉偉信歷時11年打造的《葉問》系列,在2018年就有著一部《葉問外傳:張天志》,劇情是緊接著《葉問3》之後的故事。
可惜導演袁和平只把動作戲拍出了水準,一直負責《葉問》系列劇本的編劇黃子桓和陳大利未能有所創新,綠葉多年張晉終於轉正,要成為功夫巨星仍需繼續努力。
就算片名寫著「葉問外傳」,由於口碑平庸,電影的票房也只有1億出頭,「葉問宇宙」拓展失敗,真正的IP還是只能有「葉問」一個。
有些觀眾都希望葉偉信能夠把《葉問4》裡的李小龍拿出來,再做一個新系列。
「李小龍」三個字就是IP,這樣「葉問宇宙」勢必可以初步成型。
但葉偉信要是這麼做,對他的導演生涯是一個很大的限制,要想再拍點別的,追求更高的藝術性,會變得十分困難。
畢竟電影宇宙是商業化的產物,票房比藝術性更重要。
在導演中心制的大環境下,中國電影要拍出電影宇宙,第一個前提條件是,有導演有興趣,並願意投身到一個大型電影系列的製作當中。
而且這位導演還必須有一定資歷,否則投資很難跟上腳步,萬一有一部電影沒賣好,後面的計劃將舉步維艱。
只要有一位導演把控好一切,投資方、版權等問題其實都不成問題,除非系列作品接連失敗,投資方、版權方才會有拒絕繼續合作的想法。
真正容易出問題的,是演員。
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不僅賦予了製片人至高的權力,而且演員和製片廠能夠保持著穩定的合作關係。
籤個幾年的長約,那都不是事。
反觀國內,演員要籤長約,先例並不多,操作起來可能會遇到諸多麻煩。
不籤長約,演員就有各種可能性無法參演,最常見的是檔期問題。
那該怎麼做呢?
和目標演員坦誠全盤計劃,說明後面還會有多部電影合作,優先選擇有長期合作意向的演員。
如果對方不願意被一個系列捆綁,那演技再好,角色再合適也沒有用。有興趣一直演下去,那合約可以適當調整時間長短,到期了再續籤也可以。
無論如何,對於一個電影宇宙來說,選角是一個無比巨大的難題。
選好就不能隨便換人,否則對作品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
一旦選錯,就容易被迫一錯到底;選對了,還得擔心能不能順利續約的問題。
漫威影業之所以成功,神一樣的選角是絕對的主要因素。小羅伯特·唐尼等主演和角色一同成長,知名度和身價翻了不知多少倍,要在中國複製他們的成功不是不可能,只是要看有沒有製片方和導演獨具慧眼,有沒有演員能「從一而終」了。
導演和演員兩大難題都OK的話,屬於中國的電影宇宙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內容選擇。
好萊塢有超級英雄,對於漫畫原著的改編可以隨意一些,像《復仇者聯盟》這樣,不同作品主角集合的「大電影」能順理成章地出現。
要迅速構建起電影宇宙,選擇改編會比原創更簡單一些。
原創電影需要至少兩三部電影的成功,就算電影成功,角色也不一定吸粉,投資風險會比較大;
改編的話,前期只需要一部電影的成功,就能吸引原著的粉絲群體關注。像MCU的第一階段,其實只有《鋼鐵俠》一部片子算是真正成功的,《雷神》等其他作品的表現都只是一般,但有著美漫的粉絲基礎,整個系列都被帶了起來。
彩條屋的「神話宇宙」何嘗不是如此,《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一下子讓後面的《姜子牙》未映先火,靠的就是「封神」IP自身的影響力。
只不過彩條屋也沒有製片人制度,兩部電影的主創不同,內容實際上沒有任何關聯。
「神話宇宙」最終只是個偽命題。
可就算彩條屋有想要做,神話宇宙也有著天然的限制。因為封神的故事源於真實歷史,最後的高潮肯定是在封神大戰,而且很多電影作品都已經有過哪吒和姜子牙合作的事,沒有《復聯》鋼鐵俠聯手綠巨人的那種「關公戰秦瓊」的驚異感。
除非,封神之後,彩條屋還能延續到《西遊記》的故事。
像《葉問》系列、《狄仁傑》系列也都是源自歷史,歷史的改編可不能隨意,李小龍沒辦法和陳真來一場單挑大戰。
像古裝歷史神話這些,很多都已經被拍爛,要選這方面的素材做電影宇宙,為數不多的選擇,是架空出一個天庭的世界,那麼很多神話人物都能齊聚一堂。
要走原創的道路也不是不可能。
像王晶就差點搞出一個「賭片宇宙」,周潤發的《賭神》,劉德華的《賭俠》,周星馳的《賭聖》,彼此劇情相互關聯,三個人都能獨當一面。
遺憾王晶當時也沒考慮太多,沒有搞出一部「賭神聯盟」。
TVB旗下的《使徒行者》系列,從電視劇延伸到大銀幕,電視上的角色和張家輝、古天樂這些大牌碰面,也是挺令人興奮的。
不過呢,TVB和邵氏也沒有想太長遠,電影的第二部就宣布重啟故事,「使徒宇宙」又變回了電視劇系列。
原創的電影宇宙需要基於某種類型片和某個系列的大火,才能真正開展起來。
要是能在一個老系列的基礎上,拍出一個成功的新系列,做好相應的規劃,那路就很好走了。
問題是真正合適拿來發展成電影宇宙的國產系列幾乎沒有。
那還能怎麼辦?
或許可以改編和原創一起來。
比如《狄仁傑》系列,完全可以另外再塑造一個新的原創角色,和狄仁傑PK。
來一場盛唐時期的蝙蝠俠大戰超人,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