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本是一個節氣,和立春、穀雨一樣,屬於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在這個時間段,春光和煦,景物鮮明豔麗,所以叫清明。
古時,有三個節日挨得很近,上巳、寒食和清明。上巳節(農曆三月三),大家都結伴出遊;寒食(清明節前兩天),主要是掃墓祭祖。
白居易的詩「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說的就是寒食節回鄉掃墓的情形。後來,到了宋朝,把上巳節、寒食節和清明合三為一,變成了如今的清明節。
唐代的時候,唐玄宗頒布政令,清明節放假4天,到了貞元六年的時候,清明節的假期達到7天。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放假七天(和過年一樣),供大家從容回鄉掃墓。
那麼這七天的長假,古人除了掃墓祭祖之外,還做什麼呢?
蹴鞠:
草長鶯飛的季節,最適合戶外運動。
《寒食》唐代:韋應物晴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長歌送落日,緩吹逐殘杯。非關無燭罷,良為羈思催。
清明時節的天氣非常的好,園子裡所有的花都爭相開放。
有的人在蕩鞦韆,那鞦韆在花上悠來蕩去。有人在踢蹴鞠,輕輕的皮球在院子裡飛來飛去。
這一天,歌聲此起彼伏,一直到黃昏,吹奏的簫笛之聲一直伴著我們喝完最後幾杯。
其實,不關禁火的事,沒有燭火也無所謂,只是因為在外鄉不能回故鄉才使我心情不好。
鬥草:
這個遊戲其實現在還有人玩,不過是在秋天。我們以前叫「勾老將」。
撿起兩片樹葉,去掉葉片,用葉柄相互勾連在一起,誰的葉柄斷了,誰就輸了。鬥草遊戲和這玩法一樣,不過是在春天的時候,用新鮮的草莖相互勾連。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宋代:李清照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李清照的這首詞裡寫道:寒食節的時候,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我玉香爐裡的沉水香升出嫋嫋的青煙。中午的時候,我又睡了一個回籠覺,頭上的簪子都不知道掉在哪了。
海邊的燕子還沒有飛回來,外面的孩子們在玩鬥草遊戲。江邊的梅子已經成熟,柳樹也都開始生出柳絮。黃昏的小雨打溼了院子裡的鞦韆。
蕩鞦韆:
不僅是民間,在五代的時候,宮裡也會在清明的時候豎起鞦韆架,供妃嬪們遊樂。當時的皇帝把鞦韆叫做「半仙之戲」。美麗的女子從高空中飛撲而來的時候,的確像仙女下凡。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宋代:吳文英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清明的時候,刮著風、下著雨。我把落花掃成堆,想為它們做一個花冢,寫一篇墓志銘。
當初,我們在這小樓前分手,如今已是綠柳茵茵。每一根柳枝都是我的一寸相思之情。
我在微微的春寒當中喝醉了,在朦朧之中仿佛見到了你,但又被黃鶯叫醒了夢境。
我天天去打掃西園的樹林和亭子,天氣晴朗的時候,我依然喜歡去那裡。
你看蜜蜂頻頻的撲向你蕩過的鞦韆,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那鞦韆的繩索上,還留有你的手握過的香味。
你怎麼還不來,我很惆悵。那臺階的幽暗處,一夜之間長出的苔蘚已經青青。
郊遊:
其實立春之後古人就迫不及待地走出門開始郊遊了。蘇軾在正月二十已經和幾個朋友出郊尋春並寫下「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騎馬踏青、尋春賞花是春日裡古人最愛做的事之一。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唐代:王表春城閒望愛晴天,何處風光不眼前。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日出萬家煙。興來促席唯同舍,醉後狂歌盡少年。聞說鶯啼卻惆悵,詩成不見謝臨川。
我最喜歡沒事在春日裡看著晴朗的天空。所有美好的風景都展現在眼前。
寒食節的時候,梨花開了,千朵萬朵像白雪覆蓋著樹枝。寒食節過後,千家萬戶又開始升起嫋嫋的炊煙。
興致來了,就和朋友們一起促膝聊天。喝醉之後放聲高歌這才是少年的本色。
聽到黃鶯的鳴叫突然覺得有些惆悵,因為詩寫完了,卻沒有知音能欣賞。
謝臨川就是謝靈運,也是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很多詩人都覺得自己缺少知音能互通情感。
杜甫也寫過「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就是,我的意思陶淵明最了解,可惜我生的太晚了。
你看,清明節不是只有哀思,還有這麼多輕鬆、歡快的活動。
所以,清明節能祝節日快樂嗎?蒙曼曾經說:可以。因為在追思先人的同時,還得要過好當下的生活。
感謝品讀,你的留言和點讚對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