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形成「合力」 不能各行其是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範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形成「合力」 不能各行其是
2017-12-02 15:34: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 王遠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2日電 (汪恩民)12月2日,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在杭州出席「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時表示,要重視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協同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形成「合力」,不能各行其是。

  作為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中國大運河是中國國家文化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保存著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同時也是中國的文化長廊和百科全書,形成了一個南北東西全方位的水網,並帶動運河兩岸日漸繁榮,先後興起了20多座繁華的都市。

  為進一步推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在本次論壇上,還特別邀請河北滄州、山東棗莊、江蘇無錫等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代表,就各地文化項目構建的經典項目進行交流分享,共同促進大運河及其周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範周看來,大運河沿線城市增進交流與合作很有必要。「大運河文化帶必須重視運河沿線城市的協調發展,要發揮重點節點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運河文化項目,從而起到帶頭示範作用。」

  在發揮帶頭示範作用上,本次論壇頒布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經典案例獎,滄州、聊城、無錫、杭州等地的運河項目榮獲該獎。

  作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經典案例之一,本屆論壇舉辦地杭州正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先行者之一。日前,經過世界休閒組織評審委員會的前期評審,杭州「橋西歷史街區綜保工程:棚戶區到休閒遺產高地的蛻變」項目,從全球10多個國家3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2017世界休閒組織國際創新獎。通過運河主城區段的有機更新實踐,杭州實現了城市肌理與文脈的傳承,已成為運河沿岸城市綜合保護利用的典範。

  在本次論壇上,還發起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產業聯盟和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浙江城市協作體,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和利用好,已經是大運河沿線的共識。

  「成立產業聯盟很有必要,大家要共同從建設、管理、理論等方面,共同形成合力。」範周呼籲,大運河文化帶一定不是只屬於一城一地的,不是哪一個點「好」才算「好」,一定是整個大運河文化帶「好」才算「好」。

  據悉,第二屆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杭州市運河綜合保護開發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杭州運河集團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執行,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杭州市國際交流服務中心支持。(完)

相關焦點

  • 加快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但是,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文化挖掘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加強,沿線各縣(市、區)發展還不夠平衡。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強化宣傳引導,在全市上下凝聚起強大合力。一方面要強化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理論研討,從重大意義、總體思路、具體定位、目標任務等各方面系統學習研討,進一步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把各級幹部的思想真正統一到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
  • 蘇北航務處與徐州市政府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4月14日,蘇北航務處和徐州市交通運輸局現場調研京杭運河藺家壩船閘至解臺船閘段航道,就京杭運河徐州段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細化落實。雙方實地勘查運河沿岸設施,就大運河文化帶徐州段建設進行實質性推進,計劃拆除該航道內相關「五小」港口,建設船舶停泊區及景觀帶,提高通航安全,打造運河生態走廊。
  • 當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三好生」
    在當天的會議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研究員王健作了《打造古今大運河美麗中軸——以鎮江為例》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不管蘇南的其他地方把大運河建設得再漂亮,大運河最重要的功能是航運。而這,恰恰是鎮江的驕傲:1980年,被譽為「江南第一閘」的諫壁船閘建成啟用,成為蘇南運河又一重要入江口門,大運河水上航運功能前所未有得到充分發揮。
  • 大運河的生長「原點」,文化帶建設搞得怎麼樣
    作為大運河的生長「原點」,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示範重點。近年來,江蘇以頂層設計引領保護傳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遊長廊,昔日溝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化作「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江蘇的精彩實踐。
  • ...大運河|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陳陸軍|大運河|中國新聞社|北京
    【讓世界遇見大運河】「大運河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在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開幕式致辭時說,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是一個動態的、活態的工作,其中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新聞傳播。陳陸軍指出,歷史上,中國大運河氣貫朝野、運通天下、惠澤億眾,促進了廣袤大地上的經濟交換、人員交流、文化交融,是促進形成並凝聚呵護中華大一統的強大力量。北京舉辦本次大運河文化節、北京啟動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都是務實行動,必將凝聚更多力量,匯聚更多共識,喚起更多關注,讓古老的運河煥發更加勃勃的生機。
  •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太行紅河谷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
    12月7日下午,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主持召開省委專題會議,認真聽取我省大運河文化帶和太行紅河谷文化旅遊經濟帶建設情況匯報,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出席會議。會議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全省各級各部門要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取得紮實成效。
  • ...好、利用好 」 :鎮江奮力爭先,當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三好生」
    風景秀美,但大運河真不是看的。2019年度蘇南運河沿線4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標準,5個水功能區水質全部達標,河道水質不斷提升,河道周邊環境不斷改善,周邊水系靈動暢流。在當天的會議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研究員王健作了《打造古今大運河美麗中軸——以鎮江為例》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不管蘇南的其他地方把大運河建設得再漂亮,大運河最重要的功能是航運。
  • 吳江平望跨界融合促大運河文化帶協同建設
    新華網南京11月6日電(記者劉巍巍)2020中國·吳江運河文化旅遊節平望主題日活動6日在京杭大運河畔的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舉行,一系列跨界融合活動次第展開,詮釋運河小鎮「詩與遠方」,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協同建設。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開題報告會順利舉行
    遵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5月9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印發,《規劃》將大運河流經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省(市)列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範圍,明確了「一條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五大片區重塑大運河實體、六大高地凸顯文化引領、多點聯動形成發展合力」的空間布局,提出打造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遊帶。
  • 河南大運河文化帶擬從「五運」打造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高菊通訊員李曉輝郭又榮    本報訊12月20日下午,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在洛陽師範學院組織召開《河南省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終期評審會議。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李延慶主持會議。
  • 保護大運河,有「1+6」!
    大運河的穿城而過,雕塑了姑蘇人家枕河而居的特色風貌和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姑蘇區在當前大運河文化帶蘇州段建設中的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1+6」合作機制是姑蘇法院在已形成太湖流域生態環境資源司法保護聯盟基礎上,主動作為,聯合蘇州六家檢察院建立起的更深入的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模式。該機制將發揮什麼作用?
  • 鶴壁市大運河文化帶未來這樣構建
    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高效有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我市積極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著力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空間布局,取得了顯著成果。謀劃運河文化一盤棋」:著力構建「兩帶雙核、三區一環」空間布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打造大運河文化帶,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
  • 陳國祥、姚冠新:大運河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大運河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保護這一文化動脈,任重而道遠……5月5日,在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聯、揚州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上,為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十佳文旅示範單位頒獎的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國祥和揚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冠新,兩位高校重量級嘉賓,現場暢談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並對大運河的歷史地位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要意義發表宣言。
  • 大運河(滄縣段)和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成為2020年滄州市大運河半程...
    大運河(滄縣段)和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成為2020年滄州市大運河半程馬拉松暨市第七屆半程馬拉松賽競賽… 2020-10-21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造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
    《規劃綱要》明確,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一條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五大片區重塑大運河實體、六大高地凸顯文化引領、多點聯動形成發展合力的空間格局框架,並根據大運河文化影響力,以大運河現有和歷史上最近使用的主河道為基礎,統籌考慮遺產資源分布,合理劃分大運河文化帶的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清晰構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布局和規劃分區。
  • 大運河(餘杭段)文化帶建設,讓「流動的文化」熠熠生輝
    作為餘杭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首個完工項目,四維公園不僅是一座田園式的濱河郊野公園,更是運河生態文化的生動體現。良渚門戶公園項目目前已基本完工項目北起上塘高架,南至拱墅區界,西至規劃道路,東至京杭運河,已納入餘杭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綜合保護)一期——良渚段項目,總體設計上把運河文化、良渚文明通過水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用科技、康體為主題來引領公園整體定位。
  • 深化大運河文博考古與學術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南京9月6日電 (記者王廣祿)近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揭牌儀式暨大運河文博考古主題研討會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大運河文博考古這一主題展開研討交流。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負責人賀雲翱提出,大運河考古包括對大運河本體、水工設施、運輸設施與工具、管理機構與設施、運河沿岸城市城鎮鄉村與文化遺蹟,以及石刻與相關遺存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 【行走大運河】鶴壁市濬縣:串起千年運河遺珠 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
    如今的碼頭村內,古碼頭、古渡口等衛河航運文化遺留下來的遺址、遺蹟遍布,放河燈、拜河神等受衛河影響形成的風俗仍在延續,靠航運富甲一方的先人們留下的大片古建築群保存得依然完好。濬縣泥咕咕 攝影 仝瑞勤  有著「中國民間泥塑第一村」之稱的濬縣楊玘屯村,曾是大運河流經的地方。由於常年河水的衝刷,形成了非常適合製作泥塑的黃土膠泥,這裡的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製作泥塑的手藝。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強調「古運河要重生。」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5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布。2019年9月,《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至此,大運河從「文化遺產」躍升為「國家戰略」。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強調「古運河要重生。」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5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布。2019年9月,《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至此,大運河從「文化遺產」躍升為「國家戰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大運河高質量發展,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