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2020-12-22 騰訊網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電影節火爆而院線遇冷

據悉,《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繼《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之《如霧起時》《化城再來人》後的第三部文學紀錄片,也是他的「詩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記者了解到,該片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影片開票5秒售罄,反響熱烈。然而上周五,登陸影院市場後,因為小眾文藝、院線選擇等因素,目前排片僅0.7%。

記者看完該片的感受跟不少影迷一樣:這是一部既有觀影門檻也沒有門檻的電影,一旦進入,沉浸其中,就會感覺回味無窮。

片中不少葉嘉瑩先生的吟誦和訪談

《掬水月在手》通過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葉嘉瑩坎坷堅韌、追尋初心的一生。看得出來,其攝製組去到了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波士頓等10多座城市。

紀錄片中,也有對葉嘉瑩先生本人的深度訪談,從資料顯示,攝製組進行了17次的訪談拍攝。令人驚喜的是,片中還有多段葉嘉瑩先生的吟誦。另外,攝製組還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以鏡頭語言來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

空鏡頭與配樂結合更顯肅穆

《掬水月在手》的配樂也非常有質感。據資料顯示,將笙、篳篥、古琴與西式女高音、男中音等的結合,配樂更顯沉重、肅穆、悲愴。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掬水月在手》除了葉嘉瑩的講述以及旁人的採訪外,還有很多篇幅是空鏡頭與配樂的結合,這些空鏡頭聚焦的對象是佛雕、器具、石碑、壁畫、古建築、山河湖泊等。

記者看到,影片這樣處理招來了一些爭議,但其實導演是想通過這些歷經千年的物象,傳遞出中國古典詩詞裡所包含的人生況味。導演說,「山川不會變、風月不會變、河流不會變。冬天在洛河龍門飄過的雪還是當年的雪,我們聽到風吹過樹梢的聲音、風拂過水麵的聲音,還是一樣的自然吟唱的聲音……電影裡出現大量當時的器物和景物,所謂空鏡,基本上是藉由這個引起比興,由此生出一種詩意的想像。」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葉嘉瑩在《掬水月在手》中多次提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的一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句話其實也是她的人生寫照。

葉嘉瑩一生經歷了與親人的生離死別,走過了動蕩飄零的年代,是詩詞支持她走過苦難,她將感悟總結為「弱德之美」,即在逆境之中仍然堅守的定力。

她出生於1924年的北京,那是軍閥割據的混亂年代,七七事變暴發,她剛上初中二年級,親眼看見從各地逃難來京的百姓,連上學路上都能目睹「餓殍滿道」的慘狀。

從小學到大學,葉嘉瑩的父親因投入抗戰沒有陪伴在她身邊。17歲那年,她的母親也突然去世,帶著沉重的悲痛,她一連寫下了八首《哭母詩》。1948年,她與丈夫在戰亂中一同撤退到臺灣。「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到了臺灣不久,葉嘉瑩遭遇「白色恐怖」,先生被捕入獄,三年杳無音訊,留她獨自一人帶著吃奶的孩子。

葉嘉瑩的先生出獄後,無法工作,她到臺灣大學等多所學校教書,以一己之力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小家庭。歷經憂患的她,對杜甫詩感同身受,她開始在教學期間研究杜詩,講解杜詩。而學界對杜甫的《秋興八首》存在不同看法,對杜甫七言律詩的文法也存有一些爭議。葉嘉瑩利用暑期時間,跑遍臺灣各大圖書館,把各個善本書中的相關地方,一字一句抄寫下來,重新編輯、註解,形成她日後的研究代表作《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展現了杜甫詩歌之集大成的成就,全面詳解了杜甫七言律詩的演進和對中國語言詩歌的重要性,此書對新詩創作和學術研究有極大助益。

詩人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詩魂」,瘂弦稱讚葉嘉瑩是「穿裙子的士」,她的學生、作家白先勇說:「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

葉嘉瑩不僅在臺灣桃李滿天下,她也輾轉到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授課,後來到加拿大定居,到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正式任教。她不得不在國外用英文講中國詩詞,也因此汲取了許多西方文學理論,西學中用,融入闡釋中國詩論。

直到70年代,中國與加拿大正式建交,葉嘉瑩才終於可以申請回到祖國大陸探親,她當時激動寫下《祖國行》,開頭就寫道:「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而不久,她卻迎來了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悲慟。葉嘉瑩年幼喪母,又在中年經歷喪女之痛,她日日流淚,陸續寫下了十首《哭女詩》。回國後,葉嘉瑩在南開大學任教,中國剛剛恢復高考,百廢待興,學生求知若渴。她的課程也熱門到學生把教室都擠得水洩不通,窗臺上、窗外邊都是人,學校不得不做聽課證。

晚年的葉嘉瑩沒有退休,持續工作,她將畢生餘力全部奉獻給中國詩教事業。

葉嘉瑩歷經近百年的時代動蕩,歷經海外飄零、親人離世的顛沛流離,她更能理解古代詩人的離亂與苦難。「一世多艱,寸心如水」,她也把自己的生命苦痛都溶解在詩詞裡,以輕揚的聲調吟誦而出,柔軟、有力,恰恰也是她所推崇「弱德之美」的精神所在。

在片尾,記者看到,大銀幕上打出的字幕顯示,2016年至2019年,葉嘉瑩將歷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產的收入約3600萬元,慨然捐贈予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推動詩詞教育,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相關焦點

  • 南方周末:《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導演陳傳興在洛水邊安排了一場特別的招魂儀式。  一群當地的孩子念著《樂府詩集》《楚辭》《詩經》的篇名,在田野裡奔跑,影印出來的詞牌名被撕成碎條,隨風飄蕩。詩的碎片成為招魂幡。「他想去找一種文化的起源。」《掬水月在手》製片人、副導演沈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0-24 2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部分影評 ▼ 向上滑動閱覽 《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心靈經歷為總體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聲部」的對話,將葉先生的個體人生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杜甫詩歌的方式、「慢美學」的特點呈現出來,意義非凡。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發終極海報預告
    時光網訊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預售已全面開啟。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終極海報許知遠陳傳興對談現場掌聲幾度響起致敬「中國詩的女兒」昨日,《掬水月在手》首映禮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作映前致辭。
  • 觀《掬水月在手》,領悟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編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陳傳興 著中信出版集團「透過年輕人的問答,她其實就回過頭來,展開整部電影的回憶。」導演陳傳興說。《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於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葉嘉瑩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9月10日教師節之際,由陳傳興導演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南開大學進行了教師節特別放映暨研討會。當天,《掬水月在手》片方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並宣布影片定檔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10月16日全國公映 葉嘉瑩「獨陪明月看荷花」《掬水月在手》由從開機到公映歷時三年半,攝製組足跡遍及十餘座城市。
  • 《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 《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票房刷新全國藝聯記錄
    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掬水月在手》作為「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全國展映計劃」的重點影片,於2020年10月16日起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雨花區全民閱讀公益活動來了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唱詩詞、品詩詞,觀看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紀電影《掬水月在手》……12月16日,雨花區全民閱讀公益活動暨「品古典詩詞 揚傳統文化」讀書、觀影分享會在美麗的圭塘河畔舉行,近200名傳統詩詞和古典文化愛好者共聚一堂,在凜冽寒冬中感受古典詩詞的溫暖滋潤。
  • 《掬水月在手》:她豐沛的一生證明了詩意可以穿透唯美濾鏡
    原創 孔令順 文學報10月16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正式上映,影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頒獎典禮中,《奪冠》被評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我和我的祖國》獲評委會特別獎,黃曉明與周冬雨繼摘得百花獎後,再次拿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王瑞憑藉影片《白雲之下》榮膺最佳導演獎。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原標題:《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掬水月在手》總會讓觀者不自覺地將其與2019年上映的《上海的女兒》相比,同是女性傳記紀錄片,傳主也均是漂泊海外而後落葉歸根的文化名人。只不過相對於周採芹戲劇化人生的線性敘事,本片對中華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坎坷一生的講述實在是「舉重若輕」,於某種程度而言,片中葉先生以古法吟詠、並以字幕形式大段出現的古典詩詞才是真正的傳主。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找到了三千年前為她寫的詩
    也許是因為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也許是因為流行了之後發現除了古人,當下的「偶像」極度稀缺,最近,一部講述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成為一時文化現象。讀過葉嘉瑩詩詞的人,並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但不妨礙這一代年輕人渴望接近她。96歲的葉嘉瑩,突然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 「廣州出品」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
    「感謝97歲的葉嘉瑩老先生,她用她97歲的人生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興衰,讓我們更為珍惜現在的時光。」《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葉嘉瑩先生用她「詩如人生,人生如詩」的生命,讓我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抗爭所有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他還感謝了中國電影觀眾,「你們讓我們有了繼續拍藝術電影的勇氣,我們相信中國古典古詩詞可以源遠流長。」
  •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科教片被《掬水月在手》摘得。 最佳紀錄/科教片評委會提名: 《大洋深處魷釣人》 《外來生物防治》 《歲月在這兒》 《這一年》 《青春中國》 《掬水月在手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文丨靈三 葉嘉瑩這個名字對眾多中國詩詞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不知有多少曾對古典詩詞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在葉嘉瑩的娓娓道來中,看見曾經隔著距離的詩詞重新走近。把門打開,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這就是葉嘉瑩「一輩子不辭勞苦所做的事情」。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
  • 杭州文藝中青年們都來了,吸引他們的是一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葉嘉瑩這個名字,在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藝聯加盟影院專線上映之前,只是在古典文學專業人士、古典詩歌愛好者中有比較高的知名度,普通大眾對她並不熟悉。 據悉,這部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是陳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