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2020-12-22 1905電影網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之所以說珍貴,一是因為這部紀錄片的價值不可估量,記錄對象是「穿著裙子的士」「詩的女兒」葉嘉瑩,一位對中國古典文學傳承作出重要貢獻的女先生;二是因為創作者們先後對葉嘉瑩進行了數十次採訪,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內容。之所以說罕見,是因為作品題材小眾、創意獨特,借鑑了中國古典詩詞、繪畫藝術的寫意手法,製作難度頗高。

謀篇布局,登堂入室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以「大門」「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等為小標題,分別講述了葉嘉瑩出生啟蒙、歷經苦痛、窺得奧義、取得學術成就、積極投身教育的人生歷程。作品結構獨特,優雅地分出了層次。最終章無題,終歸於「空」之境,給人純粹之美。

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於北京察院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內。這是她長大的地方,也是她的詩詞創作萌芽的地方。在這裡,她度過了坎坷人生中最為歡快、美好的時光。兒時,葉嘉瑩未曾上學堂,伯父葉廷乂是她的詩詞啟蒙導師。「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這是葉嘉瑩兒時寫下的一首小詩,從中可以感知到宅院的安寧祥和。這樣的成長環境,很可能對葉嘉瑩的詩文學習、古典氣質產生一定影響。

這個四合院,或許也給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創作者帶來了不少啟發。作品雖然講述了葉嘉瑩先生的人生歷程,但故事性並不強,而是著重體現了詩詞之美,將人物生命與古典詩詞有機聯結。詩詞意境本就是抽象、邈遠的,若是以時間為線索講述人生的各個階段,未免失於生硬;若通篇講完不做分段,又往往難以被觀眾理解。

導演陳傳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紀錄片裡葉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已經被拆了,我就透過房子的空間,一層一層地進去,用這種方式來表現『詩就是存在的居所』這樣的說法。這是用一種淺白的方式表現詩與存在。」以四合院結構作為各段標題,既可以將內容梳理清楚,又可以體現層次,登堂入室,由淺入深,可見作者之匠心。

過盡千帆,娓娓道來

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無疑是坎坷的,經歷了戰亂、饑荒、流亡、喪夫、喪女等諸多苦難。嘗遍人世至痛,她的人生也充滿高光時刻、傳奇色彩,學術成就尤為世界文壇所矚目。但《掬水月在手》並沒有在還原、講述故事上花費太多筆墨,反而避開了傳統意義上可能會帶來精彩的衝突時刻。在提到那些大悲大痛、大喜大樂時,也是一筆帶過。這讓人不由想起葉嘉瑩信奉的一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她的一生,或許是充滿遺憾的。釋懷,可能正是遺憾給予的溫柔吧。

葉嘉瑩提「弱德之美」,也以這樣一種收斂情感、堅忍持守的方式面對痛苦。「偏偏以柔弱之軀演出了一場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英雄戲」,當年梁衡評價瞿秋白的這句話用在葉嘉瑩身上也最恰當不過了。面對人世之苦,她早已與自己達成和解,對悲喜一視同仁,有一種悲憫情懷。

鏡頭裡,葉嘉瑩先生往往穿戴一身素雅的衣飾,戴著眼鏡,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周身乾乾淨淨,坐在那兒,安靜地講述,有種從容、淡雅的氣質。經歷愈是坎坷,口吻愈是平淡。她或是吟誦,或是說玩笑話,或是與觀眾對話。整部影片的講述,也如同她坐在那裡的模樣,細水慢流,心平氣和。

餘秋雨曾說,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從某種意義上說,《掬水月在手》的講述方式做到了這一點。一來,以抽象的紀實手法,不突出故事衝突又將故事融於詩詞,口吻平和適中,節奏慢而優美,暈染出詩的意境;二來,不是著眼於人生瑣事的記錄,而是在尋找葉嘉瑩的生平與宏觀歷史、文化之間的呼應。這種平淡雋永的講述手法,恰好稱得上葉嘉瑩所達到的人生境界。

詩魂詞魄,今象古意

壁畫、石窟、碑刻、明月等帶著古意的意象,穿插在葉嘉瑩的生平講述之中。或是秋風蕭瑟之日,或是夜雨淋漓之時;或是風過竹叢之蕭蕭,或是雪落枝頭之寂寂;或是廣袤平原一落日,或是千年洞窟一頑石……這些都是古典文學中非常常見的意象。

《掬水月在手》採用慢搖鏡頭、靜止鏡頭等移動緩慢甚至不動的拍攝手法,來記錄這些片段,再配以適當的詩文,穿插在葉嘉瑩先生的採訪錄像之間。這些空鏡記錄的景象,在觀眾心中仿佛就是與葉嘉瑩相關聯的。有些意象和詩篇看似晦澀,實則是讓觀者調動自己的感受,用心而非用頭腦去感知,是為了觸碰觀者的感官,而非一味用旁白的語言來告知。

除了影像之美,還有音樂之美、音韻之美。導演陳傳興邀請日本音樂家演奏《秋興八首》,作為影片配樂,以鑑真東渡留下的日本雅樂將觀眾拉回盛唐,拉回詩歌的極盛時期。葉嘉瑩先生伏案吟誦,用獨特音調吟唱古詩詞的韻律,更是引人入勝。起伏跌宕之處、低吟哽咽之時,仿佛能夠帶人回到詩之源頭,回到汨羅江。

景象、器物、歷史資料、日本雅樂、葉先生的吟誦……這一切交織在一起,渾然構成絕美的詩詞之境。影片的最終章為「無題」,可見葉先生遙望江雪,白雪紛飛落在鬢角眉梢。人之一生,由空入色,又由色入空,無言,無字,無物,無聲,無題,只是一片紛紛白雪。這不由讓人想起《紅樓夢》中那一句「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回歸純粹,平視萬物,淡然以處人間悲喜,方得真正的通透、真正的自在。

影片以娓娓道來的口吻、抽象隱喻的方式,講述了葉嘉瑩先生與詩詞相伴的一生。充滿詩意的謀篇布局、講述方式、拍攝手法、景象器物等相輔相成、交相輝映,達到了獨特的表意效果,觸碰了詩魂詞魄。珍貴何其不易,罕見更為世稀。《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別出心裁,餘味悠長。(作者:李家琦,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17級本科生)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自述:用「詩的秩序」拍電影
    告別了熱鬧的國慶檔,一部略顯「清淡」的影片出現在全國院線,這是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也延續了其《島嶼》系列的幕後陣容,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立美擔任出品人的配備。
  • 《掬水月在手》導演十問:我想用空鏡抵達詩的本質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掬水月在手》導演美學十問受訪:陳傳興導演1.為什麼以《掬水月在手》作片名?電影名 《掬水月在手》,一般容易聯想到唐代詩人於良史的詩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然而,啟發我靈感的,是宋代女詩人朱淑真以「掬水月在手」作為題目的詩:無事江頭弄碧波,分明掌上見嫦娥。不知李謫仙人在,曾向江頭捉得麼。水月是一個很重要的隱喻。人生似水流年、飄蕩而過。鏡花水月,月亮是流走的,水月在手,是空的手,它進不來。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誰的詩?為什麼能成為名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於良史,是唐代詩人,曾經在唐肅宗至德年間任侍御史,擅長寫五言詩,其五言詩大多清新雅致,對仗工整,這首《春山夜月》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發終極海報預告
    時光網訊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預售已全面開啟。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終極海報許知遠陳傳興對談現場掌聲幾度響起致敬「中國詩的女兒」昨日,《掬水月在手》首映禮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作映前致辭。
  • 看完《掬水月在手》,他們說了這些……
    看完《掬水月在手》,他們說了這些…… 2020-10-2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
    聶際慈攝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白佳麗)10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葉先生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葉嘉瑩》的記者訪談。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公映的時候,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採訪到了紀錄片的導演陳傳興。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找到了三千年前為她寫的詩
    也許是因為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也許是因為流行了之後發現除了古人,當下的「偶像」極度稀缺,最近,一部講述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成為一時文化現象。讀過葉嘉瑩詩詞的人,並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但不妨礙這一代年輕人渴望接近她。96歲的葉嘉瑩,突然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 南方周末:《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導演陳傳興在洛水邊安排了一場特別的招魂儀式。  一群當地的孩子念著《樂府詩集》《楚辭》《詩經》的篇名,在田野裡奔跑,影印出來的詞牌名被撕成碎條,隨風飄蕩。詩的碎片成為招魂幡。「他想去找一種文化的起源。」《掬水月在手》製片人、副導演沈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 「她是從『天下』走來的一個人」|《掬水月在手》特別觀影會
    原創 高山仰止的 活字文化上周六(10月24日),活字文化作為葉嘉瑩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同名書籍的策劃編著方,特別邀請我們在思想文化界的百餘位學者、作家朋友,匯聚在當代MOMA百老匯影城,共同觀賞影片《掬水月在手》並進行短暫的映後交流。
  • 《掬水月在手》:她豐沛的一生證明了詩意可以穿透唯美濾鏡
    原創 孔令順 文學報10月16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正式上映,影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把門打開,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這就是葉嘉瑩「一輩子不辭勞苦所做的事情」。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掬水月在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翻閱購書網站時,收穫到意外之喜——這部電影竟然有對應的同名書籍《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果斷下單購買,那一刻像是如獲至寶,心裡樂呵呵的。母親去世的時候,葉先生寫了八首《哭母詩》和一些懷念母親的詩;丈夫被抓,自己在校教書,獨自撫養女兒的那段日子裡,葉老師寫了一些鄉思、感懷的詩詞;女兒女婿去世,葉先生寫了十首《哭女詩》。
  • 「廣州出品」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
    《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葉嘉瑩先生用她「詩如人生,人生如詩」的生命,讓我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抗爭所有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他還感謝了中國電影觀眾,「你們讓我們有了繼續拍藝術電影的勇氣,我們相信中國古典古詩詞可以源遠流長。」
  • 格力地產無界電影展映|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滋養
    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電影已經成為一種語言,不僅故事被搬上銀幕,獨白、隱喻和詩都常作為電影的閃光點存在。文學和電影中有限的空間,給了我們與世界對話的場域和看穿世界的無限可能。自11月至2021年1月,格力地產無界文化重磅推出"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邀請作家、學者、音樂人赴會,通過沙龍對談、創作分享、電影展映、詩歌吟唱、文學之夜等不同形式,打造一場面朝大海的藝文盛宴。11月15日,格力地產無界文化聯合海上影城舉辦《掬水月在手》文學電影展映,並邀請該片主創人員抵達無界進行沙龍分享。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頒獎典禮中,《奪冠》被評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我和我的祖國》獲評委會特別獎,黃曉明與周冬雨繼摘得百花獎後,再次拿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王瑞憑藉影片《白雲之下》榮膺最佳導演獎。
  • 詩為何存在?為什麼要有詩人?觀《掬水月在手》,領悟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電影《掬水月在手》的片頭,伊洛河上,一葉扁舟漂浮,晨光熹微裡,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內一個小女孩的身影混合。葉嘉瑩在電影中的首次現身是以聲音出現的,九十多歲的詩人問一個年輕人:「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時候?」《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於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部分影評 ▼ 向上滑動閱覽 《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心靈經歷為總體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聲部」的對話,將葉先生的個體人生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杜甫詩歌的方式、「慢美學」的特點呈現出來,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