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專權而誕生一成語,卻不料成了日本的國罵

2021-01-15 有知社

文|小河對岸

在日語的詞彙中,很少有辱罵他人的髒詞。最為國人所知的日本髒話,便是八嘎呀路。八嘎呀路在日本國內也堪稱是國罵,也因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而為國人熟知。八嘎呀路為日語的音譯詞彙,日文寫作為バカやろう,按詞彙意為「馬鹿野郎」。野郎本意為村夫,指缺乏教養之人,而在《三國演義》中,司徒王朗被諸葛亮罵得急火攻心之時,亦只會用諸葛村夫「回敬」諸葛亮。假使王朗能多會些罵人的詞彙,也不至於慘死於諸葛亮的口舌之下。

相比「呀路」而言,「八嘎」的罵人口氣則更要重一些,也經常單獨使用。「八嘎」意為蠢蛋,而其詞彙意則為馬鹿。在日本帝國時代,海軍(薩摩藩閥勢力)與陸軍(長州藩閥勢力)不和,亦常互相責罵對方為「馬鹿」。

馬鹿一詞,其實源於我國《史記》中秦相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趙高在我國的歷史上可謂是惡名昭著,被認為是敗壞大秦帝國根基的罪魁禍首。趙高深受秦始皇的寵幸,也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師。按《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病逝於沙丘之時,時任中車府令的趙高對丞相李斯威逼利誘,而使得李斯與自己合謀篡改了遺詔,改立了胡亥為帝,並逼死本該繼位公子扶蘇。

但此種說法的可信度並不高,一則,篡改遺詔乃私室密謀之事,他人絕不可知曉,司馬遷更不可能有確鑿的信息來源。二則,從我國古代的政治特徵來看,儲君不外放,外放即被廢。據《左傳》記載:晉侯使大子(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裡克諫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歷代謀廢太子的第一步,就是想辦法把太子趕出都城,而皇帝常帶著身邊的皇子實則上就是儲君。三則,根據漢初《趙正書》的記載,也明確了胡亥繼位的合法。

但是,趙高專擅朝政卻是確確鑿鑿。在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馮去疾之子,為御史大夫)及左丞相李斯先後自殺或被殺之後。趙高便得以為丞相,而專擅朝政(史載:..李斯已死,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於高)。

趙高久控朝政,為測驗大臣是否完全聽命於自己,便在朝堂之上導演了「指鹿為馬」的把戲。秦朝眾多大臣懾於趙高的淫威,詭稱「鹿」為「馬」,弄得秦二世也甚是懷疑自己對「馬」與「鹿」的認知。而我國可以說是日本文化上的母國,其對我國歷史的熟知在很多方面都近乎不遜色於國人。而馬鹿(八嘎),就源於「指鹿為馬」這則著名的典故,原意指馬鹿不分的糊塗蛋。而由於該歷史典故在日本廣為所知,於是漸而成了日本的國罵。

參考資料:《史記》等等

相關焦點

  • 中國國罵「他媽的」,日本國罵怎麼罵?
    這就聯想到日本漢字學家解構「他媽的」的問題。阿辻哲次是日本著名的漢字學家。他在《禁忌的漢字學》(講談社)著作中分析中國國罵「他媽的」。阿辻認為從構造上說,「他」是第三人稱代名詞,也就是日語「彼」的漢字。「媽」意味著母親,「的」是日語「の」的意思。這三個漢字用日語表現只不過是「彼のおかあさん(母親)の」意思,為什麼在中國成了一句罵人的話呢?
  •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三個大奸臣比較特殊,他們所犯下的惡行被總結成了成語,並流傳至今……指鹿為馬在大秦幾代國君的勵精圖治下,秦王朝最終成功的統一了天下。秦始皇所創立的很多制度更是影響深遠。但遺憾的是,秦朝卻是一個非常短命的王朝。
  • 趙高為何要「指鹿為馬」?
    一行人浩浩蕩蕩回到了鹹陽,這才發喪,布告天下。不久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太子胡亥稱帝,是為秦二世。趙高升任郎中令,成了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胡亥當上皇帝後,依樣葫蘆像其父嬴政那樣,為了顯示皇帝的排場和威儀,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的春天,沿著東線出巡,一直到達海邊。又南下會稽,最後由遼東返回。
  • 秦二世都殺不了的趙高,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子嬰給殺死了?
    首先,子嬰為什麼要殺趙高。這問題其實很簡單,胡亥死後不管誰繼位,都會殺趙高,為啥?因為只有胡亥一人被趙高蒙蔽了,其他人對趙高的行為,和當時的局勢都非常清楚。趙高在當時秦朝的勢力,已經到了能夠影響皇位的地步,不殺他,怎麼坐穩皇位?所以,子嬰殺趙高沒毛病。
  • 我國這三大著名奸臣,竟是這三個成語的「創始人」,有點意外!
    今天不說這三大奸臣的陰謀手段,而是講他們與著名成語的故事。首先就是著名奸臣趙高。趙高原先是秦始皇身邊的一個太監,秦始皇聽說趙高不僅勤勞能幹還非常精通法律方面的知識。於是,秦始皇就讓趙高教自己的兒子胡亥,學習如何判案斷案。但秦始皇到死都沒有想到,趙高竟然教會了兒子胡亥謀權篡位。
  • 中國古代四大奸臣,如今家喻戶曉,一人留在一句成語
    也正因有了這些前危後則,人們總喜歡把這些奸臣的所作所為編寫成各種戒言以及成語,目的也是讓後人可以引以為戒。 比如下面我們要說的古代四大奸臣,他們每個人都留下了一個成語,如今更是家喻戶曉,用途廣泛,在世人前行的道路上點亮一盞盞明燈。
  • 【歷史】趙高不是宦官而是全才
    實際上,司馬遷從來沒有說過趙高是宦閹,不僅司馬遷沒有說過,東漢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沒有趙高是宦閹的記載。說趙高是宦閹的誤解,一是出於對「宦」字理解的錯誤,二是基於錯誤的文字「隱宮」所作的醜化曲解。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說趙高是「宦人」,有「宦籍」。這是趙高被誤解為宦閹的一條材料。然而,根據新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宦」,就是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
  •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成語解釋成語
  • 日本版外戚專權:藤原家「攝關政治」可與西漢呂后同一而論嗎?
    這個女人不簡單,呂雉是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名氣可不僅是因為來自丈夫劉邦,而是呂雉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河,是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然而外戚專權並不僅存在於我國歷史上,與我國相鄰的日本也出現過外戚專權的現象。與我國對於外戚專權的稱呼不同,日本將外戚專權稱為「攝關政治」,這是一個專有名詞,可以將它與我國的呂后稱制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嗎?
  • 說文解字:學習成語「指鹿為馬」的思考與啟發
    說文解字:學習成語"指鹿為馬"的思考與啟發 文/成長新視點 我們中國的文字裡面,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成語,很多的成語都是由一個歷史故事演變而來。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指鹿為馬這個成語,帶來的思考和啟發。
  • 昏聵的胡亥:依賴趙高如師如父,卻沒想到只是趙高手中的棋子
    所以,但一開始趙高以皇位誘惑他時,他才有上面大義凜然的一番話。但皇位的誘惑實在太大了,當有人把一切都搞定,萬事俱備,只等你坐上去的時候,誰又能抗拒得了呢,更何況,胡亥不是個意志堅定的主,當趙高拉攏了李斯,篡改了遺詔,逼死了扶蘇,恭恭敬敬請胡亥登上皇位時,胡亥對趙高心中的感激可謂是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 胡亥、李斯、趙高,大秦帝國是如何毀在了這三個人手裡的?
    胡亥、李斯、趙高知道扶蘇死了,都非常高興,覺得這下可說是大事已成了。於是回到鹹陽後發布喪事,立太子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仍為郎中令,在二世皇帝身邊,掌握實際大權。 政變平穩進行,朝廷文武百官還各司其職,每日照舊。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奸臣,每個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
    成語故事是漢語中的璀璨明珠,寥寥幾個字,便能夠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欽佩;有情有義的故事,讓人感動;生死難解的情緣,令人唏噓……這些成語分別與一位歷史奸臣有關。從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
  • 中國歷史上徹頭徹尾的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世人皆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語無疑是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是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一般來說成語都是四個字,也有三個字和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以上的。一個成語的背後往往都會是一個故事或者是典故,比如說像什麼功敗垂成,指的是事情快成功時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成語的出處便是晉陽之戰,大將謝玄其實跟嶽飛的遭遇何其相似,都是在即將統一時,被皇帝急召回去。
  • 《大秦賦》趙高上線,秦國六世餘烈,為什麼抵不過趙高的一人之力
    一個完全憑一人之力毀滅了秦朝的人,一個留下了指鹿為馬這種惡名昭彰成語的人,一個如此討厭的人,究竟是如何憑一己之力毀了大秦的呢?(01)真假宦官《大秦賦》有點高開低走的意思,尤其是裡面的宮鬥戲有點多,很多人調侃說這個簡直可以改叫「大情婦」。
  • 指鹿為馬的趙高是不是太監?只因這兩個詞,誤會了幾千年
    很多人知道趙高是因為「指鹿為馬」這個成語,也是作為一名權奸能混到的最高境界,明目張胆顛倒黑白而無人敢駁。很多文學作品影視劇中趙高的形象幾乎就是一副宦官模樣,長相陰險狡詐,沒有鬍鬚,如果要給中國最有名的奸臣們排個座次,趙高應該穩坐前幾把交椅。
  • 這3大奸臣,各自留下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我們還在用
    歷史上的這3位奸臣,他們各自為後世留下了一個著名成語,時至今日,我們都還在使用這3個成語。一、李紳李紳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但提起他的詩作《憫農》,大家是耳熟能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我國古代臭名昭著的3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無人不曉
    我國數千年歷史上,湧現出過很多風雲人物,期間有著叱吒風雲,梟雄,匡扶朝政,殫精竭慮的忠臣,自然也免不了禍亂朝綱,結黨營私的奸臣,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三個臭名昭著的奸臣,一人留下了一個成語,如今無人不曉,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今日成語-指鹿為馬
    【成語】指鹿為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英語】point at a deer, call 【成語故事】 秦二世時,趙高做了丞相,在朝廷裡為所欲為,陰謀篡奪皇位。趙高怕眾人不服,於是決定先來個下馬威。
  • 歷史新解:趙高沒有欺騙大家,「指鹿為馬」是真的馬
    關於「指鹿為馬」成語的典故,我們耳熟能詳,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