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命若琴弦》:生活給了我無盡的痛苦,我的生命中還有晴天

2021-01-09 八寶粥的粥粥

在「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又是秋天了,我姐姐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黃花飄逸,白花高潔、紫紅色溫潤深邃,秋風中正盛開。我知道我媽媽沒做完什麼,我妹妹也知道。我們在一起、好好生活……-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看到這樣的一段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把眼睛打溼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讀史鐵生書的原因,他們不想讀,也不敢讀。他的作品表現了生命的沉重與莊重,生活的苦難與艱辛,常常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直至淚流滿面。

史鐵生從來都不是痛苦的複製品,也從來沒有因為他不完整的寫作而贏得同情,在他沉重而憂鬱的寫作中,他總是充滿著對生活的讚美,對希望的渴望,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懷。

他的《命若琴弦》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人生哲理的寓言:

一對盲人翻山越嶺,靠玩三仙故事謀生,這位老盲人天天彈鋼琴,就是為了每天多斷一根弦。原來,在這位老盲人的師傅去世之前,告訴他,只要他真誠地掰開一千根琴弦,打開鋼琴盒,他就能為自己的康復開出處方。

當他花了時間,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終於斷了千絲萬縷,他拿著處方去抓藥,別人告訴他,處方其實只是一張白紙。瞬間,世界崩潰了,生命似乎失去了意義。

然而70歲那年,想到徒弟的未來,他悄悄地把「藥方」放進小盲人的鋼琴盒,告訴他彈得很好,當他斷了1200根繩子,他就能拿到處方,重見光明

傑克·凱魯亞克在《達摩流浪者》結尾寫道:永遠年輕,眼裡總是充滿淚水。如果有人問我關於我的生活該怎樣,我想告訴他:永遠年輕,眼淚永遠在我的眼裡。

人生悖論

實際上,《命若琴弦》講述了三代人的故事,當那個老盲人二十歲時,他的主人斷了800根繩子,他知道處方是白紙,所以他告訴那個老盲人,他犯了一個錯誤,必須斷1000根繩子。

當老盲人斷了1000根弦,知道藥方是白紙時,他意識到師父當年的良苦用心和師父的悲痛,於是他告訴小瞎子,只要折斷1200根繩子,就足以重見光明。

因為希望而不斷彈鋼琴,為了生活而不懈奮鬥,歷經種種磨難,親手觸摸希望,我們發現希望是空的,世界是如此荒謬,這就是人生的悖論。

老盲人就像真實版的西西弗斯,不斷地把巨石推到山坡,當他最終把巨石推到山頂時,剎那間,巨石滾到山腳下,於是他重複了這個過程很多年。

也許每個人的一生都有這樣一個悖論,我們總是習慣於接受偉大的教育,從小樹立遠大理想,某某一定要努力成為某某。看來只有朝氣蓬勃才算是生命,另外,這叫混日子。

於是,一批志存高遠的人滿懷獻身於自己的理想,誓要打破了自己的「一千根琴弦」,以建立不朽的成就,過上一種生活。

然而人生的道路總是充滿坎坷,當我們最終得到「藥方」時,回頭看,我們發現除了「鬢髮各已蒼」,一無所有之外,所有的東西都是空的。

來自「小瞎子「變成了「老瞎子」的所有人。我一直在思考詩歌和距離,我努力了半輩子,但我已經變成了普通人。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追逐夢想,卻中的斯特裡克蘭似乎也為自己贏得了厄運。

生命的意義位於進程中

在《命若琴弦》中,這位老盲人知道,的心血換來的是一張白紙,絕望中,他想到了他的師傅,他無法想像師傅如何帶著巨大的悲痛將「藥方」放入他的鋼琴盒。

他的耳朵迴響著師傅平靜安寧的聲音:「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盲人終於意識到「不錯,那意思就是說:目的本來沒有。」史鐵生通過之口這個角色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中。

如果每個人都還在母親的子宮裡,看到自己將為虛幻的希望奮鬥一輩子,恐怕人類將不可避免地消亡,因為幾乎沒有人都想要這樣的生活。然而為虛假的希望而戰並不是浪費生命,人不能決定如何生活,卻可以決定如何生活。

老盲人在70歲時突然意識到,毅然把這個「虛設的希望」傳給了年輕的盲人,因為他知道自己今生再也見不到光明了那一天,但他感到充實安寧。

他「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一個老盲人得到的是東西,他比失去和恢復的眼睛更珍貴,那是充滿奮鬥與堅韌的人生歷程,是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雖然他的眼睛看不見世界,但他的心臟能比任何眼睛正常的人看得更清楚。這樣一種為虛幻的希望而奮鬥的生活是平淡的,但他蘊含著平原生活的堅韌和不屈,他迸發出來的力量足以讓整個世界到心顫無窮無盡。

每次彈鋼琴,我們都要做一千根弦,這是人生的悖論。

只要我們真誠地玩永不放棄,驀然回首,我們也會為我們沒有浪費生命而感到高興。

正如史鐵生自己所說:「無限的坦途與無限的絕路都只說明人要至死方休地行走, 所有的行走加在一起便是生命之途。」

史鐵生和三島由紀夫的不同姿勢:生命之花

無論是史鐵生還是三島由紀夫在人生經歷和寫作上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卻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命運,無論是作者本人的結局,還是作者所描繪人物的結局,就像同根所生的花朵,有著兩種不同的綻放姿態。

史鐵生和三島的主體是不完整的。

在延安排隊的史鐵生因嚴重疾病癱瘓,在他21歲生日那天,那一天,他住進了醫院,再也沒有站起來。生命的殘酷不是追求,不是失去,而是得失,使一個健康的人成為殘疾人是最大的痛苦。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日本一個沒落的貴族,他生來虛弱,被剝奪監護權,他只能在病態的教育中成長,他患有「自我中毒症」和扁桃體肥大,虛弱得連一袋米都拿不動,他在徵兵體檢中只被列為B型,遭到嘲笑,這成了他生活中的「恥辱」。

史鐵生的一個重要主題是「殘缺」,例如《山頂上的傳說》中的殘疾青年和《足球》中的輪椅青年。就像《命若琴弦》中的盲人一樣,這些字符是不完整的,由於作者自身的畸形,他將自己對生命的終極感悟傾注於這些人物身上,從而探尋生命和生命的真諦。

三島由紀夫也有這種文學傾向,他筆下的人物不僅是身體的畸形,更是身體所造成的靈魂的畸形,甚至是扭曲和病態。

在《金閣寺》中,他描述了一個口吃的年輕人溝口,整天沉浸在金閣寺的美麗中,最後放火燒了金閣寺並和他一起死去的故事。他以極端而絕望的方式揭示了這種零碎的人生悲劇。

對生活的不同理解。

史鐵生描寫殘缺的人物,是為了向讚美展示誰對生活的執著,用人物的堅韌和不屈戰勝了生活的苦難,所以他的寫作充滿了陽光溫情的基調。就是告誡人們要像老盲人、小盲人一樣勇敢地生活,在奮鬥的過程中體現生命的意義。

三島由紀夫描繪的殘缺字符顯示了一種美麗的死亡,殘缺的人物成為一個人生命的負擔,壓迫著人物無限接近死亡,字裡行間充滿了美麗,卻充滿了悲傷。就像溝口一樣,扭曲中失去人性的溫度不能再活在人間,而只能反映在死亡的儀式生命的意義。

如果說史鐵生人生哲學是從死裡活出來的,那麼三島由紀夫人生哲學就是從死裡活出來的,這是他們人生結局的反映。

史鐵生死於突發性腦出血,享年59歲。三島由紀夫領導私人武裝的「盾牌協會,佔領自衛隊東部門,並試圖發動政變。演講失敗後,他自殺了。

也許在三島由紀夫的世界中,花只有在凋謝時才是最美麗,而生命只有在死亡時才是最有價值。

因此我只對三島由紀夫生命感到遺憾和哀嘆,而我真誠地敬佩和尊重史鐵生,一朵花要經得起風雨,展現出向陽而生解析度的美。人只有在與苦難的鬥爭中才能顯示自己的價值,任何逃避或人為終止這一過程都是對生命的蔑視。

不要在所謂的人生悖論中沮喪,就像史鐵生,「扶輪問路」一樣,你應該在生命的每一刻收緊琴弦,演奏對生命的讚美。即使生活給了我無盡的痛苦,我還是要堅持讓晴天回到我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命若琴弦》:史鐵生荒誕故事表象下隱喻的生命本質與超越意義
    因此在他的作品裡,我體會最深刻的就是他從最初對宿命的追問到對人生苦難的釋懷。《命若琴弦》是史鐵生198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寓言小說,在這部作品裡史老沒有用華麗的詞藻去做任何的鋪墊,也沒有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博人眼球,但整部作品卻充滿了對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的思考與叩問。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答人們對生命永恆的追問。
  • 《命若琴弦》人生的意義:史鐵生講述「浮生若夢,為歡能有幾何」
    《命若琴弦》史鐵生:人生意義的思考,虛設的夢想和現實的枷鎖。本是後山人,偶作前堂客。人海茫茫,相遇不易,閱讀本文前點個「關注」,我們一起致力於文化傳播。史鐵生,這個與生活和命運抗爭了一輩子的文人,向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故事裡的人物正如他的生命一樣——身殘志堅,不屈的靈魂。
  • 讀史鐵生《命若琴弦》的啟示:人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
    有人說過,如果把史鐵生的一生,凝聚成一篇散文,那就是《我與地壇》;如果把史鐵生的一生,凝聚成一篇小說,那一定是《命若琴弦》。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史鐵生(1951-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
  • 《命若琴弦》:人生如果堅持不下去了怎麼辦?
    第一次讀到史鐵生的《命若琴弦》這篇文章的時候,久久不能釋懷。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我想如果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會不一樣了吧。《命若琴弦》裡面老瞎子從他的師父那裡得到了所謂的「吃了就能看見東西」的藥方,但前提是必須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藥。靠著藥方的支撐,老瞎子從舞象之年彈到了年近古稀,終於彈夠了一千根琴弦,他僅僅是為了看這個世界一眼而已。然而五十年的堅持卻是徒勞的,師父留下來的藥方只是一張無字的白紙。最終支撐著他前進的目標消失了。
  • 史鐵生不是勵志型作家,他的作品也不是心靈雞湯
    對他而言,寫作是最好的思考工具,是在艱難人生中尋到一條活路的生存方式。史鐵生相信殘疾與寫作「天生有緣」,「正是生活或生命的困境,使寫作行為誕生。寫作,說到底,是對生命意義的詢問,對生命困境的思索,也是人們在困境中自勵並相互攜手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在愛情上被判了死刑比在生命中被判了死刑更加痛苦。就像史鐵生在《命若琴弦》中所寫的小瞎子,他愛上了村裡的一個女孩蘭秀兒,可是女孩最終卻嫁到了村外。小瞎子一個人跑到了深山裡,當老瞎子找到他的時候,他哭了幾天幾夜,最後終於開口說了一句話:「幹嗎咱們是瞎子?」
  • 《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一個只顧自己痛苦的兒子,不理解母親的苦心和擔憂,直到母親離開多年之後,才明白「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史鐵生用這樣一篇散文,表達著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也深深觸動了還在青春期的我們。朱偉評價說,這篇篇幅最短的文章,也是他最感人的文字。
  • 【夜讀】史鐵生: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21君:看完這篇文章,21君就想到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不過看史鐵生的文章,如果沒有母親的默默幫助和後來的陳希米,或許人生也會有些不同,生活中需要自己帶著自己,也少不了周圍人的幫助。帶著期許、帶著感恩過好每一天。
  • 史鐵生與陳希米: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裡,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
  • 你若安好,我便晴天
    我一直相信釋迦牟尼說的一句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所以我也相信:「無論我走到哪裡,那都是我該去的地方,經歷一些我該經歷的事,遇見我該遇見的人」任何感情都需要用心呵護,好好珍惜。一生中,能成為真正朋友的不多,珍惜該珍惜的,擁有該擁有的。如此,安暖、安好。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3):史鐵生
    史鐵生「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史鐵生用他殘缺而又豐滿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這句充滿力量的詩。正值青春年華,雙腿卻癱瘓,寫作成為支撐他活下去的唯一動力。他是一個將人生與寫作同構的精神跋涉者、一個無時不面臨著生活苦難和人生困境的生命體驗者、一個漸悟生死崇高美學的靈魂超越者,看透生活再去熱愛生活,如此艱辛,如此難得。史 鐵 生 其 人史鐵生是北京人,生於1951年,1967年從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畢業。
  • 豆瓣9.2《我與地壇》:看史鐵生如何通過苦難完成自我救贖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網絡小說雖然盛行,但經典的書籍依然備受歡迎,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眾多著作中的一個,說它是長篇抒情散文,倒不如確切地說是作者的回憶錄。該作品記錄他遭遇不幸以後煩躁與彷徨的心境,還有他對已經去世母親的愧疚之感及深深地懷念之情。
  • 史鐵生:21歲癱瘓,31歲寫作,59歲去世,一生堪稱「生命奇蹟」
    史鐵生想著或許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與地壇中的一切結合起來,用寫文章來發洩情感,於是31歲的史鐵生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他將平日裡的情感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好希望寫在了他的作品《我與地壇》中,而這部作品發表獲獎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去世了。
  • 史鐵生:人活著,必須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
    而你看劉易斯或者摩西跑起來,你會覺得他們是從人的原始中跑來,跑向無休止的人的未來,全身如風似水般滾動的肌膚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  我最喜歡並且羨慕的人就是劉易斯。我還設想,那時的人又會普遍比現在高了,因此我至少要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那時的百米速度也會普遍比現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九秒九幾。 寫小說的人多是白日夢患者。好在這白日夢並不令我沮喪,我是因為現實的這個史鐵生太令人沮喪,才想出這法子來給他寬慰與嚮往。我對劉易斯的喜愛和崇拜與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願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晴天
    在最深的紅塵中行走,卻不願意涉足太深。七堇年說,生命中許多事情,沉重婉轉至不可言,如此,便越發學會了輕描淡寫,不動聲色,學會了從容,學會在尋常裡,淺笑成歌。時光永遠是最動人的琴弦,冷暖交織的日子裡,不用寫意更多,將一份情愛到極致,然後在漫長的光陰中,當你回味時,湧上心頭的是溫暖,是銘記,便是值得的。
  • 2020中考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文學常識《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一、文常     《秋天的懷念》體裁:散文 ,選自《史鐵生作品集》。     作者:史鐵生,北京人,當代作家。代表作: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散文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 史鐵生:​說死說活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說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扶輪問路》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長篇隨筆《病隙碎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及華語傳媒大獎2002年年度傑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
  • 史鐵生逝世十周年:他是作家中的思想家,今天我們懷念他!
    有一回,鐵生一下子送給我們三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厚重的《史鐵生作品集》,在每本集子的扉頁上都寫上了我和妻子的名字。對於史鐵生的每一部作品,我都是抱著十分虔誠的態度,就近放在手邊,一點一點慢慢看,細細讀。在我自己寫作的間隙,需要休息一會兒,就捧起他的書,看上那麼一兩頁。我在書中不僅夾有書籤,還有原子筆,看到讓我會心的地方,我就會暫停閱讀,用筆在文字下面畫上橫線做標記。
  • 史鐵生丨生活因遭遇而美麗
    我想他們都在學校裡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必是告別了孩提時光,沒有很多機會來這兒玩了。這事很正常,沒理由太擱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園中見到他們,肯定就會慢慢把他們忘記。那是個禮拜日的上午。那是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時隔多年,我竟發現那個漂亮的小姑娘原來是個弱智的孩子。
  • 陳希米嫁給雙腿癱瘓的史鐵生:她嫁給了愛情,人生結局卻可悲可嘆
    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更是深刻領略了生命所存在的意義。1981年,三十歲的史鐵生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發表了,從此他在文學的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他將近二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寫出了《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多部優秀的作品,是我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