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經藏般若部中的一部經典,全經雖只有一卷,但言簡而意深,內涵豐富,在大乘佛法盛行的漢地,流傳甚廣。此經自傳入後,從東晉到唐代,共經歷六次翻譯,其中以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代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所翻譯的版本,可以作為前者的補充。
禪宗慧能祖師有言:「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金剛經》的許多名句,可謂婦孺皆知,另外經中直言,能夠信受誦持此經,並為他人解說,便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下面這六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報無量。
其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金剛經》以佛陀與須菩提尊者之間的對話展開,全篇沒有一個「空」字,但全文都是在講般若性空的道理。佛陀以非此非彼,非有非無的雙重否定,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只不過眾生愚痴,執著「夢幻泡影」,但佛卻說自己度化有緣,實際沒有任何眾生得度。
其二,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而經文中直言「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因為眾生之相,都是各種因緣假合而生,隨緣聚散,本質上來說並無實實在在的眾生。同樣的道理,三十二相也是外在的虛妄之相,是攝受眾生的善巧方便。
其三,佛法者,即非佛法。
經文中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佛法只是破迷開悟的手段,並非真理。佛陀以手指月,月亮象徵真理,但「指非是月」,假如我們執著於佛法,而不能悟到真理,那就是著相了。
其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壇經》中六祖對信眾說,他當初正因為聽到有人誦《金剛經》,聽到「無住生心」一句,言下大悟。師父曾對我說,「所住」即「住所」,無所住也就是心不執著於相。因為世間萬法生住異滅,無常住不變的自性。譬如,執著於空相,也是有所住,只不過是把「空」這個名相,當成萬法的固有本質。學佛到最後,連「空」的概念也應該空掉。
其五,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我們所看到的佛法三藏,或者叫作文字般若,它們是記錄釋迦牟尼佛言傳身教的形式。《金剛經》以木筏比喻佛法,說明三藏不過是方便施設,因為佛法「不可說」,語言講出來的都是「剩語」。宗門中不立文字,也是要告誡佛子,不應拘泥死守文字,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其六,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寒山拾得歌》云:「忍辱波羅蜜,最為妙中寶。」學佛能修到在逆境中不起嗔恚心,不亂發脾氣,即便暫未開悟明心,也離證道差不多了。許多人說,自己不能吃虧,咽不下那口氣,這其實是「我執」心重。真正知道了「無我」,自然就修到無生法忍的境地,所以佛說昔日他修忍辱波羅蜜,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卻沒有絲毫的苦痛,心中只有慈悲。
《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但只是聽聞而不修學,卻「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常常讀誦,悟透這些經句,並常為他人解說,福報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