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果一個人長期不合群,沒有朋友,往往會社交退縮

2020-12-23 Canliu

人一定要合群嗎?

人是群居動物,這點從遠古時代就已經被印證了,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非常脆弱,從來都無法與大型哺乳類動物抗衡,只有以集體為單位,彼此相互關照,協作,才能使「生存力」倍增。

群居的好處,也體現在兩方面:

一、物質層面,你的衣食住行,都可以用現金去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從而滿足自我需求,如果你不是群居,獨居在深山老林裡,從不與外界打交道,那麼你的一切衣食住行就要靠自己了,從總體上來說,脫離群體的獨居,生存非常不容易,而且生活質量過得也不如群居的人。

二、情感層面,人的情緒會受很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分為良性情緒和不良情緒,良性情緒可以使人快樂,增強免疫力,疏導心理健康,不良情緒,會使人感到焦慮,孤獨,抑鬱,危及人的心理健康。這個時候,如果你身邊有信任的朋友,是可以傾述,幫助你緩解,開化的,但如果你是獨居的人,就只能自我調節,消化這些糟糕的負面情緒,值得一提的是,獨居的人,不良情緒的佔比永遠高於良性情緒,得不到別人的建議,疏導,會想不開鑽牛角尖。

所以,人還是要以群居為主,長期不合群,也會產生「社交退縮」行為

社交退縮

社交退縮症,也叫社交焦慮症,在心理障礙上屬於敏感性障礙,是一種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壓抑、避免與他人接觸的傾向,總體上屬於內向型的偏差行為。

患有社交退縮的群體,多發生在孩童時期,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幫助改變,會讓孩子朝著自閉症,抑鬱症的方向發展,這對孩子來說,影響是長遠的,甚至在長大後,也變得獨來獨往,不愛合群。

就比如,學校裡那些不合群的學生,通常都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讀書,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默默待在角落,不喜歡參與集體活動,很少與身邊的人交流,身邊的人也都把這類不合群的人,當成空氣,因為ta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

再比如,職場上不合群的人,通常都性格古怪,獨來獨往,我行為我素,沒有團隊意識,經常被同事排擠,公司每年升職加薪的事,不合群的人永遠被排在最後亦或者老闆從不考慮為這種不合群的人升職加薪。

我們反觀不合群的人,身上也有3點特徵:

1.性格孤僻

2.沉默寡言

3.朋友很少

這3點特徵,是不合群人的硬傷,建議及早改變,否則只會讓自己的社交越來越退縮,並陷入兩種痛苦,一種是獨來獨往,長期逃避不與人交往,變得極度自卑,另一種就是嚴重的心理問題,抑鬱症。

有人說,生活是自己選擇的,獨處,也能讓自己過得很好!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一項網絡調查報告顯示,只有69人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問題,剩下百分之97的人,都存在著迴避社交現象。

讓人驚恐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打著「獨處」的口號,每天在虛擬的網絡社交裡,自我滿足,這種情況說白了,就是在現實沒有一個真朋友,網上兄弟姐妹幾十個。

周國平曾講過一句話:「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是的,這句話我也是認可的。

但要注意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自身必須認知層次高,把獨處變成比交往更厲害的一種能力,在這個能力裡,可以讓自己感到充實和滿足,如果你的獨處達不到這種境界,越獨處越孤單,越空虛,甚至開始抑鬱了,就請停止。

那個辭職獨處,選擇隱居終南山的姑娘,因付不起房租又回來了!

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有位叫小北的姑娘,選擇辭職獨處,來到終南山過隱居生活。

眾所周知,終南山,是全真教的發源地,也是很好的避世之地,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到這裡,但隨著人數的增長,終南山的房租也漲了。

從原來的幾百塊,漲到了現在的每年3萬,更有人發現了商機,專門來終南山建民宿,小北一個姑娘,不工作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支付不起現在的房租,最終,還是回歸到了繁華的都市。

所以,獨處過閒雲野鶴的生活,不是誰都可以的,年輕人還是要認清現實,多努力,別想著獨處有多好,你看魯濱遜,不也是在最後找到了星期五嗎?說明,人還是需要朋友的。

你好 ,陌生人,我是Canliu,我在這裡自足自給,把一些瑣碎的情緒寫成文字,這裡面有你發生過的,和未曾發生的,我們都是孑然一身,開始和結局都是如此孤獨,很高興遇見你。求關注!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不合群的女人,有四種能力會很突出
    這個女孩子,是典型的不合群,但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樣也有自己的個性。女人是群居動物,甚至連上廁所都要找個人陪著,但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獨來獨往,特立獨行,幹自己的事情。當你想要和她親密交往,她也只是笑笑,從不過分熱情。如果你覺得她對人冷淡,是一個毫無生活趣味的人,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 不合群的人,往往都聰明,因為有這兩點,看完你會成熟很多
    有一些人他看起來不合群,但是大家不要小看了這種人,往往這種人是真正聰明的人,原因有下面這兩點。第1種、他們不是不合群,只是不會去向下合群。向下合群並不是說這種人是勢利眼,只說明他們更看重自己的未來,自己的追求,他們在人際交往,在社交的的選擇上,會比我們更加的謹慎。
  • 心理學:長期不合群發生這4種變化需注意,你正在迷失自我
    不同認知層次的人互相無法說服對方,但是有一個現象是客觀的、現實的,那就是處在第五層的人,由於長期不合群,內心變得格外敏感和緊張。長期不合群的人會有哪些變化?2、內心變得過分敏感由於個體在長期的獨居生活中,將全部的關注點都放在自我的內在性,所以心理上也會變得比較敏感。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內傾,此時個體氣場形成一種向心力,似乎外界所有的壓力都指向自我內部。當你發現外界所有的刺激都在指向自己時,你自然就會變得敏感而脆弱。這種內傾型性格,在頻繁的社交中會逐漸改變。
  • 不合群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種能力,可別小瞧了
    真正的聰明人,不會為了顯得合群而去交朋友。 魯迅先生說過:「猛獸從來獨行,牛羊才會成群。」這就是對獨處的肯定。 獨處,敢於不合群,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能力。不合群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種能力,可別小瞧了。
  • 心理學:不合群的人,是否值得深交?
    其實,這兩家你都沒有消費過,談不上喜歡,更分不清哪家更有優勢。但是,選擇的人多,你也就隨波逐流了。這便是從眾!當然,也會有一小部分人,他們會理智的做出選擇。他們會疑問,沒有嘗試過,那為什麼不挑選一家相對舒適,又免除了排隊之苦喧囂的店面呢?
  • 心理學:你要做的不是鶴立雞群,而是遠離那群雞,不合群的驕傲
    那些鶴立雞群的人,那些與眾不同的人,往往是有自己過人之處的。不合群不是一個人的致命傷,很多時候,反而是看起來情商較高,懂得融入群體的人會因此被埋葬。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裡,不合群的人往往意味著難相處,意味著是一個另類。
  • 長期不合群的人會有5大心理特徵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人和其他人不一樣,他們不能融入大集體中,總是獨立自我,這些人被稱為不合群。雖然不合群的人在性格方面比較獨立,完成事情時不用依靠他人,但長時間的不合群會讓他們的心裡有這些變化,對身體心理是有影響的。長期不合群的人心理會有哪些變化?
  •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不合群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如果你有以上的感受,那麼可能你是不合群的人。看到這裡,不要擔憂,不合群並不可怕。 一般能夠做大事的人,專注力都比較強,如果總是追求合群,可能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很難把事情做到極致。
  • 如果一個人長期不說話不社交會怎樣?
    如果這個人被海浪衝到孤島上,長期不說話,可能會失去說話能力,如果回到社會,慢慢也會恢復。如果一個人本身生活在社會裡,只是不喜歡與外界接觸,天天宅在家裡,日復一日地過日子,其實也沒有什麼啦,不要猜測別人是不是抑鬱啦、分裂啦,說不定人家是主動選擇這種狀態,這種狀態讓ta感到舒服就好了,不傷害別人,不浪費資源,不妨礙社會,有什麼不好的呢?其實,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人。一、主動選擇獨處,安靜地生活。
  • 心理學首因效應:社交會成就一個人,同樣也會毀了一個人
    讓最實用的心理學,每天收穫一點點正如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社交作為人們相互溝通交往的紐帶和橋梁,顯得更加重要。正如一句名言中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因素,歸納起來15%得益於他的專業知識,85%得益於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社交會成就一個人,同樣也會毀了一個人。為什麼在我們周圍,不乏相貌堂堂、胸懷大志、才華橫溢的人,然而他們卻始終鬱郁不得志?在什麼情況下,社交是屬於心與心的碰撞?
  • 不合群的人,有可能是真正的明白人,他們身上往往有這幾個優點
    走在大街上人來人往,每個人的外貌,性格都各有不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的一片葉子,當然也沒有相同的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閃光點。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同頻的人生活中,誰都有三五好友,大家都知道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有這麼一類人,很多人把這種人說成是「不合群」,他們這種人,走到哪裡都是形隻影單,可以一個人待在書房中學習,也可以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
  • 社交心理學:如果一個人常有這4種行為,說明他沒本事,只會裝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越像周圍人展示的東西,越是這個人沒有的東西。如果你身邊的人有這4種行為,說明他沒有本事,只會裝:1、語言大於行動一個沒有本事的人,在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會用其他的形式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 社交心理學: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很有意思)
    有一種心理陷阱,會導致你的社交偏見,看看你中招沒?這種心理陷阱就是「心理錯位」,社交心理學認為,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是你的心理出現了錯位,從而導致了社交偏見。售貨員原本沒有瞧不起軍人的意思,對他的說法不免感到有些委屈,接下去自然是爭吵一通,不歡而散。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硬被人們拉到了一起,結果引來不該發生的矛盾。從社交心理學角度看,導致人們產生偏見以至於討厭一個人、與人產生矛盾,與心理錯位有很大的關係。很多時候,你討厭一個人,並不是這個人有多麼討厭,而是因為你自己的心理錯位。
  • 不合群的人,活得更自在
    有聚餐第一個參加,有活動最是熱情主動,當然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聚餐、喜歡活動,而是他們害怕如果不合群,就會被人孤立,從而讓自己孤獨一人。然而,合群真的可以讓一個人生活的更輕鬆,生活的更好嗎?其實,事實並不是如此。
  • 不合群的人,最後「鶴立雞群」
    肯定很多人腦海裡會產生這樣的畫面,不合群的人性格孤僻,遠離集體,沉默少語,可有可無地藏在某個容易被人遺忘的角落。沒錯,不合群的人和大眾比起來顯得格格不入,這是一個孤獨的靈魂。他雖身處鬧市思想卻游離在鬧市之外,他們的三觀似乎和我們也不一樣,有些甚至顯得古怪、荒誕。總之,不合群的人,什麼都不合群,包括他們的靈魂。
  • 心理學:年輕時不合群的女人,嫁得都挺好,過來人已印證
    若遇到一個「不合群」的人,就算不認識,也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性格差、脾氣暴躁、人品有問題,以至於獨來獨往,沒有一個朋友。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就像有網友說過: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首先,「不合群」並不意味著沒朋友,也不意味著性格不好。其次,「不合群」的人,會把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在別人談笑玩樂的時候,他們在書的海洋裡,和作者產生精神共鳴。
  • 聰明人,不合群(值得一讀)
    但是,到了一個人的時候,到了獨處的時候,卻無法撫慰自己那顆孤獨的內衣。一個人一旦熱鬧慣了,便再適應不了安靜孤獨的日子。倘若遇到什麼變故,變成了獨自一人,那時便會找不到自己的內心,也找不到內心的自己。一個人,若是能夠忍受了不合群,若是能夠忍受了孤獨,若是能夠忍受了隻身一人,那麼這個世界上,便再沒有什麼是不能忍受不了了的。因此,聰明的人,會讓自己不合群。這種不合群,不是性格怪異,而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能夠讓自己有更多更好的空間。
  • 聰明人,不合群(深度好文)
    其實,人這一生,不需要呼朋喚友,不需要推杯換盞,不需要太多朋友,獨處的的能力,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刻意迎合,始終是會露出馬腳的,每個圈子裡的插科打諢,往往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蝙蝠的故事:他遇見鳥裝作是鳥,遇見獸裝作是獸,結果被兩邊排擠,並趕走了蝙蝠。而,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飛著。
  • 吸引力法則——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喜歡一個人?
    一個人的社交動機,通常是建立在4種心理需求之上的:安全感、成就感與歸屬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之所以會喜歡一個人,是建立在以下3個情感邏輯之上的。相似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時,我們也更喜歡去談論一些與自己有關的話題,如果彼此間有一些共同點,那麼交流的過程往往也會更加愉悅與順暢。功能性談感情傷錢,談錢傷感情。感情與物質,似乎常常被人們作為一個對立面來談論。
  • 總會有一天你會發現,越不合群的人,越厲害,他們都有這3種能力
    圍繞身邊的朋友越多,就會感到自豪,足以證明你的人緣好,易相處。記得在我們小時候,讀書時很害怕一個人上洗手間,非要邀上三五個女同學一起牽著手去。一方面是由於女孩子喜歡結伴的天性,另一方面則是害怕別人看到孤單一人的自己時,會認為我是一個不受歡迎、身邊沒朋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