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詩文俱佳,頗有禪機
道濟禪師生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自幼便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出家後在靈隱寺和淨慈寺兩大名剎皆任書記之職,專門負責撰寫寺院對內對外的文件,他的文書詩文在當時的臨安城便廣為傳抄,現存的寺院文書有《重建淨慈寺疏文》、《入龕文》、《起龕文》、《掛真文》、《秉火文》、《起骨文》和《入塔文》等,都可以顯示他的文筆,據說他還有著作《鐫峰語錄》10卷,但已經失傳,現在還有許多傳說為其所作的詩作在流傳。
道濟禪師流傳下來的作品詩句工整,詩意瀟灑豪蕩,有情有景,深寓禪機。如他在淨慈寺居住時,經常乘舟遊西湖,一次題偈云:
幾度西湖獨上船,
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
正是山橫落照邊
此詩前兩句敘事,從中可以看出道濟禪師安貧樂道,深受時人的喜愛;後兩句則借景寓情,雖然寫的是落日黃昏之景,卻毫無喟嘆和傷感,反而可以體會到從靜思中豁然開朗的禪意,也能體會到他的豁達與灑脫。
又如他與杭州馮太尉飲酒,有詩相贈曰:
削髮披緇已有年,惟同詩酒是因緣;
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
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
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
這也是道濟禪師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詩,世人常可從此中看出道濟禪師跟士大夫階層交往甚密,也可以看出他不遵戒律,但若是真正的佛弟子,卻也不難體會到道濟禪師在佛法修行上的追求和擔當,而這才是最為可貴的東西。
道濟禪師詩詞很多都是於生活中信手拈來,卻又透露著靈氣和禪機,比如他一次喝粥時,信筆寫了一首《臨江仙》的詞:
粥去飲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
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繞到腹,轉眼又還飢。
惟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
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道濟禪師流傳下來的詩詞中雖也不乏後人所作,甚至有些真偽莫辨,但從其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才華是難以掩飾的,而且詩文中蘊含的悲智與禪境更是耐人尋味,其臨終前說道,「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短短四句偈語,將一位禪者坦然面對生死的豁達通透之情躍然紙上,令人感佩不已。
三.酒肉不忌,為破迷執
道濟禪師雖然是一位真正的禪者,而且才華橫溢,但世人更津津樂道的卻是他喝酒吃肉的奇聞異事,甚至由此對佛門產生許多誤解和誹謗,因此關於這個話題倒是值得仔細的剖析一番。
道濟禪師不忌酒肉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前文他的詩中「惟同詩酒是因緣」、「且須慢飲三杯」之外,他的許多詩作也都對自己嗜酒之事毫不諱言,至今流傳的他的詩詞中以飲酒為題材的不在少數,而最為精彩的一首飲酒詩是這樣寫的:
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天真和灑脫,但畢竟也表現出了道濟禪師喝酒是事實,於是便有人由此指責道濟禪師破戒,非僧非俗,也有人由此認為僧人喝酒吃肉也無關緊要,其實這都是對佛教和僧人的誤解。從戒律來講,飲酒是九十波逸提之一,在比丘戒中屬於輕戒,是可以通過懺悔恢復清淨的,這是聲聞乘的比丘戒,大乘的菩薩戒裡酒戒也是四十八輕戒之一,所以並不是飲酒便破戒失去了僧人的資格,只有違反了根本重戒的僧人才是破戒的。而對於吃肉,並不是戒律裡所禁止的,古代印度的僧人託缽乞食,只能是乞到什麼便吃什麼,所以三淨肉是可以吃的,現在南傳佛教仍然保持這樣的傳統,只是中國古代在梁武帝時期由於皇室的推動而奉行了素食的傳統,因此道濟禪師並不會因為喝酒吃肉而破戒,失去僧人的資格。
或許有人就會覺得,是不是因此僧人喝酒吃肉便是合理的呢?也不是,波逸提雖然是輕戒可以懺悔,但畢竟是應該嚴格遵守的,而吃肉雖然不是戒律所禁止的,但在中國已經成為佛教傳統的時候,便也應該保持,因為若不保持便會引起世俗人對佛教的譏嫌,而防止譏嫌本來便是戒律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杭州虎跑的濟公塔院有一副相傳是道濟禪師自撰的對聯:「小變沙門戒律,大展佛法宏圖。」此聯是否真為道濟禪師所撰有待商榷,但用來為其行為作註腳卻非常恰當,表明了道濟禪師是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以弘法利生為重的態度,「小變戒律」只是度化世人的方便之道罷了,而且也確實達到了和光同塵的效果,無論是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還是市井百姓,都非常喜愛和樂於接受道濟禪師,因此也便極有可能從佛法中得到利益了。
道濟禪師的奇異行為除了有助於入世導俗之外,對於真正的佛弟子而言,也有更進一層的意義,那便是要通過這樣的行為引起學佛者的疑慮,進而對治其虛妄的分別心。世間如夢幻泡影般的假相皆有凡夫虛妄分別而來,那麼要破假證真便要依據佛法的聞思修,以正確的分別來對治錯誤的分別,最終才能實現無分別。道濟禪師的癲狂舉止,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不明其用意者雖難免質疑誹謗,但明眼人卻不難明白其良苦用心,近代印光大師曾言,「濟公藉此瘋瘋癲癲,以令人疑信相參,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議,以生正信。此非凡僧所可行,行之則破壞如來正法,為害不淺。」此語可謂一矢中的。
關於道濟禪師的傳說還有很多,比如他的廣大神通也是許多人的興趣所在,佛法中通過修禪定是可以獲得神通的,但佛陀又教誡弟子不要過於追求和顯露神通,因此對於我們而言不必太關注這些方面,我們能透過小說和影視劇的戲說,從史料中探尋出道濟禪師相對真實的形象,體會他的慈悲和智慧,學習到他在佛法修學上的擔當和精神,這才是真實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