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5月22日電 全國兩會上,來自氣象系統的兩位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認真調研履職形成建議,談天說地話氣象保民生。
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有效合理利用資源的能力
5月下旬,「三夏」大忙即將開始,全國各地厲兵秣馬備戰夏收夏種。此時,高溫熱害、暴雨、洪澇、颱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有效防範,成為廣大農民最掛心的事情之一。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提案中呼籲,加快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氣象災害防範研究、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防範能力。
穩住農業「基本盤」,是我國面對各種情況具備持久戰略定力、巨大迴旋餘地的重要前提。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我國「三農」領域的重中之重。
「當前,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頻發重發態勢,氣象災害已成為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業產業發展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劉雅鳴說。
「農業氣象防災減災也要未雨綢繆,在打根基的時候就要著眼長遠做好規劃。」劉雅鳴建議,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作為規劃和建設農業「三區三園」的主要因素加以考慮。同時,強化「三區」和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考慮乾旱和暴雨洪澇的多發態勢,加強「三區」和高標準農田的排灌系統、人工增雨防雹能力建設,加大農田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此外,劉雅鳴建議,在「三區」和高標準農田中科學設置苗情、墒情、蟲情、災情物聯網監測設備,提升遙感監測應用水平,推動多部門數據共享,聯合強化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建設。
大量觀測證據表明,過去100多年來,全球氣候顯著變暖。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之一。這將給農業生產帶來深遠影響。
「這就需要堅持趨利避害並舉,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有效合理利用資源的能力。」劉雅鳴說。
劉雅鳴建議,大力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象災害普查及區劃工作,挖掘利用優質氣候資源,為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支撐。實施重大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和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更好規避風險。
劉雅鳴建議,將農業氣象試驗站、野外試驗基地等納入農業「三區三園」發展規劃,開展區域性農業防災減災試驗研究,以提升農業氣象災害試驗能力。建設氣象災害國家實驗室,加強氣候變化評估及適應對策、農業氣象災害發展規律和致災機理、農業氣象災害影響和風險評估等研究。
科學規劃趨利避害應對西北地區暖溼化
深處我國大陸腹地的西北地區,面積約300多萬平方公裡,距海遙遠,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加之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有的雄渾壯美景觀。
去年以來,西北地區「變暖變溼」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西北地區氣候暖溼化會造成氣候和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從而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生態環境等帶來重大影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建議,必須科學規劃,趨利避害,積極應對。
西北地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地帶之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區。當人們發現這片以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著稱的區域中,有不少地方乾涸多年的湖泊再次溼潤,荒山上綠色顯現,還有一些常年乾旱的地方甚至出現洪澇,不免引發討論。
研究表明,西北地區氣溫呈升高趨勢,1961年至2018年,西北地區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為0.30℃/10年,而全球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為0.12℃/10年,全國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為0.23℃/10年;西北地區降雨總體呈增加趨勢,新疆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為9.6毫米/10年,青海、甘肅中西部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為5.4毫米/10年。
但宇如聰認為,由於西北地區基礎降水量偏少(常年平均260毫米/年),降水量增加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而位於其東部的甘肅東部、寧夏、陝西年降水量還在減少,所以水資源短缺仍是區域發展的關鍵問題。
宇如聰強調,目前,對於西北地區「暖溼化」現象及其成因、趨勢和影響的不確定因素尚不完全清楚,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研究,並在「十四五」和中長期規劃中充分考慮暖溼化影響。
在長期極端缺水的西北地區,水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有人關注西北降水增加,由此可能帶來更多的綠色和生機,也有人關注到極端降水的概率加大帶來的災害風險。
宇如聰建議,利用好氣候和生態環境稟賦變化機遇,加強氣候和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能力建設,補齊站點稀疏、觀測要素的不完整短板,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動態變化監測與分析,為開展精細化分析、分類研究和差異化應對打好基礎。
「氣候變化會造成氣候系統五大圈層關聯變化,對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帶來複雜的、利弊兼顧的影響。」宇如聰說。比如氣溫升高導致無霜期延長,有利於植物生長,對高寒地區農業、生態、生產、生活等可能帶來正面影響;而氣溫升高也會造成冰川退縮、凍土消融,蒸發量增加,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等。因此,要加強西北地區暖溼化對經濟社會的綜合影響評估,強化風險管理研究,為趨利避害與科學應對提供科技支撐。
西北地區降水量的增加,給人工影響天氣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他建議,充分研究利用有利條件,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統籌規劃,建立協調機構,合理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考慮到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格局並未改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能源產業用水效率,推動能源與水協同發展。
而西北地區暖溼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次生災害增加、高原鐵路和公路凍土地基變化以及氣象、水文、地質、交通、生態等災害風險不可忽視。宇如聰呼籲,加強自然災害調查和風險評估,強化災害防禦應對工作,完善西北地區高風險區、高脆弱地區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工人日報記者 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