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維吉尼亞大學科學家正利用大腦植入物治療藥物成癮

2021-01-09 中文業界資訊站

據外媒報導,不論是哪個人,藥物成癮絕對是發生在其身上最具毀滅性的事情之一,如果不加以控制,這種情況在最嚴重的情況下還會毀掉家庭、事業乃至生命。而在美國,許多人都有藥物成癮的問題,雖然現在已經有不少的治療防範但它們在阻止復發上並不總是完全有效。

資料圖

這正是西維吉尼亞大學醫學專家希望通過他們最新的手術來解決的難題。

根據最近的一份聲明了解到,該大學的洛克菲勒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為了美國第一個啟動一項相關的臨床試驗的機構,該試驗通過使用「深部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簡稱DBS)」來治療患有「玩抗性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的患者。

據了解,該種刺激針對的是大腦中的「獎賞中心」,當DBS檢測到成癮相關的精神行為比如對藥物的渴望時,它會向患者大腦的這個區域發送一個小的電脈衝從而阻止渴望情緒的繼續。

由於我們大家不是什麼科學家、醫學專家所以無法推測這種治療方式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它並不是隨意應用的--因為研究人員在臨床過程中將只對4位病人進行手術並且這幾位病人將需要經過仔細篩選。很顯然,他們一定是嘗試過其他各種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門診康復計劃等但都失敗了。換言之,對於這部分病人來說DBS是最後能用上的手段。

目前人們還不知道這套治療方案的效果,但相信很快可能就會知道。眼下,醫生們已經成功地在第一位33歲男性參與者的成癮和獎勵中心安裝了一個「Medtronic DBS裝置」。

如果運氣好的話,他對阿片類藥物的依賴可能會逐漸消退或可能會完全消除--至於是否能做到這點也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了。

相關焦點

  • 浙大腦科學新發現:治療嗎啡成癮的新靶點
    盧紹慶 攝 浙江大學科學家日前發現了大腦裡一條神經通路的重要功能,激活它,可以顯著降低對嗎啡的耐受和成癮性,但不影響嗎啡的鎮痛效果。這對改善嗎啡的臨床應用是個好消息。最新一期國際著名期刊《神經元》報導了該成果。
  • Biol Psych: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利用非侵入性磁刺激技術戒除...
    經顱磁刺激技術是一種安全無侵入性的大腦功能調控技術,是利用磁場去激活大腦的相應區域,從而對患者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果。在國際上,經顱磁刺激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腦損傷後康復、失眠及其它精神疾病的治療中。目前,利用經顱磁刺激技術進行毒癮戒除的研究比較少,去年12月來自義大利科學家剛發表了他們在古柯鹼成癮患者上的相關研究,但遺憾的是這組研究者並沒有對照組,因次研究結果並不能充分排除安慰劑產生的效應。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者設計了10赫茲的刺激組和假刺激對照組(可以聽到線圈的聲音但磁場不入腦)。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近日,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 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通過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新開發的高解析度電極,可以使受試猴子大腦中出現人工植入的視覺形狀和知覺。具體而言,這個包含 1000 多個微小的、刺激大腦的電極植入物,可以在猴子的大腦中產生可識別的運動和複雜形狀的感知,包括字母表中的字母。
  • Science:大腦植入物或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失明,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疾病,科學家一直都在探索一種手段,能讓盲人恢復視力,體驗五彩斑斕的世界。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動物研究顯示,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電極,可以讓猴子感知到物體的形狀。
  •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藥物配方實現腦細胞再生
    科學家們在尋找一種可以恢復因中風、腦損傷和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而失去大腦功能的藥物方面向前邁出了一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四種小分子的組合將膠質細胞轉化為具有功能的神經元。  Chen教授認為,恢復受損神經元功能的最好方法是利用死亡神經元附近的膠質細胞生成新的神經元。  將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神經元  在過去的研究中,Chen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可以利用按特定順序排列的9個小分子通過化學手段將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神經元。然而,當嘗試將該方法從實驗室轉化為臨床應用時,他們才意識到這太複雜了。
  • 大腦植入物的首次人體試驗成功地使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對一種旨在通過電刺激治療大腦的首創裝置進行的人體試驗已經取得了一些非常有希望的結果。這種被稱為Stentrode的植入物有可能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但在這些最初的試驗中,已經為兩名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MND)的澳大利亞男子帶來了顯著的生活質量改善。早在2016年,研究人員就曾介紹過Stentrode設備,當時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羊的大腦中展示了一種新型的植入物。
  • 什麼是藥物成癮?藥物成癮有哪些危害?
    藥物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腦疾病。以強迫性用藥行為和反覆發生的復吸行為為其臨床特徵。反覆使用某種藥物後可引起人體心理和(或)生理上對其依賴。藥物成癮與吸食毒品的種類、劑量和次數等有關。而藥物成癮者也要積極地到專業戒毒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 Nature:迷幻藥伊博格鹼類似物TBG有望治療成癮和抑鬱且無副作用
    在一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了迷幻藥伊博格鹼(ibogaine)的非致幻版本,有可能治療成癮、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non-hallucinogenic psychedelic analogue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 Nature:迷幻藥伊博格鹼類似物TBG有望在治療成癮和抑鬱的同時不...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迷幻藥伊博格鹼(ibogaine)的非致幻版本,有可能治療成癮、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 科學家成功利用三種藥物組合療法來治療甲狀腺癌!
    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題為「Combining BRAF inhibition with 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 enhances the immune-mediated antitumor therapy of BRAF-mutant thyroid cance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
  • 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非致幻性的迷幻藥可以治療成癮、抑鬱症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非致幻性的迷幻藥依博蓋因,它有治療成癮、抑鬱和其他精神障礙的潛力。一篇描述這項工作的論文於12月9日發表在自然.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化學助理教授大衛·奧爾森(DavidOlson)說:「靈媒是我們所知道的影響大腦的最有效的藥物之一。」他也是該論文的資深作者。「我們對他們知之甚少,真令人難以置信。」 伊博加因是從植物Tabernantheiboga中提取的。有傳聞說,它可以有強大的抗癮作用,如減少對藥物的渴求和防止復發。
  •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競相尋找治療COVID-19的最佳藥物
    「採用不同方法的多次小型試驗可能無法為我們提供明確的有力證據,說明我們需要哪種治療方法可以挽救生命。」 為了爭取「清晰、有力的證據」,世衛組織正在開展一項多國臨床試驗,以測試四種作為COIVD-19療法的藥物療法:一種稱為瑞德西韋的實驗性抗病毒藥物,抗瘧疾藥物氯喹(或相關的羥基氯喹),兩種HIV藥物,以及相同的兩種HIV藥物以及抗炎幹擾素β。
  • 科學家揭示改良致幻劑的治療潛能
    科學家揭示改良致幻劑的治療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7:00:03 美國加州大學David E. Olson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具有治療潛力的非致幻迷幻劑類似物。
  • ...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心理學家們正在進行一項試驗利用近紅外光(NIR...
    近期,佛羅裡達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心理學家們正在進行一項試驗利用近紅外光(NIR)來治治療帕金森病。目前,世界上所有針對帕金森病的治療都是控制症狀,大多治療方法都主要集中於使用多巴胺能藥物有效控制症狀,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對帕金森疾病的治療研究仍然是世界關注問題。
  • 探索物質成癮經顱磁刺激治療的新型方案
    探索物質成癮經顱磁刺激治療的新型方案 2020-10-19 0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開發破壞流感病毒的合成分子 或導致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他們所說的能夠破壞流感病毒的合成分子,有可能導致有效的治療方法。流感疫苗試圖防止病毒的傳播,但每年都要更新,而且有時不是很有效。這種新分子可能導致一種藥物,可以在人們被診斷出流感後治癒他們,縮短康復時間。
  • 腦科學日報:可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AI閱片再升級
    開發可以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來源:生物谷腦脊液是由大腦深處的脈絡膜叢(ChP)產生和分泌的。ChP還過濾血液,作為一個屏障,以防止在血液中運輸的大多數物質進入大腦,同時選擇性地允許某些小分子進入。
  • 超聲波:毫米波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準確地將藥物傳送到大腦
    為了防止藥物作用於整個大腦和身體,新方法涉及特殊的藥物載體,將藥物包裹在附著在含氣超聲敏感微泡上的球形脂質小泡中。它們被注射到血液中,然後輸送到大腦。接下來,科學家們在兩個階段使用聚焦超聲波.聚焦超聲在腫瘤學中已經被用於破壞體內精確定義的腫瘤組織。然而,在這項新發明中,科學家們的工作能量水平要低得多,這並不會損害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