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是「文壇硬漢」海明威的誕辰120周年,他是美國「迷失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但他被世界文壇記住,是因為他的《老人與海》。
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他兼具各家之長,自成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徵服了世界文壇,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瑞典文學院院士霍爾斯陶穆稱讚海明威:
「《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然而,海明威建構這種美的時候,沒有精雕細琢,也沒有微妙深奧,小說的語言簡潔質樸,但卻開拓了小說的描寫空間,豐富了小說的文學意蘊,使人產生一種「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的感受。
小說的開頭,海明威寫得極為簡練:
「他是獨個兒搖只小船在灣流打魚的老頭兒,已經八十四天沒釣著一條魚了。」
隨著小說的推進,我們知道了老人名叫聖地牙哥,是一位真正的硬漢,在面對種種困難的時候,他勇於向人類生命的極限挑戰。
小說再往後進行,我們又發現了老人的另一個特點,他具有頑強的毅力,在出海84天後一無所獲,仍舊在第85天仍舊出海,經歷漫長的等待,終於在第85天看到了希望。
他與大馬林魚三天三夜頑強的搏鬥,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他敢於在逆境中克服種種困難。
投入到文中的故事以後,我們就會漸漸明晰,老人聖地牙哥,其實是「生命英雄」的象徵。
而伴隨著老人,還有一個角色出場,是一個孩子,孩子名叫馬林諾,是一個堅強的小男孩。小男孩從五歲開始就跟著老人學習捕魚,他和老人之間有著很深的感情。
故事還沒過多久,在第40天時,小男孩被迫離開了老人,但最後小男孩仍然選擇回到老人的身邊。同時,老人也將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小男孩的身上。
直到最後,當老人帶回來一副光禿禿的馬林魚骨架時,他沒有嘲笑老人,而是安慰著老人。
直到最後,我們看到的是小男孩對老人的陪伴,以及一次又一次地與他一起出海捕魚,實際上是象徵著人類這種堅忍不拔、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將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從老人與孩子的相對關係中,我們看到海明威對人類心懷深深的希望,他認為人類身上擁有堅強的生命力量,並且這種力量會一直延續下去。
故事中出現了一條大馬林魚,海明威展開了很長篇幅進行描寫,甚至還對這條魚進行了詳細的刻畫。
在小說中,海明威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要這樣,實際上,如果我們事先知道大馬林魚象徵著更為美好的理想,一切劇情就顯得合理了。
老人一直在追捕它,象徵的是人類對理想的追逐,而一位年邁的漁夫可以捕獲如此龐大的馬林魚,自然顯得無限榮光。老人也將其當成朋友,在與其搏鬥時,老人一直對馬林魚心懷喜歡與敬佩,並未產生敵意。
可是,戰勝了鯊魚的老人,然而最終在戰勝馬林魚後,老人更多的是扼腕嘆息。
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裡,他從這裡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黎明時,他扛著工具進了小茅屋的時候,又是孩子第一個來看他。
這種首尾完全相呼應的照應並不是簡單的重複,他引導人們去思考:
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擻,充滿信心。孩子為老人擔心、祈禱、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
歸來後,老人已經疲憊不堪,面臨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全面崩潰,孩子為老人的受傷而哭泣,為老人的歸來而歡樂,老人用作戰鬥武器的捕魚工具已殘缺不全,而小茅屋此時成了老人衷心嚮往的處所。
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在時間、地點、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應關係。如果你還沒有讀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我建議你一定要買一本,下面這套圖書推薦給你。
在這個故事裡,生命長河奔騰不息,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點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舊是老人和孩子,用具還是那些捕魚的工具,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驚奇的變化,但這裡已經蘊藏了不同的內容。
精裝版,裝訂精美,印刷清晰,排版合理。
紙質高級,帶給你舒適的閱讀體驗。在這個故事裡,前後照應使小說頭緒清晰,有助於讀者對作品進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體感非常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經典代表作,它是一首田園詩,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著又動人,讓我們一起走近海明威這位真正的藝術家!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