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遇見書#
孤獨年邁的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不舍不棄,隻身駕船趕赴人跡罕至的墨西哥海灣,終於在第五天釣上一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
經過兩晝夜的殊死捕鬥,筋疲力盡的聖地牙哥最終降服了這條前所未見的大魚,並把它綁在了小船的側舷上。
夜色降臨,遍體鱗傷的聖地牙哥滿懷喜悅地返航,卻沒料到,看似平靜的海面上,一大群餓瘋了的鯊魚正循著血腥味尾隨而來。
已經筋疲力盡的聖地牙哥公然竭盡全力與鯊魚搏鬥,但那條大魚仍舊被成群的整魚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
最後,聖地牙哥把這副巨大的骨架拖回了岸邊。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文學作品,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對很多人來說,1958年美國版的改編更忠實於原著的情節,堪稱經典。
但是對我來說,這個版本的失敗之處正在於此,因此我反而更加欣賞1990年的英國版。
這部改編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主人公放在一種更加明顯的社會關係之中。小男孩瑪諾林、酒店老闆、作家夫婦、老人的女兒等角色,在影片中與老人的互動,將原本相對單調的人與自然及命運的關係,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和人生層面,尤其是影片中對老人和男孩友誼的突出表現,是改編中的一大亮點。
整部作品,其實是在圍繞著老人聖地牙哥與周圍的人的關係來展開的。在影片中,聖地牙哥看似孤獨的在與自然和命運抗爭,但其實他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離不開其他個體對他的支持與理解。
影片的開頭,首先展現了老人多日出海一無所獲的境況,以及周圍人對他的議論。在酒館的一場戲中,一個黑人青年認為老人連續84天沒有打到魚,似乎是厄運纏身,甚至會給周圍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並且直接對老人作出挑釁。其實他可能認為聖地牙哥是因為年老無能,才會打不到魚。但是在接下來的掰手腕較量中,聖地牙哥卻展現了老當益壯的一面,青年不得不以請大家喝酒來掩飾自己的尷尬處境。但老人卻因此被一對作家夫婦關注。而影片中的作家,無疑是以海明威作為原型的。而在老人與青年的對話中,提到一個影子人物迪馬喬,這個棒球隊員的處境與老人相似,都處於人生的低谷。迪馬喬的名字和他的比賽,多次在老人和男孩的口中出現,不僅表現出這對忘年交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更體現出他們生活豐富多彩的一面。與老人關係密切的,除了男孩,還有他的女兒和酒館老闆。聖地牙哥的女兒不明白自己的父親,為什麼非要住在簡陋骯髒的小屋裡,堅持以打漁為生。而不是隨著她到首都哈瓦那去安享晚年。甚至對他說:「如果你死了,我會感到羞愧的。」但是老人卻回答他說:「一個人以他的生存方式死了沒什麼好羞愧的。」老人的言下之意是,他之所以不想過每天看看報紙,聽收音機的舒適生活,是因為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其實他女兒的想法一點都沒有錯,聖地牙哥的確已經老了,而84天都打不到魚的狀況,似乎表明就連老天都不想再讓他繼續過這種生活。但老人卻堅信自己明天或後天就能打到大魚。
打漁對於老人來說,不僅是為了生計和餬口,而是他畢生熱愛的生活方式,是他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他的人生意義所在。從他對女兒的答話中可以看出就是他因此而死,也死而無憾。
事業與工作是不同的,工作具有現實的性質,而事業有理想的性質。人通常為生計而工作,工作與功利性的報酬密切相關,是人們獲取金錢和生存必需品的普遍途徑,是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而調整和更換的。而事業則不同,更具有超越現實,超越功利的理想屬性。需要人們長久而持續的付出各種努力和代價,甚至有時需要人們付出生命。就像裴多菲在那首著名的《自由與愛情》中所寫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都是終有一死的,如果說人有什麼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那麼恐怕唯有死亡了。
人都是要死的,區別只是死亡的時間和方式會不同而已。只有當一個人能真正認識到這點,他才能選擇對自己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對於聖地牙哥來說,打漁便是他一生的事業。事業與工作是不同的,工作具有現實的性質,而事業有理想的性質。人通常為生計而工作,工作與功利性的報酬密切相關,是人們獲取金錢和生存必需品的普遍途徑,是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而調整和更換的。而事業則不同,更具有超越現實,超越功利的理想屬性。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種,我們通常稱之為高等動物。而人與低等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人不僅像其他動物一樣生存,而且尋求生存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發明了語言、文字、宗教、藝術、政治、經濟等等,我們可以統稱之為文化。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人類是有文化的動物。文化讓人類在動物中脫離野蠻而變得文明,讓人類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具有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意義。
影片中的聖地牙哥,將大漁作為一種超越生計,具有精神意義的生存方式。如果他想活得更舒適,他完全可以去到哈瓦那養老。如果他僅僅為了餬口,完全沒必要緊追大馬林魚。如果他害怕危險,更無需與鯊魚搏鬥。無論是在與大馬林魚的較量,還是與鯊魚的搏鬥中,支持聖地牙哥不放棄的,都是一種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來自於對他往昔美好日子的回憶。
在海上捕魚的過程中,這樣的回憶出現過三次。一次是他向小男孩講述他們第一次出海時的經歷,那次他們滿載而歸。一次是他在扳手腕比賽中,經過一天一夜的較量終於贏得了對手。一次是他在結婚的當天,站在海邊的漁船旁對他的新婚妻子說,我向你發誓,只要我活著一天,便捕一天魚。
過去的成就、往昔的輝煌、曾經的誓言,讓聖地牙哥在海上漂泊三天三夜後,最終戰勝了鯊魚,帶著大馬林魚的骨架回到了岸上。這時岸邊早已站滿了圍觀的人群。
在過去的三天裡,那些關心他的人,早就翹首以盼他的歸來。儘管聖地牙哥已經筋疲力盡,但是他卻拒絕小男孩的幫助,步履蹣跚的拖著粗大的桅杆,搖搖晃晃的走向自己的小屋。雖然他只帶著一副魚骨架回來,卻贏得了女兒的理解,眾人的尊重。就連當初向他挑釁黑人青年,也對他心悅誠服,聲稱他的黴運結束了。而一直想知道老人出海最終結果的作家夫婦,臉上也露出欣慰的燦爛笑容。
在影片中,老人雖然看起來是孤身一人,過著出海捕魚的生活。但是實際上,他與周圍的人,與整個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小男孩時常與他為伴,酒館老闆暗中給予他各種幫助,女兒時常探望他,來海邊度假的作家為他遲遲不肯離開。而他喜歡體育運動,對棒球手迪馬喬非常關注。在影片結尾,當小男孩對他說迪馬喬已經恢復狀態時,他終於展開笑顏。聖地牙哥面對人生的艱難和命運的無常,內心中滿懷樂觀和希望。這是他能在連續84天沒有打到魚之後,面對周圍人們的不解,甚至是冷嘲熱諷,依然能夠堅持出海,並且與大馬林魚較勁、與鯊魚搏鬥,寧死也不放棄的動力來源。聖地牙哥熱愛大海,尊重生命。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把這條魚當成自己的兄弟了。」「不管怎樣我愛它!」「抱歉魚啊,我希望自己沒釣到你。」
聖地牙哥身上現出的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源於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同樣,他的精神和行為,也深深地影響到了周圍的人。在酒館老闆與作家的對話中,老闆問作家為什麼對聖地牙哥如此感興趣。作家回答說,他從老人的堅持不懈中看到了生命的尊嚴。因此他不顧妻子的質疑,一定要等待老人出海歸來。「我現在不能走,這裡有事發生,我要搞清情況,搞不清楚,我會迷失自我。」老人身上的這種積極向上,永不放棄的精神,被他自己概括為一句話「人可以被摧毀,但絕不會被打敗。」能被摧毀的是肉體,不能打敗的是精神。
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在滄海桑田的世事變幻中,如同白駒過隙。但是人類在生存繁衍中所積累的精神文化,卻可以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影片中老人的經歷,會通過作家的筆讓更多的人知道。正如現實中海明威以格雷戈裡奧·富恩特斯為原型,寫出了《老人與海》這部影響巨大的文學作品一樣。老人在84天都沒有打到魚的情況下,費盡千辛萬苦捕到大馬林魚,但卻被鯊魚幾乎吃個淨光。這仿佛是命運,對他開的一個荒誕而又殘酷的玩笑。其實這不就是人類命運的真實寫照嗎?
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神人摩西,曾在詩歌中寫道:「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人間乏不向悲劇的命運作出反抗的英雄。從荷馬史詩中的奧德修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歌德詩劇中的浮士德,到海明威小說中的聖地牙哥,薩特戲劇中的俄瑞斯忒斯,加繆散文中的希緒弗斯。
他們身上都具有這種面對悲劇命運,勇敢抗爭,決不放棄的崇高精神。德國大哲學家尼採曾將之稱為「酒神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賦予了人類生存以尊嚴和意義。而這種精神,無疑來源於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對事業的堅守和追求。而《老人與海》這部電影,以非常形象化的方式,向我們充分展現了這一切。
2020年9月1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