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經典 《老人與海》

2020-12-12 騰訊網

#電影遇見書#

孤獨年邁的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不舍不棄,隻身駕船趕赴人跡罕至的墨西哥海灣,終於在第五天釣上一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

經過兩晝夜的殊死捕鬥,筋疲力盡的聖地牙哥最終降服了這條前所未見的大魚,並把它綁在了小船的側舷上。

夜色降臨,遍體鱗傷的聖地牙哥滿懷喜悅地返航,卻沒料到,看似平靜的海面上,一大群餓瘋了的鯊魚正循著血腥味尾隨而來。

已經筋疲力盡的聖地牙哥公然竭盡全力與鯊魚搏鬥,但那條大魚仍舊被成群的整魚咬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

最後,聖地牙哥把這副巨大的骨架拖回了岸邊。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文學作品,曾兩次被改編成電影。對很多人來說,1958年美國版的改編更忠實於原著的情節,堪稱經典。

但是對我來說,這個版本的失敗之處正在於此,因此我反而更加欣賞1990年的英國版。

這部改編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主人公放在一種更加明顯的社會關係之中。小男孩瑪諾林、酒店老闆、作家夫婦、老人的女兒等角色,在影片中與老人的互動,將原本相對單調的人與自然及命運的關係,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和人生層面,尤其是影片中對老人和男孩友誼的突出表現,是改編中的一大亮點。

整部作品,其實是在圍繞著老人聖地牙哥與周圍的人的關係來展開的。在影片中,聖地牙哥看似孤獨的在與自然和命運抗爭,但其實他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離不開其他個體對他的支持與理解。

影片的開頭,首先展現了老人多日出海一無所獲的境況,以及周圍人對他的議論。在酒館的一場戲中,一個黑人青年認為老人連續84天沒有打到魚,似乎是厄運纏身,甚至會給周圍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並且直接對老人作出挑釁。其實他可能認為聖地牙哥是因為年老無能,才會打不到魚。但是在接下來的掰手腕較量中,聖地牙哥卻展現了老當益壯的一面,青年不得不以請大家喝酒來掩飾自己的尷尬處境。但老人卻因此被一對作家夫婦關注。而影片中的作家,無疑是以海明威作為原型的。而在老人與青年的對話中,提到一個影子人物迪馬喬,這個棒球隊員的處境與老人相似,都處於人生的低谷。迪馬喬的名字和他的比賽,多次在老人和男孩的口中出現,不僅表現出這對忘年交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更體現出他們生活豐富多彩的一面。與老人關係密切的,除了男孩,還有他的女兒和酒館老闆。聖地牙哥的女兒不明白自己的父親,為什麼非要住在簡陋骯髒的小屋裡,堅持以打漁為生。而不是隨著她到首都哈瓦那去安享晚年。甚至對他說:「如果你死了,我會感到羞愧的。」但是老人卻回答他說:「一個人以他的生存方式死了沒什麼好羞愧的。」老人的言下之意是,他之所以不想過每天看看報紙,聽收音機的舒適生活,是因為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其實他女兒的想法一點都沒有錯,聖地牙哥的確已經老了,而84天都打不到魚的狀況,似乎表明就連老天都不想再讓他繼續過這種生活。但老人卻堅信自己明天或後天就能打到大魚。

打漁對於老人來說,不僅是為了生計和餬口,而是他畢生熱愛的生活方式,是他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他的人生意義所在。從他對女兒的答話中可以看出就是他因此而死,也死而無憾。

事業與工作是不同的,工作具有現實的性質,而事業有理想的性質。人通常為生計而工作,工作與功利性的報酬密切相關,是人們獲取金錢和生存必需品的普遍途徑,是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而調整和更換的。而事業則不同,更具有超越現實,超越功利的理想屬性。需要人們長久而持續的付出各種努力和代價,甚至有時需要人們付出生命。就像裴多菲在那首著名的《自由與愛情》中所寫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都是終有一死的,如果說人有什麼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那麼恐怕唯有死亡了。

人都是要死的,區別只是死亡的時間和方式會不同而已。只有當一個人能真正認識到這點,他才能選擇對自己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對於聖地牙哥來說,打漁便是他一生的事業。事業與工作是不同的,工作具有現實的性質,而事業有理想的性質。人通常為生計而工作,工作與功利性的報酬密切相關,是人們獲取金錢和生存必需品的普遍途徑,是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而調整和更換的。而事業則不同,更具有超越現實,超越功利的理想屬性。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種,我們通常稱之為高等動物。而人與低等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人不僅像其他動物一樣生存,而且尋求生存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發明了語言、文字、宗教、藝術、政治、經濟等等,我們可以統稱之為文化。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人類是有文化的動物。文化讓人類在動物中脫離野蠻而變得文明,讓人類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具有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意義。

影片中的聖地牙哥,將大漁作為一種超越生計,具有精神意義的生存方式。如果他想活得更舒適,他完全可以去到哈瓦那養老。如果他僅僅為了餬口,完全沒必要緊追大馬林魚。如果他害怕危險,更無需與鯊魚搏鬥。無論是在與大馬林魚的較量,還是與鯊魚的搏鬥中,支持聖地牙哥不放棄的,都是一種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來自於對他往昔美好日子的回憶。

在海上捕魚的過程中,這樣的回憶出現過三次。一次是他向小男孩講述他們第一次出海時的經歷,那次他們滿載而歸。一次是他在扳手腕比賽中,經過一天一夜的較量終於贏得了對手。一次是他在結婚的當天,站在海邊的漁船旁對他的新婚妻子說,我向你發誓,只要我活著一天,便捕一天魚。

過去的成就、往昔的輝煌、曾經的誓言,讓聖地牙哥在海上漂泊三天三夜後,最終戰勝了鯊魚,帶著大馬林魚的骨架回到了岸上。這時岸邊早已站滿了圍觀的人群。

在過去的三天裡,那些關心他的人,早就翹首以盼他的歸來。儘管聖地牙哥已經筋疲力盡,但是他卻拒絕小男孩的幫助,步履蹣跚的拖著粗大的桅杆,搖搖晃晃的走向自己的小屋。雖然他只帶著一副魚骨架回來,卻贏得了女兒的理解,眾人的尊重。就連當初向他挑釁黑人青年,也對他心悅誠服,聲稱他的黴運結束了。而一直想知道老人出海最終結果的作家夫婦,臉上也露出欣慰的燦爛笑容。

在影片中,老人雖然看起來是孤身一人,過著出海捕魚的生活。但是實際上,他與周圍的人,與整個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繫。小男孩時常與他為伴,酒館老闆暗中給予他各種幫助,女兒時常探望他,來海邊度假的作家為他遲遲不肯離開。而他喜歡體育運動,對棒球手迪馬喬非常關注。在影片結尾,當小男孩對他說迪馬喬已經恢復狀態時,他終於展開笑顏。聖地牙哥面對人生的艱難和命運的無常,內心中滿懷樂觀和希望。這是他能在連續84天沒有打到魚之後,面對周圍人們的不解,甚至是冷嘲熱諷,依然能夠堅持出海,並且與大馬林魚較勁、與鯊魚搏鬥,寧死也不放棄的動力來源。聖地牙哥熱愛大海,尊重生命。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把這條魚當成自己的兄弟了。」「不管怎樣我愛它!」「抱歉魚啊,我希望自己沒釣到你。」

聖地牙哥身上現出的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源於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同樣,他的精神和行為,也深深地影響到了周圍的人。在酒館老闆與作家的對話中,老闆問作家為什麼對聖地牙哥如此感興趣。作家回答說,他從老人的堅持不懈中看到了生命的尊嚴。因此他不顧妻子的質疑,一定要等待老人出海歸來。「我現在不能走,這裡有事發生,我要搞清情況,搞不清楚,我會迷失自我。」老人身上的這種積極向上,永不放棄的精神,被他自己概括為一句話「人可以被摧毀,但絕不會被打敗。」能被摧毀的是肉體,不能打敗的是精神。

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在滄海桑田的世事變幻中,如同白駒過隙。但是人類在生存繁衍中所積累的精神文化,卻可以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影片中老人的經歷,會通過作家的筆讓更多的人知道。正如現實中海明威以格雷戈裡奧·富恩特斯為原型,寫出了《老人與海》這部影響巨大的文學作品一樣。老人在84天都沒有打到魚的情況下,費盡千辛萬苦捕到大馬林魚,但卻被鯊魚幾乎吃個淨光。這仿佛是命運,對他開的一個荒誕而又殘酷的玩笑。其實這不就是人類命運的真實寫照嗎?

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神人摩西,曾在詩歌中寫道:「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人間乏不向悲劇的命運作出反抗的英雄。從荷馬史詩中的奧德修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歌德詩劇中的浮士德,到海明威小說中的聖地牙哥,薩特戲劇中的俄瑞斯忒斯,加繆散文中的希緒弗斯。

他們身上都具有這種面對悲劇命運,勇敢抗爭,決不放棄的崇高精神。德國大哲學家尼採曾將之稱為「酒神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賦予了人類生存以尊嚴和意義。而這種精神,無疑來源於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對事業的堅守和追求。而《老人與海》這部電影,以非常形象化的方式,向我們充分展現了這一切。

2020年9月10日星期四

相關焦點

  • 解讀英文版老人與海課程
    課程名稱:崔萬龍解讀英文版老人與海課程描述:當你愛上閱讀,你將同時學會愛的方式內容簡介: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文譯名為《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迪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男孩。
  • 《老人與海》奮鬥中痛並快樂
    ——海明威《老人與海》《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傳世佳作,小說中描寫了一個老漁夫智鬥大馬林魚和一群大鯊魚的故事,刻畫了老漁夫桑提亞哥頑強的毅力、強大的自信心以及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退縮的勇敢精神。記得在初中時第一次讀這部小說,不甚理解。
  • 《老人與海》丨海明威「硬漢精神」的經典之作如何凸顯了巨大能量
    1952年,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憑藉《老人與海》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01《老人與海》的作品影響和評價作家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傑作莫過於《老人與海》(1952),小說講述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
  • 永不言敗的硬骨頭精神,永遠貫穿在《老人與海》故事的始終
    #慧質蘭昕# 原創首發,盜文必究普立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雙冠加持的《老人與海》久負盛名。是一本正能量充沛的世界優秀文學作品。有兩句經典語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完美之作。
  • 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漁夫桑迪亞哥的精神,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老人與海很多讀過《老人與海》這本書的讀者們,都在書中汲取了非常豐富的精神營養,這正是名著帶給我們的超脫物質的享受,也是一本好的文學可以流傳下來的基礎,那麼時至今日,海明威的大作《老人與海》是否過時了呢?
  • 老人與海,值得推薦
    《老人與海 》讀後感 我讀過許多書 ,它們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有一本書讓我體會很深 ,他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寫的《 老人與海
  • 《老人與海》:出海85天,捕回家一副魚骨,老人歸來成笑柄
    2020年7月21日,是「文壇硬漢」海明威的誕辰120周年,他是美國「迷失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但他被世界文壇記住,是因為他的《老人與海》。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奪得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他兼具各家之長,自成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徵服了世界文壇,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解讀《老人與海》的硬漢精神
    我很慶幸小時候讀過《老人與海》這本書,因為它塑造了我性格中堅硬的那一部分。還記得小時候在讀到「好漢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一句時那種渾身的戰慄,像在悶溼的夏日剛從浴室走出來時,迎面吹來一陣涼風,汗毛根根豎立。
  • 品讀老人與海,在汪洋大海中,你是一艘小帆船,溫暖你也溫暖了我
    品讀老人與海原文。他是個獨自駕一隻小帆船 在灣流 上捕魚的老人。三條:一個孤獨的老人,短短的幾個字一種孤獨感躍然紙上,而且介紹了老人的職業。三條解讀:八十多天,要是一般人早就做點別的事了。而老頭堅持打魚,看出了他的性格堅毅,對於生活絕不屈服。前四十天裡,有個男孩兒陪著他。可四十天一無所獲之後,孩子的爹媽對他說:這一陣子老頭兒肯定是兜底交上倒灶運 了。那是壞運氣裡面最厲害的一種。
  •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那個老人
    老人與海我應該歌頌著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的品格,卻難免不知從何說起。那麼,我還是先感謝一下,創作《老人與海》的人,沒有他的硬漢筆鋒,怎麼能夠刻畫出聖地牙哥與海。所以,令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記者身份,才能夠準確,簡略的給了我們這部中篇小說。
  • 重讀《老人與海》:體驗不同生命現場的感動
    像很多人一樣,我自己初讀《老人與海》的時候,還是初中生。因為它頂著名著的頭銜,也因為是老師的推薦(雖有硬推的嫌疑),更是因為它短,覺得不費時不耗力,所以才選擇了閱讀。結果,困惑長久難消:憑什麼它就成了名著呢?還是世界名著?大惑不解啊。
  • 店長來了·書單丨高縣三味書屋店長唐吉林:《目送》《老人與海》
    宜賓市高縣三味書屋店長唐吉林推薦書目:《目送》、《老人與海》。《目送》作者:龍應臺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龍應臺的《目送》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老人與海》作者:海明威譯者:李繼宏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位老人與一片大海的事跡
  • 《老人與海》中的些許感悟
    ----《老人與海》,這是一部什麼時候拿起來讀都會帶給你不同感受的經典之作。舞勺之年時讀它,我學到了堅忍不拔;舞象之年時讀它,我學到了奮勇抗爭;而立之年讀它,我學到了重新出發。它告訴了我們人生哲學中的諸多道理,每次讀來受益匪淺,意猶未盡。
  • 《老人與海》:在堅持中懂得取捨,才是大智慧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經典之作,一經問世就引起了極大反響,之後還被拍成了電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儼然已成為人們閱讀的經典。大家都在倡導,向主人公桑提亞哥老人在困境中不怕困難,堅韌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學習。這種精神沒有錯,也是值得我們學習。
  • 《老人與海》太有正能量,海明威這十句話,樸實無華充滿大智慧
    記得在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曾為我們介紹過《老人與海》這本書,當時還不知道作者是誰,他有多高的文學地位。當時只是被書中的故事深深所吸引,於是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看這本書。進入大學終於借一本《老人與海》,一口氣看完,真的是愛不釋手。
  • 海明威:《老人與海》多次閱讀多種體會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有一個問題,《老人與海》你用了多久讀完?都讀到了什麼?首先我先來回答,《老人與海》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在上課和休息的間隙中閱讀,第一次閱讀,可以說是草草閱讀,挑重點內容去讀,可以用狼吞虎咽去形容,年少無知不懂得去體會文中的意思,就讀出了個一個老人去海上釣魚,釣到了一條大魚,在回去路上魚被其他大魚吃掉了,這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對這篇文章的體會。
  • 《老人與海》當中,大魚已經超過了老人能力所及,老人為啥不放棄
    《老人與海》當中,大魚之大已經超過了老人的能力所及,老人為啥不放棄聖地牙哥是一個不服輸的老漁民,他有著豐富的捕魚經驗和頑強意志,所以才獲得小男孩的敬佩。他已經84天沒有捕到魚了,極度的窮困,在加上人們對他的嘲笑,激起了聖地牙哥老人鬥志。
  • 《老人與海》的「硬漢」精神:一生中,我們要戰勝的人其實是自己
    老人與海「一個人只能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倒。」這是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裡,寫的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而這本書也讓海明威在1954年,獲得第54屆諾貝爾文學獎。在《老人與海》裡,海明威用最簡潔有力的語言,向世人傳遞一個道理:人這一生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大魚的得而復失《老人與海》這本小說,主要講述了一位,已經到了垂暮年紀的老漁夫,因為80多天沒有釣到一條魚,差不多快要餓死。
  • 名著薦讀《老人與海》,致骨子裡的不言敗——硬漢精神
    《老人與海》中的主角聖地牙哥卻不懼壓力,憑藉著自信和判斷,即使在84天沒有任何收穫的情況下,也不急不燥,不在乎別人的目光和言語。代表作品有《吉力馬札羅的雪》、《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等。 故事梗概
  • 【西苑問渠】頑強的意志不可戰勝——讀《老人與海》有感
    【西苑問渠】頑強的意志不可戰勝——讀《老人與海》有感 2020-09-18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