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中國那些被改了地名的城市還不如之前的好聽,這個話題,每過一段時間都要被網友們拉出來調侃一番,這話題確實也挺喜聞樂見的,但真相真這麼簡單嗎?
拿潯陽——九江這個名字來說,九江是江西省的一個市,然而這兩個的關係,不是前者改為後者,相反,九江的名字要比潯陽更早的多。
《尚書》中有「九江孔殷」、「九江納錫大龜」的記載,九江的名字最早是在秦始皇的時候出現的。公元前223年,秦置九江郡,治所在壽春,不過這個時候的九江管轄範圍十分廣,不僅包括江西整個省份,連安徽、河南、湖北的部分地方都囊括在裡面了。
而潯陽的出現,最早是在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64年設置的「尋陽縣」,是它的前身,東漢末年名將呂蒙、東晉名將陶侃,都曾出任尋陽令。一直到唐代,公元621年,尋陽才改成了潯陽,長江流過此處的河段被稱為潯陽江,又建了潯陽樓。
當時,整個九江全境的稱呼是江州,潯陽隸屬江州。所以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也就是今天的九江時,寫的那首千古名篇《琵琶行》中,既有「潯陽江頭夜送客」,又有「江州司馬青衫溼」。
所以其實說起來,九江本身就是古稱呼,而且比潯陽早了800多年。雖然我也覺得潯陽比較好聽,畢竟太喜歡《琵琶行》了,詩篇的加持光芒真的太耀眼了!但喜歡歸喜歡,該知道的知識點還是不要顛倒了。
廬州——合肥的情況,和潯陽——九江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後者更早出現的。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提到「夏水暴漲,施合於肥,故曰合肥。」而早在漢武帝時期,即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這裡合肥縣就出現了。這個「肥」,最早是指淝水,古有南淝河和東淝河匯合,所以稱之為合肥。
公元25年,合肥縣為合肥侯國;公元200年,合肥侯國又改回了合肥縣,之後每個朝代政權變更,都會折騰一下,換名改名的。等到了楊堅當上隋朝開國皇帝後,在公元581年改合州為廬州,這是廬州的第一次出現,合肥屬廬州,為州治。
所以說,其實合肥比廬州要早上個700年。當然,我也覺得廬州更好聽、更有詩情畫意些,許嵩還寫過一首《廬州月》,特別好聽。
還有一個看起來差別更大的是,棗莊和蘭陵,棗莊確實有點咱屯裡那個味了,當然沒有貶義,棗莊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也是著名的革命地區,鐵道遊擊隊和臺兒莊大戰都發生在這裡,這是一段很意義的歷史。
但,棗莊歸棗莊,它在唐宋時就是這個名了,因為這裡多棗樹,所以叫棗莊,簡單明了。而硬要說起來的話,棗莊東邊的臨沂和蘭陵的關係才更大一些,畢竟臨沂下面還有個蘭陵縣,沒錯,現在就叫蘭陵縣。
蘭陵這個名字很早就出現了,戰國時,楚國設立蘭陵縣邑,說到蘭陵,最出名的莫不過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蘭陵王高長恭,北齊徐州蘭陵郡王,一個驍勇善戰的大好青年,在歷史上名聲顯赫。
有網友改蘭陵王為棗莊王,這個梗還挺好笑的,可能因為蘭陵縣的西部在棗莊、東部在臨沂,所以有了歧義,但其實從實際來看,棗莊和蘭陵的關係還真不大。
當然了,有一點還是比較統一的,就是網上列舉的這些古地名,確實都挺好聽的,有很多是因為和文學名篇聯繫在一起,給人的印象就很詩情畫意,但這些地名之間,是不是真的被改來改去,還是得多考證,長點心,不要把段子當成真正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