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座諸多網友認為「沒有歷史」的城市。有人說,不對!合肥在解放前「至少是一座縣城(雖然很破)」。又有人說,「廬州月光,灑在心上!(許嵩《廬州月》)」三國迷們又說,張遼大戰逍遙津……人數越來越少,聲音越來越小,最終大家的主觀印象還是停留在一座「新興城市」上。
圖 | 濱湖新區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又一段時間,聽到了兄弟城市——黃山喊出「恢復徽州」的口號,合肥的網絡界也坐不住了。自媒體也好,意見領袖也好,廣大網友也好,全部出動,紛紛效仿舉起了「恢復廬州」的大旗,似有當年皖人風採。在人們的「扛旗宣言」中,不乏有類似「合肥古稱廬州」的說法,成為一大敗筆。
靜下心來想一想:大家,真的了解廬州嗎?
「合肥古稱廬州」這種說法固然是錯誤的,首先「合肥」一名誕生時間就要比「廬州」早至少六百年(下文詳述)。如果去掉「州」字,「合肥古稱廬」是說得過去的。為何又要加上一個「(盧)」呢?這是因為「廬」字由「盧」字小篆演變而來的,而「盧」字則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上。1986年,陝西安康王家壩遺址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期銅器「史密簋」,其底部鑄有「盧、虎會杞夷」銘文字樣,距今約有3000年歷史。「盧」即「盧方」,這是目前可查最早的相關資料。
圖 | 史密簋銘文 來源@資料圖片
說到「盧方」,便要提到「廬子國」(又稱「盧則」),與上文的「虎」方相同,其地理位置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人曾引用唐代史學巨著《通典》:「廬州,今理合肥縣, 古廬子國也。」廬子國(有說由古巢國分劃),建都於今合肥四裡河附近,名為廬邑。還有人說「廬子國」即「盧戎國」,在今湖北襄陽。古盧戎族又遷至今山東長清一帶,建立了古「盧子國」。歷史,除了史料信息的辨識,還需出土文物的有力佐證。廬子國究竟在什麼地方?期待更多的考古發現來揭秘史實。
圖 | 四裡河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春秋時期,合肥地區屬群舒所轄。至戰國晚期,因與當時的楚都壽春相近,水運往來密切,商品交易聚集,合肥日漸興盛。
合肥,除了「廬子國之謎」,還有一個「合肥置縣時間之謎」。目前可見,「合肥」一名首次出現是在《史記·貨殖列傳》,「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而「合肥縣」則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中,「九江郡,秦置,高帝四年(前203)更名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復故。莽曰延平。屬揚州」,「縣十五:……合肥」。這裡的「秦置」說的是九江郡,合肥縣置於哪年並沒有明確,但從其地理位置、社會經濟、交通運輸等方面來看,秦代所置亦有較大可能性。
圖 | 西漢九江郡圖 來源@資料圖片
除了「廬子國」,東漢時期的「合肥侯國」(25—200)亦是一大閃光點。第一代「合肥侯」,乃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鏗鐔。此前的合肥舊城,土築城垣,低矮狹小。鏗鐔在其基礎上,建立起全新的城池,分為外城「都市」、內城「都城」,設置有侯府、宮尉府、相府、侯學等機構,以及馬場、倉庫、作坊、集市、碼頭、民居等建築設施。合肥侯國歷經百年而廢除,到靈帝時又短暫出現了兩年。
圖 | 東漢九江郡圖 來源@資料圖片
東漢建安五年(200),合肥縣為揚州州治,這是合肥縣自秦漢置縣以來首次成為一級行政區劃治所。當時的揚州刺史劉馥單騎赴任,重建了因戰火淪為廢墟的合肥城。
從東漢末年開始,合肥便進入「軍事重鎮」時期。與楚國東徵西討不同,這次是中國版的「南北戰爭」,「南」指的是孫吳,而「北」便是曹魏了,兩家老大是誰不必我明示了,故事也無需再講了。最終的結果,合肥城落入了北方之手,曹軍還在舊城以西、雞鳴山麓建造一座新城,即今天大家熟悉的「三國遺址公園」。根據考古發掘,新城總面積約8萬平方米,設有東中門、東側門、西城門等三座土券門,內設有指揮臺、練兵場、飲馬池、車馬道、屯兵營、鑄造作坊等。新城,是魏國揚州、淮南郡、合肥縣三級治所。
圖 | 三國魏淮南郡圖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三國新城 攝影@安徽生活網特約攝影師王牌
新城雖然建起來,但主要發揮的還是政治、軍事功能,於是到了晉代,治所還是回到了老城。據《晉書·陳敏傳》記載,朝廷一度將廣陵度支(今江蘇揚州)遷至合肥,該機構負責將南方糧食通過水路運至都城洛陽,合肥的政治地位再次提升。經歷了短暫的停歇,到了東晉,「南北戰爭」再次開啟,由於戰火紛擾致使合肥縣廢。
圖 | 西晉淮南郡圖 來源@資料圖片
南北朝時期,合肥則回到了南方政權的懷抱,重新建置後名字卻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宋,南汝陰郡(豫州/南豫州)僑寄合肥,合肥亦改作汝陰縣。梁武帝天監五年(506),改屬汝陰郡。普通七年(526),以壽陽縣(今安徽壽縣)置豫州,汝陰縣(今安徽合肥)為南豫州治。太清元年(547),改置合州,汝陰縣為州、郡治,後被東魏佔領,繼後的齊、陳、周亦設合州。
圖 | 明教寺 來源@資料圖片
汝陰縣也好,南汝陰郡、汝陰郡也好,還是更高一級的豫州、南豫州,都是屬於「僑置」,即解決北方人口南渡的戶籍問題,將遷入地重新建置,並沿用原籍舊名。合州,與其不同,亦可以說是廬州的前身。
圖 | 南朝豫州圖 來源@資料圖片
很多人以為,廬州登上歷史舞臺,不是在唐宋,便是在明清,事實上還是說晚了。廬州的出現,與隋代的建立是同一年,即開皇元年(581)。改完州名,汝陰縣亦改回為合肥縣。當時的廬州,轄汝陰郡(汝陰縣、蘄縣)、廬江郡(廬江縣),後又廢郡實行州縣制。大業三年(607),州廢為廬江郡,轄合肥、襄安、廬江、慎縣、霍山、開化、渒水等七縣。當然,這裡的廬江郡,無論是轄區還是治所,與漢晉時期版本有著較大的不同,故應稱新舊以示區別。
圖 | 隋代廬江郡圖 來源@資料圖片
唐代初年,沿用舊制廬江郡,至武德二年(619)重新改為廬州,並在其上加了一道總管/都督府。自高祖武德二年(619),至太宗貞觀十年(636),先後隸屬於和州總管府、壽州總管府(一說置廬州總管府)、舒州總管府以及揚州大都督府。在此期間,撤銷渒水,割劃襄安(後改巢縣來屬)、霍山,廬州由隋代七縣縮減至四縣(開化縣於隋末廢)。不過,朝廷於貞觀十年以後提升了廬州的地位,直屬淮南道。
圖 | 唐代廬州圖 來源@資料圖片
新廬江郡第二次登臨歷史舞臺,是在天寶元年(742)。該郡於幾年前,剛剛接納了一位新的小夥伴——舒城,域內轄五縣(合肥、慎縣、巢縣、舒城、廬江)。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十六年的第二階段結束,新廬江郡再次下線。上文剛說完直屬,天寶十五年(756)捲土重來,這次來的是藩鎮,從此時到唐末,淮南節度使是常客,中間還穿插著舒廬壽都團練使、濠壽廬都團練觀察使、舒廬滁和都團練使(使治)等。
圖 | 吳王墳 攝影@淝南居士
唐末,來自合肥的楊行密成為了吳王。吳王得勢自然不會忘了家鄉以及當初的「革命根據地」,在廬州隸屬揚州淮南節度使十年後,天祐十四年(917)將廬、滁、舒等3州單獨設置了廬州都團練觀察使,兩年後(武義元年)又升級為廬州德勝軍節度使,後來合肥還有座城門叫做「德勝門」。南唐取代吳國,沿用舊制。不過滁、舒二州隸屬不定,忽而舒州單置節度使(永泰軍),忽而滁州被後周攻佔,忽而舒州廢使來屬,直至交泰元年(958)廬、滁被獻於後周。後周也簡單,就換了名字(保信軍),三州不變。五代前期,吳國治下較為穩定;到了後期,滁、廬、舒一線就成了南唐與後周的戰場,紛紛擾擾,舉「旗」不定。
圖 | 吳德勝軍節度使圖 來源@資料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合肥城發生了幾次重大變化。有人說,隋唐大運河的開建,致使合肥的水運交通的地位動搖,幸而陸路方面有「二京路」與東西二京及其他州縣相連,一度亦設有著名館驛「廬州同食館」。另一個變化是,唐貞觀年間,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淝河南岸崗阜高地」(今老城南部)建立新城池,唐城又被稱作「金鬥城」。德宗貞元年間,合肥城「特加甓焉」,磚砌城垣開始出現。
圖 | 赤闌橋 攝影@糖豆
到了吳國治下,鹹通十年(869),合肥又進行外羅城的建設。據記載,羅城周長26裡170步,磚瓦城垣,高3丈,置窯灶55所;城磚長1尺3寸、寬6寸;羅城門13所,大弩樓44所;護城河寬60~70丈,深8丈。城門有廬江門、潛橋門、獨山門、瓦步門、東水閶門、西水閶門(舊水西門)、東正門、西正門、崇化門和懷德門等以及五鳳樓(威武門城樓),橋梁有明教橋(九獅橋)、市橋(鼓樓橋)、縣橋(惠政橋)、通遠橋、小史橋、赤欄橋(赤闌橋)、東正門橋、崇化門橋、懷德門橋等。
圖 | 1950年 縣橋 來源@資料圖片
合肥與「淮南」在歷史上有著緊密的聯繫,在經歷了長期的「藩鎮割據」之後,北宋初期回歸「淮南」,這次是太宗時新設的「淮南路」。太平興國三年(978),巢縣和廬江縣跑去了無為軍,廬州只剩下了三縣(合肥、舒城、慎縣),這也是自成立以來管轄區域最少的時期。南宋時,合肥深受北方政權的騷擾。高宗紹興初,廬州寄治巢縣。紹興十年(1141),合肥被金佔領,旋即收復。紹興三十二年(1153),又因為「避孝宗諱」將慎縣改為梁縣。
圖 | 北宋廬州圖 來源@資料圖片
淮南路這邊不太穩定,多次分路東西。仁宗明道元年(1032),淮南轉運使一員治所設於廬州;經歷了多次遷址之後,理宗時已變身「淮西轉運司」再度搬回廬州。淮南西路提舉常平司,北宋設於廬州,南宋遷至無為軍(今安徽無為)。淮南西路帥司設於廬州,建炎初期兼安撫使,乾道中期安撫司曾一度遷至和州(今安徽和縣)。淮南西路,又被稱作「淮西」、「淮右」,於是合肥又有了「淮右襟喉」、「淮右首郡」等稱號。
圖 | 南宋廬州圖 來源@資料圖片
南宋時期,合肥再度變身「南北戰爭」的「軍事重鎮」。戰爭,又再次毀壞了合肥城,幸而於乾道五年(1169),淮西帥郭振建起了鬥梁城。鬥梁城,將金鬥河攬入城中,致使「百貨駢集,千檣鱗次,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闐」,而宋代又是以商貿繁榮著稱,如此便「甲於他郡」,還帶動了域內多處市鎮的相繼興起。值得一提的是,在鬥梁城建立21年後,這座城市迎來一位客人——著名詞人姜夔,在這裡他寫下名句:我家曾住赤闌橋,鄰裡相過不寂寥。
圖 | 城隍廟廟井 攝影@淝南居士
說完了廬州轄區最少的宋代,接下來的元代卻是廬州版圖最大的時期。至元十三年(1276),設立淮西總管府,第二年改成立廬州路總管府,隸屬淮西道。然後,二十八年(1291)廬州路開始「擴充時間」,無為(無為、廬江)、和州(歷陽、含山、烏江)二路及六安軍(六安、英山)降為州,併入廬州路;巢州降為巢縣,併入無為州;領一錄事司,直轄三縣(合肥、梁縣、舒城)、三州(八縣),合計十一縣。從今天的政區來看,向東與南京隔江相望,向西與湖北相鄰。元代,亦是中國行省制度之始。廬州路,先後屬淮西行省、江淮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元代的合肥城城牆或拆或塌,直至至正十三年(1353),當局因擔心起義軍而重新築城,設有七門,城周長4706尺,城磚480萬塊,城外有護城河。
圖 | 元代廬州路圖 來源@資料圖片
今天,我們每當講到廬州總是喜歡加上一個「府」字,即廬州府。廬州府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呢?有人答:明代!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早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廬州府便已設置,新的江淮行省亦設置於此(後改屬江浙行省,一說江南行省)。誰幹的呢?後來的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洪武元年(1368)起,開始屬直隸(南直隸、南京)。廬州府轄縣:合肥、舒城、廬江等直屬,無變動;洪武中,無為縣省入州,無為州僅轄巢縣;洪武四年(1371),六安州改屬中都臨濠府,六安縣省入州,十五年(1382)回歸廬州府,弘治二年(1489)增設霍山縣;洪武元年(1368),歷陽直屬於府,七年後(1375)改隸鳳陽府。最終,廬州府穩定在3直轄縣、2州、3州轄縣的格局,雖面積不如前朝,但其政治地位可謂達到頂峰。
圖 | 明代廬州府圖 來源@資料圖片
圖 | 大明輿地圖之廬州府 來源@資料圖片
明代南京的繼承者,是清初的江南省。江南省僅存在了十六年,即順治二年至十八年(1645—1660),之後便分設了江南左右布政使司。繼而於康熙六年(1664),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鹹豐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安徽巡撫、布按兩司曾一度因太平軍來襲,遷治於合肥。
圖 | 清代廬州府圖 來源@資料圖片
再說省、府之間的守巡道,康熙七年(1669)前,先是獨立成立了廬州道,後與周圍的安慶、六安結成了安廬道、廬六道;康熙九年(1670),又與鳳陽結作廬鳳道,通過康熙、雍正兩朝多州加入,至乾隆元年(1736)又改作鳳廬潁六泗滁和道。你以為結束了?然並沒有。乾隆十三年(1748),它又改回廬鳳道;同治四年(1865),廬州府再次與安慶結隊,協同滁、和二州,重新組建安廬滁和道。(筆者的內心是崩潰的……)光緒三十四年(1908),廬州府帶著滁和兩兄弟又回到了北方,與鳳潁六泗合併為皖北道,然後就真的不變了。
圖 | 內府地圖之廬州府圖 來源@資料圖片
明代,廬州府丟了和州,清雍正二年又丟了六安州,於是到清末一直是四縣一州:合肥縣、廬江縣、舒城縣、巢縣、無為州。明清時期的合肥城,興修次數較多,城內的建築設施基本趨於完善,且清後期淮軍勢力的崛起,對於合肥城建設及地位提升起到關鍵作用。筆者此前曾有多篇涉及,這裡不作多述。
圖 | 合肥縣傅郭城圖 來源@資料圖片
我們知道,廬州府於1912年廢除,消失於歷史長河中。但在人們心中,她依然是合肥的代名詞,或者說是一種特別的文化符號。
圖 | 民國時期合肥縣圖 來源@資料圖片
本篇,筆者從合肥歷代行政區劃以及城址變遷的角度,對於廬、合肥、廬州進行全面的分享。全文又添加了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部分地圖,對於文字進行示意和參考。在筆者查詢資料過程中,發現部分內容涉及的時間點或名稱存在爭議,筆者專業有限,且數據資料較多,如有錯誤或者不妥之處,還請大家見諒,指出問題,提出意見,十分感謝!
撰文 ✎ 淝南居士
圖片 ✎ 淝南居士、王牌、糖豆、資料圖片
參考 ✎ 《史密簋銘文》、《全唐文》、《大明輿地圖》、《內府地圖》、《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國歷史地圖集》、《合肥市志》、《合肥通史》、《合肥城圖志》、《合肥縣誌》、往期文章、網絡等 需 要 轉 載 請 留 言 獲 取 內 容 授 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