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最初的圈子出現於1943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在這裡,艾倫·金斯伯格和盧西安·卡爾等人相遇,一同參與聚會的還有威廉·巴勒斯、瓊·沃爾默、大衛·卡默爾等人。幾個月後,凱魯亞克也加入其中。
1945年,搬到115號公寓居住的瓊·沃爾默將自己的居所變成了派對場。而哥倫比亞大學生們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巴納德學院原本就沉迷文學的少女們,這其中就有女性詩人愛麗絲·考恩。
此外,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城市之光書店與眾不同的經營模式迅速吸引了「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1955年10月7日,在舊金山並不起眼的馬納裡街道上,艾倫·金斯伯格等人在陰暗的六畫廊組織了一場讀詩會。顯然,這些地方都記錄著曾經發生的事情。
《新京報·書評周刊》B01版~B05版專題《「垮掉的一代」 ——旅程與誤解》
撰文丨陳杰
1
哥倫比亞大學
「垮掉的一代」的開始。
1943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往年有些不太一樣,學校的大部分地方讓給了海軍進行訓練,大批年輕男子選擇參軍入伍。哥倫比亞大學的招生數量也因此大幅下滑。在這種環境中,招收進來的學生中,就有一批對國家正在進行的戰爭毫無興趣,只是想來聽聽特裡林、韋弗等教授的文學課,同時流連於學校外的街區和酒吧的年輕人。在這一年的哥倫比亞大學,艾倫·金斯伯格和盧西安·卡爾等人相遇,一同參與聚會的還有威廉·巴勒斯、瓊·沃爾默、大衛·卡默爾等人。這是「垮掉的一代」最初的圈子。
在圈子的交際中,他們的人脈範圍不斷擴大,朋友介紹朋友,再介紹其他大學的同學加入進來。幾個月後,凱魯亞克也加入到了這個圈子中。
2
科瑞格斯摩爾西115號
瓊·沃爾默的公寓,也是在「垮掉的一代」初期男性與女性成員共享的聖地,也背後來的人稱為「安樂窩」。
搬到115號公寓居住的瓊·沃爾默將自己的居所變成了派對場。這個圈子裡的年輕人成群結隊地來這裡,在瓊·沃爾默等人的指引下嘗試寫作,受苦,吸毒。在1945年,這裡成為了他們心靈港灣。也是在這個地方,瓊和威廉·巴勒斯開始同居,凱魯亞克開始認識尼爾·卡薩迪,各自的人生軌跡開始發生了變化。在當時,不少參與其中的大學生也會選擇搬出宿舍,在外面租住公寓。他們選擇的地方都是114號或116號——總之都離瓊·沃爾默的公寓不遠。
3
巴納德學院
巴納德學院是享有文科盛名的女子學院。凱魯亞克的女友之一、「垮掉的一代」回憶錄作者喬伊斯·詹森曾經描述,當時的巴納德女子學院就像一個象牙塔,「校園就像一個城市花園,外面看不出來,除非你走進大門站在牆內,那些牆神秘地建立起一種遠離塵世的錯覺」。但隨著校外交際圈的擴大,哥倫比亞大學生們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原本就沉迷文學的少女們。「垮掉的一代」的女性詩人愛麗絲·考恩也是出身於巴納德學院的學生。她入學的時候便身穿魔法師一般的裙子,氣質與這座學院的其他女生截然不同。
在聯誼會上,女生們跳起了查爾斯頓舞——一種極為追求即興與節奏的舞蹈。節拍的和音讓兩所大學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他們共同模仿著20年代咆哮與吶喊的傳統。此時,這個圈子還沒顯示出太多與「垮掉」一詞相關的跡象。
4
「城市之光」書店
為了擺脫在媒體上沸沸揚揚的「哥倫比亞大學醜聞」,也為了找到朋友尼爾·卡薩迪,凱魯亞克開始朝著舊金山出發。「垮掉的一代」的最初成員們都希望離開紐約,在遙遠的一側發掘新的生活,南海岸成為他們嚮往的所在。
在與卡薩迪來往的幾個月裡,尚未成為詩人的艾倫·金斯伯格沿著馬路散步,發現了一家在他眼中稱得上完美的書店——城市之光。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城市之光書店是第一家只出售平裝書的書店。與眾不同的經營模式迅速吸引了「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
2001年,舊金山市政府將城市之光列為官方文化地標,作為「垮掉的一代」重要的聚集地,城市之光在今天也成為了追隨者們的朝聖之所。
5
六畫廊
今天的六畫廊已經變成了一家餐館,只有門口的一塊紀念標牌證明著曾經發生的事情。
1955年10月7日,在舊金山並不起眼的馬納裡街道上,艾倫·金斯伯格等人組織了一場讀詩會。沒想到,當時在一個陰暗畫廊中開展的「新詩人之夜讀詩會」,會成為美國文化上的裡程碑事件,並由此展開了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
艾倫·金斯伯格在現場朗讀了自己的長篇詩歌《嚎叫》,另外參與六畫廊讀詩會的人還有肯尼斯·雷克斯羅斯(唯一認識所有垮掉一代成員的人)、尼爾·卡薩迪、傑克·凱魯亞克、麥可·麥克盧爾、菲利普·惠倫、加裡·斯奈德。值得一提的是,惠倫和斯奈德都是性格極為內向羞澀的人,惠倫的詩歌多以佛陀禪意為主題,加裡·斯奈德的詩歌則用詞謹慎,偏愛自然風光。但在讀詩會上,性格不同的成員們都找到了釋放自我的空間。由此可見,「垮掉的一代」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一味癲狂。它以逃避政治,以赤裸方式面對真實自我為最終目的,它所接納的人生形式也是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