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學史上,《在路上》是一部永恆的精神宣言,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去嘗試,去折騰,去闖蕩,去燃燒生命,活得精彩肆意。
翻看這本書時,是一個春日的午後,懶洋洋的太陽透過窗戶灑在身上,一下困意把我擊倒,有種垮掉的感覺。
我試圖去感受「垮掉的一代」20世紀頭號文學浪子的感覺,傑克.凱魯亞克,1947年一伙人橫穿美國的狂野旅行,不僅催生了《在路上》,還點燃了整個時代,影響無數年輕人向外探索,去觸摸生命炙熱的一面
這本書影響了無數人,導演,演員,作家,甚至貧民,都渴望遠方,想要去流浪,去浪跡天涯,去勇闖四方。
薩爾,一個平常的寫作者,一次無意的舉動,徹底改變了自己一生。
那就是去和朋友會面,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搭車去目的地,學會了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直到目的地。
他喜歡一切讓人發狂的東西,他會神經病有好感,他願意把時間用在愛好上,去追風,去看星空,躺在木板上流眼淚。
他喜歡極致的活著,他喜歡生動的一切,沉悶的一切令人生厭,他想要熱氣騰騰的活著。
無數個黑夜裡,爬上卡車車廂裡的薩爾,感受到燃燒生命的快樂,對著夜空大喊:
太他媽爽了!
他第一次拋開一切,只是真真切切的在路上。
路上他經歷了很多,睡在公園長椅子上,花光兜裡的七美元,想法再湊點路費。
在路上,不止是瘋狂的快樂,也有生存的窘迫,好在一伙人各有各的辦法,用盡力氣去遠方。
故事發生在73年前,可是今天的我們也沒有勇氣這麼做。
就拿我自己來說,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我面前,可以出國兩年進修,工資照發,來回機票全包。
可是遭受全家的反對:
孩子怎麼辦?孩子的教育怎麼辦?家庭怎麼辦?
諸如此類的問題像山洪海嘯一樣湧向我,好像那不是一個機會,而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會讓我粉身碎骨。
想瀟灑走一回,首先要搞定家庭和家人。所以書中的主人公們都是單身,他們可以義無反顧的去追光,追星,追一切想追之物。
可是現實中的年輕人過早的進入家庭,疲於奔命,所以人們才會無數次拿起《在路上》,把它奉為聖經。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
我還年輕,
我渴望燃燒,渴望流浪,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
大多數人從未啟程已老去,
而我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
一直走下去,我能看見新的地平線;
一直走下去,我會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
看了《在路上》,會慚愧,半生已過,好像
白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這些都是紙上得來的,我沒有去外面看看。
一封火遍全網的最有情懷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為無數人的籤名,可是出去的人只有一位女教師。
去外面,需要勇氣,極大的勇氣。
真希望未來的若干年,我可以捧著聖經,在未知的世界裡,揮斥方遒,指點屬於自己的江山,才算沒有白活吧。
合上書本,思緒萬千!我覺得餘生不能這樣蹉跎,還是要折騰一番。
寫下2020年的目標,願今年可以完成。疫情結束後,我要去健身,一邊讀書,一邊遠行,用現有的時候塑造自己,燃燒自己,爭取一個精彩的人生後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