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靈魂人物《在路上》,成為無數人的精神食糧,追逐遠方

2020-12-26 秋天愛寫作

在人類文學史上,《在路上》是一部永恆的精神宣言,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去嘗試,去折騰,去闖蕩,去燃燒生命,活得精彩肆意。

《在路上》,永遠燃燒,永遠奔跑

翻看這本書時,是一個春日的午後,懶洋洋的太陽透過窗戶灑在身上,一下困意把我擊倒,有種垮掉的感覺。

我試圖去感受「垮掉的一代」20世紀頭號文學浪子的感覺,傑克.凱魯亞克,1947年一伙人橫穿美國的狂野旅行,不僅催生了《在路上》,還點燃了整個時代,影響無數年輕人向外探索,去觸摸生命炙熱的一面

這本書影響了無數人,導演,演員,作家,甚至貧民,都渴望遠方,想要去流浪,去浪跡天涯,去勇闖四方。

薩爾,一個平常的寫作者,一次無意的舉動,徹底改變了自己一生。

那就是去和朋友會面,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搭車去目的地,學會了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直到目的地。

他喜歡一切讓人發狂的東西,他會神經病有好感,他願意把時間用在愛好上,去追風,去看星空,躺在木板上流眼淚。

他喜歡極致的活著,他喜歡生動的一切,沉悶的一切令人生厭,他想要熱氣騰騰的活著。

無數個黑夜裡,爬上卡車車廂裡的薩爾,感受到燃燒生命的快樂,對著夜空大喊:

我的遠方在書裡,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太他媽爽了!

他第一次拋開一切,只是真真切切的在路上。

路上他經歷了很多,睡在公園長椅子上,花光兜裡的七美元,想法再湊點路費。

在路上,不止是瘋狂的快樂,也有生存的窘迫,好在一伙人各有各的辦法,用盡力氣去遠方。

故事發生在73年前,可是今天的我們也沒有勇氣這麼做。

就拿我自己來說,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我面前,可以出國兩年進修,工資照發,來回機票全包。

可是遭受全家的反對:

孩子怎麼辦?孩子的教育怎麼辦?家庭怎麼辦?

諸如此類的問題像山洪海嘯一樣湧向我,好像那不是一個機會,而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會讓我粉身碎骨。

想瀟灑走一回,首先要搞定家庭和家人。所以書中的主人公們都是單身,他們可以義無反顧的去追光,追星,追一切想追之物。

可是現實中的年輕人過早的進入家庭,疲於奔命,所以人們才會無數次拿起《在路上》,把它奉為聖經。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

我還年輕,

我渴望燃燒,渴望流浪,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

大多數人從未啟程已老去,

而我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

一直走下去,我能看見新的地平線;

一直走下去,我會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

看了《在路上》,會慚愧,半生已過,好像

白活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這些都是紙上得來的,我沒有去外面看看。

一封火遍全網的最有情懷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成為無數人的籤名,可是出去的人只有一位女教師。

去外面,需要勇氣,極大的勇氣。

真希望未來的若干年,我可以捧著聖經,在未知的世界裡,揮斥方遒,指點屬於自己的江山,才算沒有白活吧。

合上書本,思緒萬千!我覺得餘生不能這樣蹉跎,還是要折騰一番。

寫下2020年的目標,願今年可以完成。疫情結束後,我要去健身,一邊讀書,一邊遠行,用現有的時候塑造自己,燃燒自己,爭取一個精彩的人生後半場。

相關焦點

  • 凱魯亞克誕辰98周年,「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在路上》全新翻譯出版
    3月12日, 是「垮掉的一代」 代表作家 傑克·凱魯亞克 作為「垮掉派」的靈魂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在中國影響深遠 《在路上》的出版定義了「垮掉的一代」,使得無數年輕人循著他的足跡去找尋人生真義。 《在路上》帶來的文化影響還遠不止這些:搖滾熱、牛仔熱、公路熱、個性解放、還有對土地、本土人民和事物的尊重等,也因此它同時入選蘭登書屋現代文庫20世紀百大英語小說以及《時代周刊》100部偉大英語小說。
  • 從狂歡之路走向沉默,這就是「垮掉的一代」的真實面孔
    上半年,《在路上》的公版讓圖書市場上增加了十餘種不同的譯本。「在路上」與「垮掉的一代」,也再次喚醒了年輕讀者內心的野性。遠方、逃離、激情、追逐自我等概念讓人們嚮往不已,這也是「垮掉的一代」至今仍擁有強盛魅力的原因。書中的人物是瀟灑的,所留下的足跡也成為了文化地標。在單薄的地標牌前,年輕讀者容易將他們的歷程誤解為單純的觀光旅行或無止境的尋歡作樂。
  • 為什麼沒人管00後叫「垮掉的一代」
    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是「二戰」之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幫形態鬆散的年輕詩人、作家的聯盟。是一個文學流派來的。這個名稱,最早由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全世界背包客的靈魂導師傑克·凱魯亞克,在1948年前後提出。
  • 都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看世界大戰後的人們是如何做的
    ①《在路上》的時代背景《在路上》雖然被認作是「垮掉青年的聖經」,但在當時的主流文化圈卻一直處於邊緣。凱魯亞克在世時,其作品大都受到貶抑,認為不合正統文學口味。但要了解《在路上》,就必須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青年一代。戰爭的殘酷和血腥,令青年們失去了原本正常的精神土壤。
  • 《在路上》每個人都有兩個故鄉,一個在路上,一個在遠方!
    地域的故鄉,安放我們的身體,精神的故鄉,安放我們的靈魂。」對於故鄉的眷戀是中國的文人墨客少不了的吟誦,故鄉在不同人的心裡都有不同的意義。在孩子心裡,故鄉是親人每天陪伴,是家的範圍之內的每天的生活!在成人眼裡,故鄉是時刻奮鬥後想回去的地方!在旅人眼裡,故鄉是漂泊路上回頭可以找到的燈塔,時刻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 丨在路上的背後
    這個時候,願意追隨這群人的,都是為他們的人格魅力著迷,或極具勇氣與叛逆心的女性——即使她們知曉跟隨這些顛沛流離的傢伙絕對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電影《在路上》劇照。先從母親這個家庭角色說起。「垮掉的一代」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對母親有著不弱的依賴心理。《在路上》中的凱魯亞克極盡瀟灑之能事,自由旅行,無拘無束。
  • 「垮掉」一詞的文化含義
    真福直觀,作為一個天主教用語,指對上帝的直接認知,只有完全淨化的靈魂才能夠面見完美的天主。對「vision」(景象、異象、幻象)的追求,在「垮掉的一代」那裡成為了對精神追求的代名詞。這是一種靈魂獲得超越,進入永恆體驗的圓滿境界。處於這意識狀態之中的人能夠「看見」超越時空的人與事物,在短時間中產生一種物理時間停頓、物理空間消失的感覺,頭腦中出現一種超驗的景象。
  • 「垮掉的一代」 文化地標
    瓊·沃爾默的公寓,也是在「垮掉的一代」初期男性與女性成員共享的聖地,也背後來的人稱為「安樂窩」。「垮掉的一代」的最初成員們都希望離開紐約,在遙遠的一側發掘新的生活,南海岸成為他們嚮往的所在。 在與卡薩迪來往的幾個月裡,尚未成為詩人的艾倫·金斯伯格沿著馬路散步,發現了一家在他眼中稱得上完美的書店——城市之光。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城市之光書店是第一家只出售平裝書的書店。與眾不同的經營模式迅速吸引了「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
  • 「垮掉一代」和他們的「美男」繆斯
    」垮掉一代「是什麼「垮掉的一代」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一種文學流派。該流派的作家崇尚絕對自由,縱慾、吸毒、不修邊幅,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進行挑戰。「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學作品包括傑克·克魯亞克的《在路上》、艾倫·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羅斯的《裸體午餐》等。
  • 《在路上》:我們都長著阿甘的腳,卻揣著珍妮的心
    這本書為他帶來了一連串的頭銜:「20世紀頭號文學浪子」、「垮掉的一代」靈魂人物、嬉皮士運動鼻祖、當代搖滾精神鼻祖……關於傑克· 凱魯亞克的寫作方式也是不同凡響。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嗑著藥不停地寫啊寫,僅用時3個星期就完成了這部12萬5千字的小說。
  • 乘風破浪的黑豹樂隊,誰才是靈魂人物?趙明義的說法讓人啼笑皆非
    1991年,黑豹樂隊在一場演唱會上一舉成名,同年發行的首張專輯《黑豹》,更是紅遍了大江南北,讓這支成立僅4年的樂隊成為搖滾樂壇上神話級的存在。直到現在,張淇已經加入黑豹樂隊7年,在80與60兩個年代的碰撞之下,黑豹樂隊依舊是秉持著乘風破浪的英勇,在搖滾這條路上勇往直前。
  • 1300||書&酒--精神的食糧,糧食的精神
    前者是精神之食糧,後者是糧食之精神。馮唐曾給自己算過一筆帳,如果必須,他一年只需要花很少的錢,他說最大的樂趣在於讀書和飲酒,特別是讀書,酒可以蹭。現有的衣服夠穿一輩子,一個煎餅可以吃一天,只需要十幾平米一個房間睡覺和洗澡。不趕會議的時候,喜歡走路,不需要車和司機。
  • 垮掉的一代,不垮的丹吉爾
    1931年,垮掉一代之父保羅 •鮑爾斯(Paul Bowles)21歲,在美國作家葛楚德 •斯泰因法國的家裡度假。
  • 每一個叛逆的靈魂背後都有一顆熾熱的心
    我一輩子都在追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唯一吸引我的是瘋狂,他們瘋狂的生活,瘋狂的說話,瘋狂的獲救。--《在路上》這是jackkerouac的《在路上》中最動人的一段,雖然字數不多,但他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追逐,追逐夢想,追逐感興趣的人,志同道合。
  • 2020國考面試模擬試題:90後一代不是垮掉的一代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國考面試模擬試題:90後一代不是垮掉的一代,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一位外國學者這樣評價這代中國青年:他們不是什麼「小皇帝」,「或許我們對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沒有真正看到這一代年輕人身上與生俱來的中國精神。」(4月7日《中國青年報》)   【模擬試題】   對於90後是垮掉的一代,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 永不過時的精神食糧——愛的教育
    因此,在閱讀書中每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自己、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我們平日裡的一些生活瑣碎。在這部著作中,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故事,來跟隨著主人公安利柯來感受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仿佛在看一部精彩的電視連續劇。
  • 從垮掉的80後到喪系的00後,年輕人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於是,「垮掉的一代」「溫室裡的花朵」等等稱謂,成了改革開放新時代下的80後最顯眼的標籤。但時間證明80後並不是垮掉的一代,在汶川地震與北京奧運那個悲喜交加的2008年,80後用實際行動擺脫了那個標籤。此外,那些發源於90年代的宅文化、電競、二次元也在95後、00後這一代成為洶湧的新浪潮。這種衝突碰撞,更加劇了老一代人對他們的偏見。
  • 《在路上》:我渴望在路上,帶著最初的激情,尋著最初的夢想!
    @晚楓亭客 專注於書寫優質情感類的美文,人物,書籍,影視,生活和故事。感興趣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們噢!#情感美文#周四書籍 | 《在路上》:我還年輕,我渴望在路上,帶著最初的激情,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這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創作的一部小說,被公認為19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 《奪冠》中國女排的「靈魂人物」,並非是「中國女排精神」
    猶記《中國女排》未改成《奪冠》之前,很多人預測會是春節檔的冠軍,據說影片中途也有修改過,才導致整體剪輯有些混亂。名字一改氣勢和精神也掉了不少,遇到新冠疫情,真是一部受磨難的影片。為什麼說《奪冠》有中國女排的「靈魂人物」,並非「中國女排精神」?我們不能否認郎平在中國女排上的巨大貢獻,從1981年的女排冠軍開始,郎平可以說是中國女排的「靈魂人物」一樣存在。
  • 文學是童年的精神食糧 完整童年不可缺失文學
    文學就是童年的精神食糧,是童年內在願望不斷激起和生發的動力。  在我的心目中,兒童文學是與兒童的心靈緊密相連的大學問,它首先是文學,不是教化體系。兒童文學也是兒童哲學、兒童心理學,也可能蘊含了兒童教育學。雖然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我認為,兒童文學作品首先要關注的不是教育,而是兒童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