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每個人都有兩個故鄉,一個在路上,一個在遠方!

2021-01-19 晗欣梓悅

故鄉的草原

關於故鄉,我最喜歡白巖松在《朗讀者》節目裡,他的那篇《長大回家》裡對故鄉的解讀。

原文結尾這樣說:「故鄉,是起點,是終點,是即便永遠回不去,也依然是故鄉的那個地方。地域的故鄉,安放我們的身體,精神的故鄉,安放我們的靈魂。」

對於故鄉的眷戀是中國的文人墨客少不了的吟誦,故鄉在不同人的心裡都有不同的意義。

在孩子心裡,故鄉是親人每天陪伴,是家的範圍之內的每天的生活!

在成人眼裡,故鄉是時刻奮鬥後想回去的地方!

在旅人眼裡,故鄉是漂泊路上回頭可以找到的燈塔,時刻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還記得余光中先生那首詩《故鄉》嗎?詩裡都是對故鄉的眷戀,每次讀起來都能溼潤我們的眼眶。

今天有這樣一本書《在路上》,書裡看不到故鄉的字眼,但是卻讓我感受到行走在路上的每一個人,心裡那個清晰的故鄉。

《在路上》作者是傑克·凱魯亞克,他本人的簡介裡就能看到這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他在故事裡描述的是一群人穿行在美國大陸留下的足跡。

如果說余光中先生《故鄉》裡表述的是對故鄉的思念,那麼這本《在路上》則讓我們看到了一群人對故鄉的另一種解讀。

我有幸讀到這本書,這本書裡瀰漫著躁動、激情的生命氣息讓心顫抖。一群人突破傳統思想,努力從縫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為了這時刻讓自己行走在路上。然而,這群不安於室的、以男人為主的人們,他們的每一次穿行之路,其實是一次次逃離故鄉後再次回到故鄉的旅程。

《在路上》的與眾不同在於:作者用真實的旅行中的經歷,讓讀者看到一個並不都是美好的行走過程。雖然一路風餐露宿,卻讓生命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故事裡迪恩是把這個詮釋的最徹底的代表,而故事裡的我―薩爾是因為迪恩而找到真實自我的代表。

迪恩的行為,在陌生的、不懂的人眼裡,他的行為是難以理解的存在。當我們讀完《在路上》這本書,你會發現你之所以會心潮澎湃,根源在於這群人的果斷和瘋狂。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現實生活所困,我們有太多顧慮不能隨心所欲去做事和生活。然而在這本書裡的每一個人,他們活得看似亂七八糟又拮据困頓,但他們卻又是最富有的人群可以肆意燃燒自己的生命!

如果說這本書只是描述一群人的一次次穿越整個美國的經歷,那它如何能成為影響一代人的經典?

《在路上》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旅行日記,雖然它的題材是小說,但卻是真實經歷潤色後的紀實小說。也許虛構的故事情節可以滿足不同人的想像和需求,但以真實經歷渲染後的故事更能撬動人心!書裡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打動一個人的身心。

所以《在路上》真正感動大多數人的原因:如何在現實社會的約束裡做一個自由的人!如何在堅持如何在所謂的自由裡找到那兩個故鄉。一個故鄉是出生的那個地方,一個故鄉是不停探索自我而行走的路上。

故鄉,在每個人心裡都是不同的。然而諸多不同裡,我們卻總能找到相異裡的共通之處。無論哪個故鄉,總會留在心上和身上。

一:吾心安處是故鄉!無論多遠它都在這裡等待你的歸來。

蘇軾的一首詞,《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詞中的歌女柔奴,在她心裡有蘇軾的好友王定國就是她的歸處。

雖然是一首詞,卻與《在路上》表達出的故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迪恩和薩爾的心裡,故鄉是那個無論有多遠,都可以隨時回去的地方。然而在他們心裡還有一個遊走不定的故鄉:內心深處的渴望,隨時可以抓住的幸福之路!

故事裡的迪恩崇尚愛情,他熱烈的愛著瑪麗露。他雖然眷戀著這個年輕美麗的女人,但他停不下來行走的腳步。在他心裡愛情不能少,是因為愛情能讓他體會到綿延的激情。但是他又想逃離如火的愛情,因為愛情的存在有阻礙他行走的腳步的可能。

於是他一次次穿行在美國大陸,於是他結婚三次離婚兩次,幸運得是他最終回歸時可以與第二任妻子共同生活。

迪恩的人生總是按著他的意願進行,他的行為放蕩不羈,但是他活得精彩而充實。在一次次追尋生活的路上,迪恩是個勇士!

薩爾的人生因遇見迪恩而改變,迪恩的出現讓他的生活翻開了新篇章。沒遇見迪恩以前,他總是做白日夢去西部去開眼界。遇見迪恩後,他終於邁出了行走的第一步。薩爾的旅途一樣充滿各種各樣的情況,然而這些赤裸裸的感受,正是他能夠看清內心的倚仗。

薩爾和迪恩是有著相同渴望的人,在薩爾姨媽的認知裡迪恩是個麻煩,迪恩會顛覆薩爾循規蹈矩的生活,讓他嘗盡顛沛流離的苦楚。

然而迪恩為何能成為薩爾的好朋友?原因很簡單:他們是相同的一類人,他們的內心都住著一隻不安於現狀的野獸。

故鄉忽遠忽近,迪恩的故鄉是可以安放他疲憊身體的家,等他恢復體力後可以再次出發的地方。

薩爾的故鄉是姨媽守著的那個家,無論薩爾走得多遠,那個家都一直等在那裡。

對於迪恩和薩爾來說,他們是幸運的。在最後,迪恩帶著疲憊的身體可以回到與卡米爾生活的小房子。薩爾在行走中找到內心的歸宿,最終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陪著他。

吾心安處就是故鄉,然而吾心安處的現實意義又是什麼?

二:故鄉是安定的坐標,隨時迎接疲憊的遊子回家!

《在路上》與其說是一部小說,還不如說是一個人追求內心渴望的旅行日記。薩爾一直生活在安定裡,他內心渴望可以去陌生的美國西部體驗生活。迪恩的出現讓他找到了遠行的契機,雖然忐忑但薩爾卻找到了遠行的勇氣。

薩爾的顧慮很正常,無論我們想去做某件事,都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完整的實行計劃。

薩爾想要遠行,計劃足夠完整,但經濟基礎不夠。這樣的旅行是有一定危險的行動,這也是很多人違背內心渴望而安於現狀的原因。

迪恩對於薩爾來說,不僅僅是朋友,更像那個帶給他希望的背後推手。所以薩爾雖然內心深處是恐懼的,但他卻能勇敢地上路。

《在路上》的神奇之處:就像照亮海上方向的燈塔,當太多的人們迷失在城市的喧鬧裡,迪恩和薩爾代表的一群人帶給大家的是推開新大門的希望。人們從糾結迷茫中醒來,按著《在路上》裡的旅行路線,開始了完整複製,開啟了一群人的朝聖之旅。

內心有根的人,其實是不懼怕遠行的。因為在他們心裡,那個隨時能張開懷抱迎接自己的故鄉,像一個安靜的巨人一直等在那裡。

看完《在路上》,驚嘆與它的問世居然會引發一系列流行變化。很難想像如今聽起來依舊驚心的詞語會和它有關,就如「垮掉的一代」、「披頭族」、「嬉皮士」,這些曾經佔據人們視線和身心的詞語,代表得是一個時代的改變、被催生出來的新文化形式。

當我們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一切的發生又是那麼理所當然。

甚至那些曾經紅火的搖滾樂隊成員們,都是深受《在路上》一書影響的一代人。

《在路上》的大火,因為它具有可效仿的教科書一樣的存在。很多人為自己不安的、充滿渴望的內心,找到了最好的歸宿。有了這個標杆,遠行變得不在可怕!

無論身處何方,內心的安放有歸途,是每個離開故鄉的人最好的保障。

《在路上》這本書的精華,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精神?《在路上》又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三:故鄉是一個人內心狂野的兩面:遠方的故鄉是個性的釋放,歸處的故鄉是吾心安處的地方!

如果你不讀這本《在路上》,你永遠都想像不出故鄉與遠方這樣一層聯繫。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躁動不安的角落,然而能讓一個人將這份隱秘的角落暴露出來又遵循這份躁動去實施,這需要勇氣和智慧。

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的宿命論,因為對故鄉的渴望,世界各地都有華人聚集的「唐人街」。相比找不到歸路的真正「流浪漢」,擁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

故鄉和遠方從來不是不相干的兩個詞,因為有現實的故鄉,你才會升起遠行的想法,希望在遠方找到故鄉深處的渴望。

書的最後,薩爾口中的迪恩·莫裡亞蒂是兩個人,一個是老人一個是青年。他行走在熱衷的穿行美國大陸的路上,也許沒有人能遇見到他會遭遇什麼,然而就是這樣一種不可預見的不確定,才是最讓人嚮往的存在。

我喜歡故事裡的探索經歷,還有這群穿行不停的人們,他們有我不能理解的關於性的認知和對待方式、各種無法理解的荒唐行為和執著的精神,但這都不影響這本書帶給我們的震撼。

薩爾與迪恩的相遇是巧合?不,他們的相遇和結伴同行是磁鐵相吸兩極的回歸。

《在路上》是撕開人們迷茫的口子的工具,讓找不到方向的人從新定義了自己的追求方向

《在路上》不僅給讀者展開了那個時代的影像,更讓讀者從中找到了一種生活的態度。

就像薩爾在文章最後說的那句話:「除了衰老這塊悽涼的裹屍布,沒有人知道任何人會發生什麼!」

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薩爾和迪恩不停穿行在路上的原因:生命不可預見,生命又如此短暫。如何讓短暫的人生迸發出更絢麗的色彩,我們需要一顆不羈的、不安分的靈魂。生活的可悲源於千篇一律的每日重複,生命的可貴又同樣來自這千篇一律的日復一日的重複!

願每一個擁有不羈靈魂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兩個故鄉。一個在路上能帶給你希望,一個在遠方能給你帶來安心!

我是晗欣梓悅,分享自己文章裡的溫暖,與喜愛文字的你一起前進!

相關焦點

  • 東巴 | 尋找遠方的人都死在路上
    沿著神路遷徙每個人都會抵達自己的香格裡拉遠方被路如期送達犧牲的血一如出浴的鮮花頭戴五佛冠的東巴手搖盤玲、祈福天下我不是祭司搖不響遙遠的神話東巴以樹為籤搖出了大地的想法用一望無際的草原餵馬再用一條路栓住天涯我不懂奇門遁甲只能用路為自己的遠方卜卦
  • 走在故鄉的路上作者攝影:鄭文濤
    走在故鄉的路上路邊唱歌的鳥兒樹葉在風中搖曳池塘的荷葉盛開村子裡的人高興地朝我招手村邊田野靜靜地躺在家鄉的懷抱裡一行行田野就像海歸心中的文字代碼一道水埂和田地把農民的希望連在一起走在故鄉的路上這是一個新的面貌筆直的水泥路向前延伸
  • 抬頭有星空,低頭有土地,心中有故鄉,我們都是身在遠方的異鄉人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說不出的諾言,一直放心上......可是,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漂泊他鄉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所以,即使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鄉,但更多時候,我們都是一名異鄉人。我們離開故鄉,或是求學,或是謀生,又或者只是單純的逃離。
  •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獨行俠!
    有沒有那麼一個時刻,你突然覺得全世界沒人懂你,除了你自己?如果有的話……那麼,恭喜你!你是幸運的!因為很多人,不但不被世界理解,連自己都在找尋自己的路上把自己給走丟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獨行俠。如果,此生能活得通透,把自己搞懂,已經是一種幸運。至於他人懂不懂,重要嗎?
  • 垮掉的一代靈魂人物《在路上》,成為無數人的精神食糧,追逐遠方
    《在路上》,永遠燃燒,永遠奔跑翻看這本書時,是一個春日的午後,懶洋洋的太陽透過窗戶灑在身上,一下困意把我擊倒,有種垮掉的感覺。我試圖去感受「垮掉的一代」20世紀頭號文學浪子的感覺,傑克.凱魯亞克,1947年一伙人橫穿美國的狂野旅行,不僅催生了《在路上》,還點燃了整個時代,影響無數年輕人向外探索,去觸摸生命炙熱的一面這本書影響了無數人,導演,演員,作家,甚至貧民,都渴望遠方,想要去流浪,去浪跡天涯,去勇闖四方
  • 《走在回家的路上》馬少驊回望成長之路 故鄉是人一生的滋養
    「50歲成為北漂,跑龍套,演偉人,我慶幸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踏實,不論是戲劇還是生活,我始終都把樸實和真誠放在心裡,不斷的使它變得踏實、穩重。」上周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製作推出的首檔大型情感戶外真人秀《走在回家的路上》中,演員馬少驊回到了家鄉貴陽,通過重走學藝、從軍時的成長之路,感恩故鄉給予的滋養與能量。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感慨,原以為年少時所遇到難題是挫折,殊不知,每一次磨礪都是命運饋贈的禮物。
  • 人在路上,心在遠方
    我朝遠方的領導翻了一個白眼,打開網易雲, 把耳機音量調大了,我管你什麼主題班會,別想打擾我!窗外一直是崇山峻岭,所以火車一直在隧道裡穿梭,有心拍下窗外的碧水藍天,居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常常是剛剛舉起手機,還沒有對準風景,眼前就會一黑,火車隨即就是進入了隧道。所以經常是按下快門的一剎那拍下的是眼前的一片黑暗。我稱之為亂七八糟的遊戲。
  • 許巍:不是在路上的每個人都能看得見風景
    說實話,如果整首歌詞都作為詩歌,則顯冗長且主題不突出。只有兩天,強烈對比的兩天,「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那時所有年輕人都處在「我有迷魂招不得」的狀態吧。而現在回頭再看,真正的絕望那時還沒遇到。
  • 《岡仁波齊》:在實現天命的路上,每個人都可以是朝聖者
    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這支朝聖隊伍。於是,隊伍裡就有了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他們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 塗鴉畫在東頭村,路上偶遇的美麗鄉村
    從青銀高速青州段駛出,車子在光影斑駁的林蔭路上開了很久。暮春的鄉村,麥苗青綠,梧桐盛開。可我們卻沒有心情看風景。還好,繞過寫有「慈化寺」的指示牌,車子拐到了田王東路上,遠遠看到兩層樓高的「夢想女孩」巨型塗鴉,我心底的疑慮總算打消。這幅曾在網上看到過的作品,走近看更讓人覺得震撼。不由得對村民心生羨慕,能在家門口欣賞到這樣美麗的塗鴉,那該是怎樣的幸福體驗啊!
  • 李壽全、蔡琴、齊秦唱《張三的歌》,和你在流浪的路上眺望遠方
    崔健問「你何時跟我走」,齊豫說「我的故鄉在遠方」,李壽全更溫柔地鼓勵你,不要怕,儘管去飛翔、去觀賞吧。 MV的開篇有段念白: 「是不是每個離開你的人,都會留下他的一部分給你」
  • 生活路上,前面有滄桑,也會有驚喜
    每個人的一生,路上都不會一帆風順,有時會有迷茫和痛苦,但咬牙都挺過來了。經歷過滄桑洗禮,我們才會更加堅信生活路上,先有苦,後有甜,不要被短暫的失敗所嚇倒,因為有一份信仰,就會有勝利的曙光。生活路上,前面有滄桑,也會有驚喜。
  • 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你知道,一個你不知道
    凱恩的小說是在真實案件的基礎上,將人物和事件變得典型化而戲劇化:故事以情夫弗蘭克,一個四處流浪的年輕人,用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自己的經歷,讓故事更有感染力。女主科拉是有著美妙身材的少婦,而她的丈夫尼克是一個中年油膩的希臘人。
  • 《旅行是為了抵達內心和遠方》每個人都可藏有一顆心靈的光芒之海
    旅行是最直接的讓身體在路上的方式,閱讀是最佳的讓靈魂在路上的方式。總之,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要在路上。畢淑敏在書中寫道,人的知識永遠是不完備的,因為他無法知道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時代是否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全部。
  • 她們在自我成就的路上,每年都有一個嶄新的模樣
    原創 Lens WeLens女性,是這個時代裡瘋狂成長的群體,她們在自我成就的路上,每年都有一個嶄新的模樣。在提倡個性的時代裡,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女性更要打破傳統刻板的「女性氣質」,找到只屬於自己的生命特質。
  • 人生路上,註定一個人熬,哪怕是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
    人生是一個過程,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親身去經歷,很多苦都需要自己獨自去熬,只有經歷到一定程度就不會犯傻,熬到一定程度就不會再任性,因為自己清楚了苦,懂得了難,時間久了,就能獨自從容面對了。有人說,葡萄酸不酸,自己品嘗過才知道;日子有多苦,自己熬過去才知道。
  • 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故鄉,像一道傷口,又開始作痛。沿著山路,不知是朝前,還是朝後,每行一步,都踩在傷口上。「客行悲故鄉」,所悲者,為客行,也為故鄉。歲月如若靜好,世事若安穩,又怎會「晨起動徵鐸」呢?溫庭筠是山西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其祖曾在唐太宗時任宰相。
  • 詩和遠方都在這裡 一個出產農民詩人的北方村莊
    文旅一融合,詩和遠方就都有了。河北興隆的上莊村,就是這樣一個把詩歌和旅遊完美結合的旅遊目的地。而這一切的出現,都是因為一個人,他就是著名詩人劉章,上莊村就是的故鄉。他不僅是個愛國詩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的詩人,據說他一生的詩歌,有一半以上都和家鄉有關,因此他成了家鄉人的驕傲。劉章在上莊村的故居,至今完好地保留著,仿佛主人並未遠去,依舊住在裡面,讀書寫詩。
  • 尋找初心再起舞 佟麗婭《走在回家的路上》既是追夢人也是圓夢者
    這一年她暫緩了演藝事業的腳步,以故鄉特有舞種和元素策劃了舞劇《在遠方,在這裡》,並擔綱領舞的角色,完成了一封獻給故鄉的「情書」。上周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製作推出的首檔大型情感戶外真人秀《走在回家的路上》,就帶領觀眾走進屬於佟麗婭的舞者人生,共同見證她在追夢圓夢的心路歷程。
  • 都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看世界大戰後的人們是如何做的
    戰爭衝擊下,人們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無論是物質層面亦或精神層面。《在路上》和《悉達多》是戰爭夾縫中創作的兩部佳作,無不反映了時代背景下人類的真實世界和精神訴求。《在路上》是傑克.凱魯亞克的一部自傳體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