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投網(www.zt5.com)3月26日訊
我們手中的錢叫做「人民幣」,美國人手中的錢叫做「美元」,日本人手中的錢叫做「日元」,歐洲人手中的錢叫做「歐元」。人民幣就是人民幣,可最近由於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離岸人民幣」這個詞頻繁見諸報端,到底什麼是離岸人民幣?人民幣為什麼要「離岸」呢?
離岸人民幣市場主要在香港,這個最主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是兩邊長期貿易催生出來的自發的市場。企業對香港、以及通過香港作為中介進行的進出口貿易活動自然會產生貨幣交易,這個貨幣交易可以用美元等外幣結算,當然也可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個結算的人民幣留在香港,逐漸發展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另外,還有直接投資、個人旅遊匯款、包括近些年的點心債等涉及到人民幣的活動,但主要的量仍是企業貿易帶來的人民幣。
說白了,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是不在我國境內的人民幣交易市場。香港作為中西方交流中心,自古就有連接中西的口岸功能,在貨幣逐漸普及之後,香港自然也就成為了最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這個市場的本質以及人民幣匯率制度決定了這個市場的行為。人民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存在極強的升值預期,加上外資出入境的管制,讓香港這個人民幣離岸市場變得格外有趣,針對人民幣的套利行為都在這個市場上開展。如果說這個離岸市場的初始功能是貿易資金交換,那麼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這個市場越來越變成套利市場。
知道了什麼是離岸人民幣市場,接下來就需要知道「人民幣套利」,因為離岸人民幣市場隨著深入發展,套利漸漸變為一種企業的常規交易行為。
如果人民幣沒有升值或貶值預期,或者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離岸人民幣市場就不存在套利空間,這很好理解。但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民幣都是在升值的,所以在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就變成了香餑餑,大家都想要人民幣,因為能升值。所以在升值周期,離岸人民幣的匯價會顯著高於在岸人民幣匯價,在升值預期和兌換管制的情況下,香港的人民幣更搶手。同樣的道理,在貶值預期之下,香港持有人民幣的人都想儘快換成美元和港幣,離岸人民幣的匯價就會低於在岸人民幣。
套利行為就此誕生。那麼,企業究竟如何進行套利呢?首先可以把匯價差看作在岸人民幣未來升值/貶值的空間,離岸人民幣沒有匯兌管制,沒有央行託市,可以部分理解成實際價值,在岸人民幣匯率的管制和託市不會一直持續,最後總會向自由市場價格靠攏。可以把這個價差看作離岸人民幣市場套利的空間或者套利的成本。作為個人來說,設想一種場景,在深圳的銀行裡用6萬人民幣兌換1萬美元,而在香港這一萬美元可以兌換成6萬1千人民幣,中間的差價就是套利空間。如果有這種空間,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通過這種操作來獲利,套利行為也就越來越普遍。
當然,貨幣兌換不是沒成本的,我們買賣股票都要上繳佣金和印花稅,買賣貨幣也一定要繳納相關的費用。作為個人來說,通過在岸/離岸不同市場價差進行人民幣套利是不切實際的。但作為企業來說,特別是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如果多長個心眼,那麼抓住人民幣波動所產生的套利空間,每年也會有不菲的利潤入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