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的進化版:可攻可守的瑞士步兵方陣

2021-02-13 武士刀傳奇

 

中世紀時期瑞士由於地處山區,相對封閉,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的封建化國家,而是演變為類似於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聯邦國家,各聯邦都擁有各自的自治權和外交權,涉及到國家層面的問題時再召開統一的聯邦大會。由於瑞士規定每個男性公民都必須接受軍事訓練以履行作戰的義務,瑞士各邦都擁有大量的可作戰士兵,儘管瑞士沒有建立國家層面的常備軍,這些士兵在性質上仍舊屬於民兵,但是由於其多從事僱傭軍的產業(接受更多的軍事訓練),已經表現出職業軍人的特性。正是由於瑞士擁有了大批精銳的步兵,加上聯邦式體制使得瑞士軍團較為穩定,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瑞士軍隊發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步兵作戰陣型,相比於古代的馬其頓步兵方陣,瑞士步兵方陣具備更強的防禦力和進攻力,使瑞士軍隊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影視劇中的希臘重步兵方陣

強悍的瑞士步兵方陣

由於瑞士多是山地地形,瑞士軍隊多以步兵為主,騎兵的數量非常少,無法組建獨立作戰的騎兵大單位,只能用於偵察和警戒等次要作戰任務,因此瑞士軍隊的作戰主力就放在了步兵身上。瑞士步兵不僅要和敵軍的步兵對抗,還要具備抵抗敵軍大量騎兵衝擊的能力(瑞士軍隊沒有對等的騎兵部隊),因此結成步兵方陣成為瑞士軍隊唯一的選擇。

瑞士重步兵方陣

瑞士步兵方陣一般設50行×50列,士兵左右之間的間距為3英尺(90cm),前後間距1.5英尺(45cm),組成這樣的一個步兵方陣需要2500名士兵,形成一個正面450米、縱深225米的巨大方陣。為了在行軍和戰鬥中都能迅速結成步兵方陣,瑞士軍隊專門設置了列長一職,每個列長都排在最前面組成方陣的第一行,這樣下屬的士兵都會自動跟在列長的後面從而迅速結成方陣,這樣大大簡化了步兵方陣的組織程序,使瑞士軍隊能夠在戰鬥中保持好自己的陣型。方陣的正面是4-5排長矛兵,這些士兵裝備3-5米長的長矛,方陣的兩側和後方也有3-4排長矛兵,這樣就使方陣具備了全方位的防禦能力,像刺蝟一樣。長矛兵的後面是戟兵,專門用於對付騎兵,戟上的倒鉤可以直接將騎兵從馬上拉下來,戰鬥時戟兵通過長矛兵之間的空襲向前實施近戰(戟的長度只有2米多點),掩護長矛兵。

瑞士步兵的特殊武器:戟

瑞士步兵方陣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在保持陣型的情況下實施快速的機動,這是通過大量的協同訓練獲得,每個軍團都是由一個邦的士兵組成,各編制單位基本都由同一個村落的士兵組成,彼此非常熟悉,而且經常能在一起訓練,於是便造就了這樣一支可攻可守的步兵方陣。在戰鬥中,瑞士步兵方陣可以向前實施機動,遭到敵軍迂迴反擊時則就地轉入防禦,方陣中的長矛兵將長矛平放指向各自的方向,建立起全方位的防禦。除了由長矛兵和戟兵構成的重步兵方陣,瑞士軍隊還在方陣的前方和後方配屬了裝備雙手劍、弩、火槍等武器的前衛和後衛部隊,負責警戒和遲滯作戰任務,以防止敵軍小股輕裝部隊對步兵方陣實施襲擾。

瑞士步兵方陣的部署示意圖

實戰的檢驗

1476年,勃艮第公國(現法國中部和東部地區)和瑞士之間爆發了戰爭,勃艮第的統治者查理公爵組建了一支新式軍隊,裝備了大量的新型野戰炮、火槍等新式武器,是一支典型的冷熱兵器混合的軍隊。兩支軍隊在格拉松要塞附近爆發了第一場會戰,這是一場典型的遭遇戰,勃艮第軍隊的數量高達2萬人,而儘管瑞士軍隊的總數也超過了1.8萬人,但是先期抵達戰場的只有前衛部隊和1個1000人的瑞士重步兵。這些瑞士重步兵迅速組成了步兵方陣出現在了勃艮第軍隊面前,勃艮第軍隊也佔據了山坡組成了「V」型防禦陣線,勃艮第軍隊的步兵方陣是典型的混合方陣,前排是長槍兵,後面是長弓手和弩手,步兵方陣的外圍是騎兵,炮兵部署於右翼步兵的前方。由於力量對比懸殊,瑞士步兵方陣選擇了就地防禦以等待主力部隊的到達,而勃艮第軍隊則意圖利用兵力優勢迅速殲滅這支瑞士軍團。

模擬戰鬥中的瑞士步兵方陣

勃艮第軍隊採取了此前法國人戰勝瑞士步兵方陣的典型戰術,那就是利用瑞士步兵方陣已經被迫轉入防禦而無法移動的有利條件,對瑞士步兵方陣進行輪番的炮兵和騎兵攻擊,直到瑞士步兵方陣崩潰為止,這樣瑞士步兵方陣只有被挨打的份。勃艮第軍隊的騎兵首先組成鍥形陣型向瑞士步兵方陣發起了衝鋒,瑞士步兵方陣密密麻麻的長槍對勃艮第騎兵造成了致命的威脅,勃艮第騎兵第一次攻擊失敗,事實證明,騎兵不可能衝破近乎完整的瑞士步兵方陣。隨著騎兵的撤回,勃艮第的大炮也就位了,開始對瑞士步兵方陣展開炮擊,當時的火炮射速都非常緩慢,勃艮第軍隊的戰術就是大炮射擊一輪打開缺口後,騎兵立刻發起衝鋒,等到大炮裝填完畢後,騎兵撤回,大炮繼續轟擊,這樣交替實施進攻。就這樣,勃艮第軍隊的進攻持續了3個小時,瑞士步兵方陣並沒有崩潰。

格拉松會戰

當時騎兵和炮兵都是昂貴的兵種,而且僅靠這兩個兵種不能迅速的擊敗這支1000人的瑞士步兵方陣,最終查理公爵決定投入弓箭手和更多的炮兵試圖從兩翼包圍瑞士軍隊,與此同時,中央的勃艮第步兵則向後緩慢的撤退,這是一種典型的後撤包圍戰術。如果在沒有其他瑞士軍隊趕來的情況下,這支僅有1000多人的瑞士軍隊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存活下來的,遲早會被勃艮第軍隊的炮兵、弓箭兵打開缺口,從而被勃艮第騎兵殲滅。但是就在勃艮第軍隊實施這一機動的情況下,瑞士的主力部隊趕到了戰場,瑞士軍隊迅速結成了3個巨大的步兵方陣向勃艮第軍隊發起了進攻,而此時勃艮第軍隊的部署非常混亂,脆弱的弓箭兵和炮兵正暴露在瑞士軍隊的直接攻擊下,而主力步兵正在向後實施撤退,兩翼的勃艮第僱傭軍看到中央的主力步兵方陣向後撤退,加上瑞士步兵方陣的強大衝擊,以為軍隊已經崩潰,遂開始向後撤退,這樣整個勃艮第軍隊隨即陷入混亂,開始了全面的潰退。

瑞士步兵方陣密集的長矛對騎兵是致命的威脅

總結

在格拉松會戰中,瑞士步兵方陣表現出強大的防禦能力,在數倍於己的勃艮第大軍面前,巋然不動,堅守長達3個多小時,自始至終,勃艮第軍隊都沒有出動主力步兵與瑞士步兵方陣對決,可見勃艮第軍隊對瑞士步兵方陣是非常忌憚的。瑞士步兵方陣除了在防禦中展現出超強的能力外,在進攻中也非常犀利,由於瑞士步兵的訓練有素,其在保持方陣的情況下仍可以實施快速的移動,使瑞士步兵方陣擁有更強的進攻能力,這也是為何瑞士步兵方陣將步兵結成更緊密的隊列的原因所在,提高了方陣的突擊和抗突擊能力。另外,部署瑞士步兵方陣前方和後方的掩護部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裝備弩和火槍的散兵隊列有效了掩護了步兵方陣的安全,牽制了勃艮第軍隊騎兵和弓箭兵的進攻,使之不敢大膽的抵近射擊,避免了遭遇和法國人作戰那種悲劇(此前,一支瑞士步兵方陣被法國人用騎兵、弓箭兵所殲滅,就是由於缺乏機動掩護力量)。瑞士步兵原本就屬於山地步兵,極為擅長越野,具備很強的機動能力,當結成了攻守兼備的步兵方陣後,戰鬥力便大大強化了,在戰鬥中可以迅速的在進攻和防禦之間來回切換,擺脫了傳統步兵方陣帶來的機動不便、進攻能力差的弊端,真正實現了攻守上的平衡,這使得瑞士步兵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步兵。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天下冷兵器

微信號:tianxialb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今有天下冷兵器,聚天下英雄豪傑。天下冷兵器,收錄天地間出現過的各家冷兵器,爭奇鬥狠,與你一同探秘奇兵秘器!關注天下冷兵器,領略從古至今的兵器魅力。

相關焦點

  • 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所向無敵,在當時毫無破解之法麼?並不是這樣的。馬其頓方陣的優點是正面幾近於無敵。方陣步兵前排的士兵裝配重甲,手持圓盾,手持長達6米的長矛,後面的士兵則根據戰場形勢調整長矛角度,補全前排空缺,他們依靠良好的訓練和嚴格的紀律保持陣型,儼然一座座移動的堡壘。側翼的騎兵不僅可以穿插騷擾,找到敵陣的突破口,還可以利用手中的長矛直接衝擊敵陣,撕開口子。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而方陣的作戰人員大致可分為4類: 馬其頓方陣 常備步兵:這類士兵數量眾多,他們每人攜一根馬其頓長矛(早期長約13-14英尺,後期超過18英尺,末端配重器幫助平衡,又兼做長矛折斷時的備用武器
  • 馬其頓靠步兵方陣徵服波斯?波斯人:與這無關,怪豬隊友和大流士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在上一篇文章《馬其頓方陣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古希臘人:老杜這話有前提,也怪我們體力不好》中,論述了馬其頓如何徵服希臘。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馬其頓如何徵服波斯。一直以來,波斯做為馬其頓最大的對手,在網絡上總是遭到貶低。
  • 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說到「馬其頓方陣」很多人首先的感覺就是這個方陣好像就是有一點大家熟悉的那種無堅不摧的感覺了,那麼這麼厲害的方陣其實也是有失敗的一天的,那麼試想一下,這個方陣在當時真的是沒有破解的辦法嗎?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馬其頓方陣對上秦軍陣法馬其頓方陣是早期步兵作戰的戰術,也是馬其頓人引以為豪的陣法,兩次大規模徵伐波斯便立下了大功。事實上,伊蘇斯之戰中馬其頓不過三四萬人便打的波斯十二萬潰不成軍,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以四萬七千人一舉攻滅了波斯的二十餘萬,自然不容小噓。
  • 基諾斯山戰役「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在西方軍事戰爭史上,「馬其頓方陣」以其密集的矛林、嚴明的紀律、排山倒海的氣勢,曾讓與之對戰的敵人望而生畏。亞歷山大依靠「馬其頓方陣」以及他指揮的騎兵遠徵波斯、印度等,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在東徵過程,亞歷山大戰無不勝,「馬其頓方陣」成為他東徵路上的一大功臣。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他成為馬其頓國王后,出於一位軍事家的敏銳,對希臘方陣加以改良,形成了馬其頓方陣。 腓力二世改良後的馬其頓方陣,每排的人數由8位增加到16位,士兵使用的主要兵器改為長達5或是6米的長矛,並改為使用輕便、挎於臂上的而不用手持盾牌。
  • 網友:馬其頓方陣就是笑話
    1:馬其頓方陣的缺點。亞歷山大帝國在西方能常勝的秘訣是什麼?就是馬其頓方陣的運用,簡直就是殘酷般的一波推到。即使開始失敗,秦國很容易找到馬其頓方陣的缺點,後方兩側是馬其頓方陣的缺點所在,不正面槓,利用騎兵的優勢突擊兩側和後方。打亂陣型,步兵簡直就是被屠殺,陣型一亂,長矛沒有發揮的餘地,勝負的天平就會傾向秦軍。這裡真的懷疑亞歷山大帝國能否通過遊牧民族的地盤。
  • 西班牙方陣知識入門:數學學不好,連步兵方陣都擺不成?
    介紹在15世紀中,訓練良好的瑞士步兵方陣已經可以在戰場上擊敗勃艮第公爵的重裝中世紀騎兵(battles
  • 馬其頓方陣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古希臘人:有前提,怪我們體力不好
    編者按:一直以來,網上都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其頓方陣是同時期冷兵器時代最強陣容,統一了古希臘世界,滅亡波斯帝國,橫掃什麼「鐵血秦軍」更是不在話下,還能「戰勝以後18個世紀,即在黑火藥兵器佔據優勢之前的任何一支軍隊。」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如此厲害嗎?
  • 羅馬軍團:別扯地形平地上照樣幹翻馬其頓方陣
    而關於這個話題,經常被當做案例研究的,莫過於作為劍盾兵的羅馬軍團與馬其頓方陣長矛兵的對決了。(「本文將馬其頓方陣視作純粹使用薩裡沙長槍為代表的重武器步兵部隊,而不包括其他兵種」《馬其頓方陣戰術系統研究》)。那麼羅馬軍團是如何擊敗馬其頓方陣的呢?
  • 當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馬其頓方陣,真沒法破解?專家一語道破玄機
    像中國還有好幾本古代傳來的兵書,而在歐洲,當年的馬其頓方陣其實也是橫掃一時的。說起來,這個馬其頓方陣是真不能破解嗎?首先來看看馬其頓方陣的用處,這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之前,人們打仗都是亂七八糟的,往上衝就完事了。但馬其頓方陣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狀態,它具有嚴格陣法。
  • 從山區土民到教皇衛隊:瑞士無敵方陣興衰史
    瑞士人會憑藉其強大的突擊能力,快速打垮削弱敵人的騎兵和遠程火力,而在步兵的正面碰撞中,世界上幾乎沒有軍隊是瑞士長槍兵的對手。此外,依靠著城邦兵之間同胞關係的紐帶,瑞士士兵擁有極強的協同性,他們能夠快速解散方陣之後又以最快的速度重組。
  • 秦軍遇上馬其頓方陣,結果會全軍覆沒,歐洲人為何這麼自信?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彭大以馬其頓軍高隊為主建立了卓一支遠徵軍,燕這支部隊的總奚兵力只有3萬顧步兵,5000名騎兵,160艘戰船,溥他們渡過達達戎尼爾海峽進攻潘波斯帝國,當裴時波斯皇帝大茹流士三世組建鄔了13萬人聯邱軍,但最後被權亞歷山大的
  • 橫行天下的馬其頓方陣,難道真的沒有破解之法嗎?專家:大秦可破!
    馬其頓方陣有多厲害?大凡它遇到的敵人,沒有不被打敗的。在馬其頓方陣的面前,那就像是一隻只待宰的小綿羊。雖然馬其頓方陣只有區區五萬人,但是,就是這五萬人,能讓他從希臘一直打到印度,難逢敵手。 難不成,馬其頓方陣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專家說,也不一定啊,至少咱們的大秦就能破了它的方陣。馬其頓方陣為什麼能夠橫行天下?原因就在於,當時的世界的戰爭還處在古典時期。這一時期的戰爭有個很典型的特點,那就是混戰。
  • 亞歷山大如果沒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中國能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但其實在世界古代史中,西方也出現一些強大的帝國,馬其頓王國就是其中一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東徵。 那麼我們假設亞歷山大擊敗印度之後,並沒有返回而是進入了中國,那麼戰國七雄能否抵擋住來勢洶洶的馬其頓方陣呢?
  • 馬其頓方陣稱霸歐洲,若對上秦軍會如何?歐洲人的想法搞不懂
    在很多歷史論壇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假設秦軍與馬其頓方陣對戰誰會獲勝的討論,那麼今天小編也帶大家去討論一下,到底誰會更勝一籌!所向披靡的秦軍秦王一掃六合,統一天下,依靠的便是所向披靡的秦軍,相比於其他國家,秦軍的裝備更加先進,弓箭射程更遠,陣法更加靈活,軍隊更加龐大。
  • 馬其頓戰爭開始時羅馬的綜合國力已超越馬其頓
    但說起靈活,可能會有人疑惑,羅馬人的軍隊和當時馬其頓的軍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雙方的軍隊構成中,步兵佔據了絕對數量。 早期的羅馬人在軍事上曾經參考過亞歷山大的軍事體系,但在實戰中,羅馬人為了能夠適應戰場環境而不斷改進戰術。
  • 靠一種兵器,唐朝步兵打敗了騎兵,瑞士人也成為了歐洲「兵王」
    另一個優勢是騎兵衝擊力強,面對步兵方陣,騎兵一旦發起集群衝鋒,千萬匹戰馬以雷霆萬鈞之勢捲地而來,僅憑戰馬的衝擊力和鐵蹄的踐踏,就能讓步兵方陣土崩瓦解。而中原王朝由於地域所限,恰恰缺乏戰馬,難以組建強大騎兵,各個朝代絕大多數時候只能以步兵上陣為主流作戰模式,面對遊牧部族的騎兵,步兵們很難佔到便宜,很難打得過騎兵。但這種情況到了唐朝卻有了根本性改觀。
  • 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
    而他所依仗打敗各國的是馬其頓方陣,何為馬其頓方陣呢,簡單說就是一種步騎配合的戰法,是由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組成的一個大型的步兵方陣,同時有騎兵和鬆散的輕步兵進行掩護配合的作戰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