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2021-02-23 我知即你知

在希波戰爭中,來自希臘地區的斯巴達重步兵憑藉密集陣型和長矛給予波斯軍隊巨大殺傷,這種戰法叫做希臘方陣,一時名聲大震。

後來崛起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改良了希臘方陣戰術,在保留密集陣型和超長矛為正面部隊的同時,在側翼配備了騎兵,並配全了弓箭手、投石兵、標槍手等輔助部隊,不僅保證了方陣主體的側翼安全,還使攻擊手段變得立體多樣,極大增強了戰鬥力。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王國依靠這種戰術,不僅橫掃了希臘地區,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甚至一路東徵打到了印度西北部地區,建立了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開啟了著名的希臘化時代。

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所向無敵,在當時毫無破解之法麼?並不是這樣的。

馬其頓方陣的優點是正面幾近於無敵。方陣步兵前排的士兵裝配重甲,手持圓盾,手持長達6米的長矛,後面的士兵則根據戰場形勢調整長矛角度,補全前排空缺,他們依靠良好的訓練和嚴格的紀律保持陣型,儼然一座座移動的堡壘。

側翼的騎兵不僅可以穿插騷擾,找到敵陣的突破口,還可以利用手中的長矛直接衝擊敵陣,撕開口子。其他輔助部隊則可以彌補遠程輸出的不足,收割漏網之魚。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

1、不靈活。方陣步兵雖然正面突擊力很強,但由於士兵都手持長矛,導致方陣非常不靈活。而戰場瞬息萬變,一旦側翼暴露,步兵很難調整陣型「調轉槍口」。再加上士兵很少配備短劍等近距離格殺武器,一旦正面被敵軍突進分割,幾乎沒有任何反擊能力。

2、側翼薄弱。馬其頓之所以要在方陣中配備騎兵,為的是強化步兵側翼的安全,而保護側翼的騎兵部隊則經常被用作正面突擊之用,一旦陷入糾纏,就將側翼暴露給了敵軍,這時的方陣就成了移動的靶子,任人宰割。

裝備圓盾和長矛的方陣士兵

3、害怕遠程攻擊。另外,馬其頓方陣懼怕遠程攻擊,這是先天不足。

那為何缺點如此明顯的何馬其頓方陣曾所向披靡呢?

因為馬其頓王國面對的對手都被方陣戰法所克制。希臘地區的方陣戰法和馬其頓如出一轍,但他們缺少騎兵保護,被馬其頓輕易擊敗。波斯帝國主要依靠戰車,而戰車恰恰是方陣最克制的部隊。再加上亞歷山大大帝的個人能力,使得馬其頓方陣所向披靡。

馬其頓方陣的衰落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馬其頓帝國迅速分崩離析,分為塞琉古(西亞)、託勒密(埃及)和馬其頓(希臘)三塊。而這時,羅馬則崛起於亞平寧半島,開始向東地中海地區擴張,馬其頓首當其衝。

羅馬人的戰術和馬其頓遇到的對手完全不同,而且十分克制馬其頓方陣戰法,那就是靈活。

羅馬軍團

羅馬軍隊以軍團為單位。士兵的防禦裝備是精良的鎧甲和巨大的方盾,進攻武器是銳利的羅馬短劍和可投擲短矛。作戰時,羅馬士兵可以密集結隊,用巨大的方盾組成「龜甲陣」,也可以鬆散陣型。當接近敵軍時,羅馬士兵先把短矛投擲,給予敵軍遠程殺傷,再發起衝鋒,用方盾護身,靠短劍殺敵。並可以隨時調整陣型,非常靈活。

另外,羅馬的騎兵和其他輔助部隊一應俱全,還有弩炮、拋石機這種超遠距離武器的幫助,再加上嚴格的訓練和紀律,使得羅馬人很快成為地中海霸主。

狗頭山決戰。

狗頭山決戰

羅馬和馬其頓的初次戰爭勝負未分。公元前197年,羅馬和馬其頓在狗頭山相遇,雙方兵力各為25000人。山區地形並不利於大軍團展開,小快靈的羅馬人更具優勢。雖然馬其頓的正面壓制住了羅馬人,但羅馬一側有非洲戰象的支持,輕鬆擊潰了馬其頓的左翼。之後,羅馬人看出了馬其頓的破綻,利用靈活轉向的優勢,從斜刺處殺入馬其頓的側後方,馬其頓一時難以調整陣型,致使全線崩潰。

此後,羅馬又經過兩次戰爭徹底擊潰了馬其頓,將其分為四塊,納入羅馬版圖。至此,馬其頓方陣的神話就此謝幕。

聲明:本號內容部分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觀點及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彼時,亞歷山大拿下希臘全境、橫掃中東、佔領埃及,更是開進印度河流域,在橫衝直撞下創建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這裡頭,攻滅波斯帝國的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使得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在古代地中海唱響,也成就了亞歷山大不可戰勝的傳奇。
  • 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說到「馬其頓方陣」很多人首先的感覺就是這個方陣好像就是有一點大家熟悉的那種無堅不摧的感覺了,那麼這麼厲害的方陣其實也是有失敗的一天的,那麼試想一下,這個方陣在當時真的是沒有破解的辦法嗎?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 馬其頓方陣稱霸歐洲,若對上秦軍會如何?歐洲人的想法搞不懂
    在很多歷史論壇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假設秦軍與馬其頓方陣對戰誰會獲勝的討論,那麼今天小編也帶大家去討論一下,到底誰會更勝一籌!所向披靡的秦軍秦王一掃六合,統一天下,依靠的便是所向披靡的秦軍,相比於其他國家,秦軍的裝備更加先進,弓箭射程更遠,陣法更加靈活,軍隊更加龐大。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巔峰時期,他領導下的亞歷山大帝國成了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了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而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 ...從波斯到印度,讓世界都「壓力山大」 光說不練假把式,馬其頓方陣無論多麼牛掰,拿到戰場練一練才能窺見其殺傷力。於是,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軍隊橫掃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無論波斯戰車還是印度戰象,在馬其頓方陣面前,都像一隻待宰的小綿羊。
  • 羅馬軍團:別扯地形平地上照樣幹翻馬其頓方陣
    而關於這個話題,經常被當做案例研究的,莫過於作為劍盾兵的羅馬軍團與馬其頓方陣長矛兵的對決了。(「本文將馬其頓方陣視作純粹使用薩裡沙長槍為代表的重武器步兵部隊,而不包括其他兵種」《馬其頓方陣戰術系統研究》)。那麼羅馬軍團是如何擊敗馬其頓方陣的呢?
  • 基諾斯山戰役「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在西方軍事戰爭史上,「馬其頓方陣」以其密集的矛林、嚴明的紀律、排山倒海的氣勢,曾讓與之對戰的敵人望而生畏。亞歷山大依靠「馬其頓方陣」以及他指揮的騎兵遠徵波斯、印度等,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在東徵過程,亞歷山大戰無不勝,「馬其頓方陣」成為他東徵路上的一大功臣。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在西方軍事戰爭史上,「馬其頓方陣」以其密集的矛林、嚴明的紀律、排山倒海的氣勢,曾讓與之對戰的敵人望而生畏。亞歷山大依靠「馬其頓方陣」以及他指揮的騎兵遠徵波斯、印度等,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 馬其頓方陣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古希臘人:有前提,怪我們體力不好
    編者按:一直以來,網上都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其頓方陣是同時期冷兵器時代最強陣容,統一了古希臘世界,滅亡波斯帝國,橫掃什麼「鐵血秦軍」更是不在話下,還能「戰勝以後18個世紀,即在黑火藥兵器佔據優勢之前的任何一支軍隊。」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如此厲害嗎?
  • 當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馬其頓方陣,真沒法破解?專家一語道破玄機
    像中國還有好幾本古代傳來的兵書,而在歐洲,當年的馬其頓方陣其實也是橫掃一時的。說起來,這個馬其頓方陣是真不能破解嗎?首先來看看馬其頓方陣的用處,這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在荷馬時代之前,人們打仗都是亂七八糟的,往上衝就完事了。但馬其頓方陣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狀態,它具有嚴格陣法。
  • 馬其頓靠步兵方陣徵服波斯?波斯人:與這無關,怪豬隊友和大流士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在上一篇文章《馬其頓方陣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古希臘人:老杜這話有前提,也怪我們體力不好》中,論述了馬其頓如何徵服希臘。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馬其頓如何徵服波斯。一直以來,波斯做為馬其頓最大的對手,在網絡上總是遭到貶低。
  • 橫行天下的馬其頓方陣,難道真的沒有破解之法嗎?專家:大秦可破!
    馬其頓方陣有多厲害?大凡它遇到的敵人,沒有不被打敗的。在馬其頓方陣的面前,那就像是一隻只待宰的小綿羊。雖然馬其頓方陣只有區區五萬人,但是,就是這五萬人,能讓他從希臘一直打到印度,難逢敵手。 難不成,馬其頓方陣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專家說,也不一定啊,至少咱們的大秦就能破了它的方陣。馬其頓方陣為什麼能夠橫行天下?原因就在於,當時的世界的戰爭還處在古典時期。這一時期的戰爭有個很典型的特點,那就是混戰。
  • 網友:馬其頓方陣就是笑話
    1:馬其頓方陣的缺點。亞歷山大帝國在西方能常勝的秘訣是什麼?就是馬其頓方陣的運用,簡直就是殘酷般的一波推到。即使開始失敗,秦國很容易找到馬其頓方陣的缺點,後方兩側是馬其頓方陣的缺點所在,不正面槓,利用騎兵的優勢突擊兩側和後方。打亂陣型,步兵簡直就是被屠殺,陣型一亂,長矛沒有發揮的餘地,勝負的天平就會傾向秦軍。這裡真的懷疑亞歷山大帝國能否通過遊牧民族的地盤。
  • 馬其頓方陣的進化版:可攻可守的瑞士步兵方陣
    正是由於瑞士擁有了大批精銳的步兵,加上聯邦式體制使得瑞士軍團較為穩定,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瑞士軍隊發展出了一套成熟的步兵作戰陣型,相比於古代的馬其頓步兵方陣,瑞士步兵方陣具備更強的防禦力和進攻力,使瑞士軍隊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 馬其頓在腓力的帶領下逐漸稱霸希臘
    導語:腓力二世出生於佩拉,是馬其頓國阿敏斯坦三世最小的兒子,其母親是歐律狄刻。在腓力二世成為國王之後,充分的體現了其軍事才能,他帶領著馬其頓王國士兵到處徵戰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攻佔了大片的土地,在希臘的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此同時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 馬其頓戰爭開始時羅馬的綜合國力已超越馬其頓
    而羅馬人的重步兵方陣的泛用性也要強於後來的馬其頓方陣。軍團的靈活性可以讓將領使用自己的輕裝部隊與騎兵同敵方交手時,還可以用第一線的長矛兵抵禦敵人方陣的衝擊。 馬其頓示意圖 可以說在這些因素的融合下,讓羅馬人能夠擊敗馬其頓人的方陣,而後來的歷次馬其頓戰爭中,羅馬人也曾多次敗給馬其頓,但在戰爭中卻越挫越勇。
  • 亞歷山大如果沒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中國能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在當時的認知下,並不知道中國的存在,打敗了印度之後就收兵返回,自認為無敵的亞歷山大並不知道印度的東北有一個古老的國度——中國。中國華夏文明跟希臘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就這樣錯過了。
  • 秦軍遇上馬其頓方陣,結果會全軍覆沒,歐洲人為何這麼自信?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彭大以馬其頓軍高隊為主建立了卓一支遠徵軍,燕這支部隊的總奚兵力只有3萬顧步兵,5000名騎兵,160艘戰船,溥他們渡過達達戎尼爾海峽進攻潘波斯帝國,當裴時波斯皇帝大茹流士三世組建鄔了13萬人聯邱軍,但最後被權亞歷山大的
  • 蘇曉波:走下神壇
    人們才會象捍衛生命一樣去捍衛人類的神話,拒絕脫掉盔甲服,拒絕走下神壇。當人類居住的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這樣的自大妄想式的神話被哥白尼打破的時候,人們是怎樣對待他的呢?如果他幸運的話,遇到一位早已從神壇上下來並能滿足他的安全需要的分析者,他會逐漸地發現他供奉在神壇上的分析者本不是神,也就把有關分析者的神話打破了,並效仿分析者,打破自己的神話,「脫下衣服」,走下神壇,走向康復       。
  • 馬其頓王國的早期歷史,孕育出亞歷山大的國度是如何成就的?
    在西方歷史的早期時候,希臘北部有一個馬其頓王國。說起馬其頓王國,我們聽過比較有名的還是它的馬其頓方陣和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東方的歷史。那麼,馬其頓王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它的早期歷史又是如何開始的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馬其頓王國西接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與希臘半島隔著奧林匹亞山。
  • 高加米拉戰役的強強對抗,為何馬其頓能夠取代波斯走向帝國神壇?
    高加米拉戰役是馬其頓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雙方都為此戰役進行了精密的部署,而且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最終波斯戰敗,馬其頓取代波斯走向了帝國神壇。雖然馬其頓崛起,成為一個強國,而波斯帝國的輝煌已經逐漸黯淡,但經過休整,波斯帝國的實力仍舊能和遠徵的馬其頓相抗衡。為什麼兩強相爭之下,是馬其頓贏得了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