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在腓力的帶領下逐漸稱霸希臘

2020-12-23 娛情九點半

導語:

腓力二世出生於佩拉,是馬其頓國阿敏斯坦三世最小的兒子,其母親是歐律狄刻。在腓力二世成為國王之後,充分的體現了其軍事才能,他帶領著馬其頓王國士兵到處徵戰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攻佔了大片的土地,在希臘的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此同時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青年的腓力是如何當上馬其頓國王的

馬其頓雖然並不熟是希臘的城邦,但戰爭卻讓其與希臘有著非比尋常的聯繫。公元前367年,腓力在希臘的底比斯充當人質,時長三年,雖然在此地方軟禁,但是腓力二世卻獲得了伊巴密濃達的栽培,他在其身上學了軍事和外交能力,因此他不僅僅了解希臘地區的文化特色,更了解希臘各城邦之間衝突與矛盾。

圖一: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石雕

公元前364年,腓力回到了馬其頓此後便展開了野心計劃。五年後,佩爾狄卡斯去世其兒子阿敏塔斯登上皇位,由於皇上年齡過小,所以腓力以攝政王的身份參與朝政。同年腓力以各種方式逼迫阿敏塔斯退位,自己則登上王座,宣稱自己為馬其頓國王。

登上王位的腓力對馬其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腓力剛登上王位,立即做了許多改革以加強國王的權力。首先在政治上,他廢除了半獨立土地的制度,雖然這樣的做法給貴族造成了損失,但是同時也削弱了貴族的力量。其次在經濟上,他大力發展城市建設,並將推出貨幣改革制度,使得馬其頓境內同時流通波斯金幣和希臘銀幣。他還大力採集金礦,擴大黃金的儲備,因而國家的財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緊接著他在軍隊上創立了一個非常職業的陸軍,並將其賦予民族精神,他的這種行為是過去任何的統治者都未能做出的改革。也是這樣的陸軍,為腓力稱霸希臘地區奠定了穩健的軍事基礎。

腓力在軍事上改革還有創立了馬其頓方陣,此方陣縱深十六排,最深可達二十排,士兵全部由重裝士兵組成,他們手持盾牌和長矛。越靠後方的士兵手裡的長矛越長,最後幾排的士兵由於長矛過長進而將其架在前面士兵的肩膀上。從正面來看,馬其頓方陣猶如一隻蓄勢待發的豪豬。在馬其頓方陣的兩側布置了輕裝步兵和騎兵,以這樣的軍隊為馬其頓方陣進攻奠定準備基礎。

圖二:豪豬一樣的馬其頓方陣

腓力不僅僅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陸軍,同時他還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軍事實力高的海軍部隊。陸軍和海軍的改革,極大地加強了王權。政治建設、經濟發展和軍事實力的提升,讓君主制的馬其頓王國成為了希臘地區極為強大的國家。

腓力的閃電式佔領讓敵人應接不暇

展現出軍事才華的腓力並沒有高傲,緊接著他開始將版圖擴張計劃。他先是在公元前348年擊退了雅典的三千名重裝步兵,緊接著佔領了伊利裡亞達耳達尼亞,並拉攏了伊庇魯私人。公元前356年,腓力攻破了一座富有金礦的城市安菲波利斯。

圖三:腓力率軍入侵安菲波利斯

在此之前他曾與雅典籤訂合約,合約中規定在腓力攻破安菲波利斯,雅典願意用公元前363年佔領的彼得那然而進行交換。在得到彼得這座城市後,腓力並未將安菲波利斯交給雅典,為此雅典對馬其頓宣戰。腓力也立即與哈爾基季基同盟進行結盟,這一次在公元前356年,佔領波蒂迪亞的時候將它送給了自己的同盟。

相同一年。腓力徵服了格瑞尼迪士並將其重新命名為腓立比,在這裡駐紮了強硬的軍隊以控制此地的金礦。公元前355年他攻破了塞羅尼迦灣的最後據點邁索尼,儘管雅典緊急派出兩隻軍隊進行援助,但是依舊沒能保護住邁索尼不被貢獻。面對此次戰爭腓力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他的一隻眼睛與光明永遠的說了再見。

戰無不勝的馬其頓軍隊讓雅典被迫籤訂合約

公元前353年,腓力插手與希臘陳邦之間的第三次神聖戰爭,藉助此次機會成功入侵色薩利擊退福基斯軍隊,並在當地獲取了不小的威望。色薩利將其當做最好的盟軍,稱其為統帥,為此雅典早早的佔據溫泉關以防止腓力的繼續擴張,腓力也因雅典的防禦而放棄了對希臘中部進軍,從此不再幹涉第三次神聖戰爭。

於此之後腓力開始對徵服的區域進行管理,減少內部矛盾。雖然他與壓斷並未徹底爆發戰爭,但是腓力還是對馬其頓親近的城邦進行扶持,以此來威懾雅典,並不斷削弱雅典在馬裡查河的力量。

圖四:腓力指揮軍隊圍攻奧林索斯

公元前349年,腓力再次揮師南下圍攻奧林索斯,佔領這個地方一來這裡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二來奧林索斯人親近的對象都是腓力所需要幹掉的力量,所以自然這裡成了腓力的開刀處。雅典本派兵救援這裡,但由於因優卑亞島出現叛變,援軍在中途就被召回。公元前348年腓力徹底地佔領了這裡並將城池夷為平地。

公元前347年,腓力派兵攻打色雷斯使得色雷斯臣服。公元前346年,由於底比斯與腓力形成了短時間同盟,所以底比斯希望腓力插手其與福基斯之間的戰爭,正處於擴張階段的腓力自然不會放過此次大好機會,果不其然福基斯人投降了。雅典時時刻刻都在與馬其頓進行抵抗,直到腓力攻打色薩利,雅典才被迫籤署菲羅克拉底合約來結束此次戰爭。

腓力的壯志還未實現身卻已先死

後來的腓力不斷插手希臘城邦之間的戰爭,以此獲得利益。在腓力攻佔拜佔庭的時候,雅典與拜佔庭進行結盟,這讓腓力大發雷霆,開始了對希臘全面入侵的準備。公元前339年,腓力再次加入第四次神聖戰爭,經過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徹底的實現了對希臘的徵服。

圖五:腓力二世的陵墓

在腓力徵服了希臘之後,他依舊將徵服的計劃沒有停歇,以至於他將計劃放在了波斯的頭上,可是在計劃還沒得以開展的時候意外就已經發生了。當時腓力正在其女兒克麗奧佩脫拉的婚禮,因此身邊沒有帶任何武器防備,只帶了他的貼身護衛官,不巧的是他的護衛官保薩尼亞斯就是想要殺他的人,在殺死腓力之後保薩尼亞斯騎馬逃跑但最終還是被格殺。國不能一日無主,此後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繼續完成其父親未完成的心願。

結語:

腓力的早年時期雖然在被囚禁,但是他學習的軍事知識和希臘文化,讓腓力在中年時期進攻希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數據。可以說腓力的一生基本都在對外擴張,在他活的時候極大地擴充了馬其頓王國的實力,這為亞歷山大稱霸歐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希臘史:馬其頓的崛起與腓力二世
    一種理論觀點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主觀能動性,把馬其頓的興起歸功於腓力二世的人格和政策,另一種觀點一也就是歷史唯物論了一一認為希臘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這時已經成熟,馬其頓必然成為統治希臘的王國。不管現代的史學家怎麼看,古代評論家一直相信是個人影響著歷史。從希臘史料來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風華正茂,甚至扭轉乾坤的人物,儘管很多當時的評論不免對這位人主希臘的異族君主帶有敵意。
  • 腓力二世,靠才華和能力當上馬其頓國王的人
    在希臘諸邦陷入混亂,群龍無首之際,北部的馬其頓國悄然興起。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有著極深的淵源,但又並非是純粹的希臘人。大約在青銅時代,一部分希臘人北上來到馬其頓。後來,這些希臘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又回到了希臘本土。
  • 一場戰役贏了整個希臘,馬其頓王朝的崛起!
    這是馬其頓與希臘之間決定性的一戰,這一戰中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率軍擊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開始了他在希臘稱霸的序幕。這一戰對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來說就像土倫港之戰之於拿破崙一樣,是他崛起的關鍵戰役。馬其頓是希臘文明的一部分,但當時的希臘人,尤其是雅典人和巴達斯人認為馬其頓人只是北方蠻族,故馬其頓的南下擴張和秦王掃六合有異曲同工之妙。腓力二世是位兼具野心和實力的君主,他在位初期便大肆擴張。公元前356年,希臘世界爆發了第三次神聖戰爭,在戰爭中處於弱勢的色薩利人邀請腓力二世援助正好給了腓力二世南下擴張一個理由。
  • 接過腓力的班,年輕的亞歷山大帶領馬其頓整裝待發
    鑑於腓力的卓越成就以及偉大計劃,亞歷山大甚至一度擔心父親不會留下任何土地去給他徵服。他的預見性和好奇心也超越了他的年齡。據說從少年時代起,每當有波斯使臣來到馬其頓宮廷中時,他就會向他們打聽亞洲的軍隊、地理、資源、財富、法律、風俗以及政府情況。使臣們對此無不稱奇。無怪乎腓力會對自己的兒子和繼承人如此自豪。
  • 馬其頓王國的奠基者腓力二世
    馬其頓奉行專制主義,和當時希臘流行的民主傳統相違背,自然不受到希臘各城邦的待見。 簡單來說,就是「列國卑馬其頓,不與會盟」。但是這個國家卻接連出了好幾個有能耐的國王,最有名的就是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到底有什麼能耐?簡單來說,就是能文能武,文武雙全。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為了促進同波斯、希臘的貿易往來,腓力二世採用了金銀雙本位制(當時波斯採用金幣,希臘採用銀幣)。規定金幣採取阿提卡制,銀幣採取色雷斯制,並鼓勵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這樣一來,馬其頓的商人無論是和希臘人還是和波斯人做生意,都更加方便省事。
  • 腓力二世改革:馬其頓全面崛起的序幕,亦是亞歷山大東徵的奠基石
    那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為何能從希臘世界邊緣的蠻夷小國一躍成為拉開亞非歐希臘化序幕的霸主呢,這還得從腓力二世改革開始說起。 ※ 馬其頓王權專制與科林斯同盟 ※ 腓力二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曾作為馬其頓王子於公元前367年前往底比斯(即忒拜,是當時的希臘霸主)作為質子。
  •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希臘北部薩洛尼卡城西南的韋爾吉納村,有一座古老的陵墓馬其頓王陵,這裡「沉睡」的是一位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天下的國王一古希臘馬其頓王腓力二世。雅典最傑出的演說家德漠斯提尼認為,腓力二世是蠻人、僭主和暴君。腓力二世的確是個僭主,他在其兄帕迪卡其三世死後處死了繼承王位的侄子,自立為王。
  • 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 馬其頓崛起之初,國王腓力遇刺身亡
    讓我們回到馬其頓,在馬其頓崛起的過程中,勢必會與其他希臘城邦發生衝突,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與雅典和底比斯的聯軍在喀羅尼亞平原對陣。 馬其頓的對手,除了雅典與底比斯外,還有科林斯、墨伽拉等中小型城邦,共計3.5萬人;而馬其頓這邊總共出戰3.2萬人,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
  • 世界史:腓力二世
    在希臘人眼中的「野蠻之邦」誕生了一位徵服希臘的人物——腓力二世。非常之人必將經歷非常之事,少年腓力就被當做人質軟禁在底比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腓力因而有機會享受到希臘文明的薰陶。他有幸得到希臘軍事家和外交家伊巴密農達的悉心教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事思想和外交思想。他正好寄居在底比斯聖隊的指揮官帕曼尼斯家中,耳濡目染先進的軍事思想,為他日後創建先進的馬其頓方陣,奠定了理論基礎。
  • 腓力二世用這一招決絕了國內問題,還為兒子留下了稱霸世界的資本
    這就是馬其頓帝國,他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十幾年的時間徵服了幾乎所有已知的土地,如果不是有帕米爾高原當著,壓力上大很有可能會和東方的中國一決雌雄,徵服了已知的土地,這種級別的英雄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多見。
  • 希臘城邦、波斯帝國的滅亡與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希臘聯合艦隊在提米斯託克利的指揮下,力戰8個小時擊潰波斯,波斯軍隊只得撤退。三次希波戰爭,以弱小的希臘全勝、強大的波斯帝國潰敗終結。三、馬其頓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徵波斯擊潰波斯帝國之後,希臘仍未完成統一,各城邦依舊我行我素,並經常發生城邦混戰。
  • 腓力二世的崢嶸歲月:集權力+改貨幣+融貿易
    等到實力恢復的差不多,伯羅奔尼撒戰爭又隨之爆發,此後希臘城邦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關注北部這個默默無名且暗自高速發展的馬其頓。因此馬其頓的崛起並且逐漸成為日後的大帝國有其當時的歷史背景,當然也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腓力二世。
  • 歐洲杯新軍馬其頓的名字為什麼改為北馬其頓?
    希臘這個詞,在2000多年前更多地是一種文化和地理概念。馬其頓王國是位於希臘地區北部的一個希臘化王國,古馬其頓語也是希臘語的分支。但是,古馬其頓因文化相對落後,因此備受古希臘鄙夷。他們視馬其頓為「蠻族」。但正是這樣的蠻族,後來藉助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和斯巴達陷入鏖戰,元氣大傷的機會,逐漸取得了對希臘諸邦的控制。
  • 一個人的帝國 馬其頓的崛起與崩塌(上)
    婚後,腓力二世又夢到自己拿著個獅子形狀的印封住了妻子的子宮,佔卜官解釋說,這是因為王后已經懷孕並將產下一個像獅子一樣強壯和勇敢的男孩。· 位於希臘北部的佩拉今天只是個小鎮,但仍能看到古代馬其頓遺蹟· 腓力二世統治下的馬其頓疆域。北馬其頓和希臘現在各佔有當年馬其頓王國的一部分,今天的北馬其頓人主要是斯拉夫人後代,和古馬其頓人完全不是同一種族。
  • 夾縫求生的馬其頓搖身一變為強大帝國,華麗蛻變是內外兼治的成果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不僅國內政局動蕩而且還被外族騷擾,尤其是大流士一世統治下的波斯。因為波斯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其目標就是希臘地區,而相鄰的馬其頓就是大流士一世擴張的第一步。波斯強大的實力並不是馬其頓可以匹敵的,如果一戰,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敗得一塌塗地。
  • 基諾斯山戰役「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羅馬作為繼希臘、馬其頓之後崛起的強大國家,正處於國家發展的上升期,馬其頓在腓力二世時期就已經徵服了希臘地區,成為希臘地區的第一強國。亞歷山大繼任後,更是將帝國帶到強盛的頂峰。成為地中海以及西亞地區的第一強國。雖然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隨之分裂。但本土的馬其頓王國依然是希臘地區的霸主。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羅馬作為繼希臘、馬其頓之後崛起的強大國家,正處於國家發展的上升期,馬其頓在腓力二世時期就已經徵服了希臘地區,成為希臘地區的第一強國。亞歷山大繼任後,更是將帝國帶到強盛的頂峰。成為地中海以及西亞地區的第一強國。雖然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隨之分裂。但本土的馬其頓王國依然是希臘地區的霸主。
  • 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在希波戰爭中,來自希臘地區的斯巴達重步兵憑藉密集陣型和長矛給予波斯軍隊巨大殺傷,這種戰法叫做希臘方陣,一時名聲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