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鄰,該對抗還是合作?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2020-12-23 覽記

馬其頓的日益強大引起了越來越多希臘人的注意。面對腓力二世的強勢擴張,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以德謨斯提尼為代表的反馬其頓派認為,較希臘城邦而言,馬其頓是相對落後的文明,如果任由其發展壯大,控制和侵奪希臘的城邦和地盤,勢必會令希臘諸城邦的自由和民主遭到侵奪,財產蒙受損失,會危及每個公民的根本福祉。

德謨斯提尼提出,希臘城邦的政治架構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比馬其頓要先進得多。馬其頓一直以來都是希臘的學生,且目前學得並不完全,還差得很遠。他還指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事實上只是個僭主,像腓力二世這樣的僭主又有何資格來統治自由昌盛的文化之邦希臘呢?

德謨斯提尼號召所有希臘人團結起來,為自由而戰,堅決不允許馬其頓染指希臘地區。

以伊索克拉特為首的親馬其頓派則認為,馬其頓與希臘城邦毗鄰,長期受到希臘文化的薰陶和影響。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看,馬其頓人和希臘人都同宗同源,實際上是一家人。所以,我們不但不應抗拒馬其頓人的擴張,還應該以積極的心態與馬其頓結盟,讓它帶領希臘變得更加強大。

伊索克拉特明確提出,希望腓力二世能夠領導希臘進攻波斯,一來是要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二來是想掠奪東方的財富。伊索克拉特在書信中充滿激情地對腓力二世說道:「讓我們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吧!」

德謨斯提尼和伊索克拉特都是雄辯的天才。在兩人的帶領下,反馬其頓派和親馬其頓派各自據理力爭,互不相讓,鬥爭日漸升級。

面對馬其頓這個自己曾經的小弟,習慣了獨立自由的希臘人還是支持德莫斯提尼的更多一些。但無奈馬其頓軍事實力過於強大。

公元前350年前後,腓力二世趁希臘城邦內鬥之際,出兵帖撒力,並很快控制了卡爾息狄斯半島。

馬其頓的南進引起了希臘諸城邦的不滿。公元前340年,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形成。腓力二世見此情形,毫不退縮,反而揮師進入希臘腹地埃拉提亞,直接威脅到雅典的安全。

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與馬其頓軍隊在喀羅尼亞進行了一場大決戰。馬其頓方陣在此次戰役中展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希臘聯軍慘敗。

經此大戰,希臘反馬其頓勢力受到重挫,親馬其頓派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腓力二世於公元前337年在希臘成立了科林斯聯盟,希臘大部分城邦都成為盟約國。盟約規定,各國保持現有的法律和秩序,並與馬其頓建立攻守同盟。聯盟還推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為最高統帥,代表希臘和馬其頓人向波斯宣戰。

公元前336年,躊躇滿志的腓力二世集結了馬其頓和希臘各邦的勇士,組成精英戰隊,準備向東方的波斯帝國進發。誰也沒有料到,在腓力二世女兒的婚禮上,意外陡然降臨——腓力二世被刺殺了。

突遭意外的馬其頓和希臘聯軍頓時群龍無首,希臘各地蠢蠢欲動,反馬其頓派重新抬頭……

腓力二世之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臨危即位,成為馬其頓新王,他能否繼承父親遺志,力挽危局?請看下篇。

相關焦點

  • 希臘史:馬其頓的崛起與腓力二世
    馬其頓人並不被希臘城邦看作真正的希臘人:他們說的不是純正的希臘語,他們的政治體制和文化更接近「野蠻人」,他們是未開化的民族,按照「未開化」這個希臘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不在城邦居住」,不實行寡頭政治或者民主政治,而是一個部族,實行君主制。按照希臘標準,馬其頓人的風俗習慣奇異而粗俗:馬其頓年輕人的成年禮就是單手殺死一隻獅子。
  • 馬其頓在腓力的帶領下逐漸稱霸希臘
    導語:腓力二世出生於佩拉,是馬其頓國阿敏斯坦三世最小的兒子,其母親是歐律狄刻。在腓力二世成為國王之後,充分的體現了其軍事才能,他帶領著馬其頓王國士兵到處徵戰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攻佔了大片的土地,在希臘的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此同時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因此,相對來說下馬其頓的經濟、政治、文化也比較發達,在整個馬其頓王國中佔主導地位。馬其頓人來源不清,可能是伊利裡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由於僻處一隅,馬其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基本被排除在希臘邦際生活之外。而馬其頓人則粗獷勇武,被看作是非嚴格意義的希臘人,許多希臘人甚至稱他們是異族蠻人。馬其頓國家形成的過程極為模糊。
  • 希臘城邦、波斯帝國的滅亡與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波斯人在該盆地西端建立了居魯士城。又向南徵服了今埃及、利比亞的廣袤地區,成為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強大帝國,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希臘聯合艦隊在提米斯託克利的指揮下,力戰8個小時擊潰波斯,波斯軍隊只得撤退。三次希波戰爭,以弱小的希臘全勝、強大的波斯帝國潰敗終結。三、馬其頓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徵波斯擊潰波斯帝國之後,希臘仍未完成統一,各城邦依舊我行我素,並經常發生城邦混戰。
  • 一場戰役贏了整個希臘,馬其頓王朝的崛起!
    這是馬其頓與希臘之間決定性的一戰,這一戰中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率軍擊敗雅典和底比斯聯軍,開始了他在希臘稱霸的序幕。這一戰對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來說就像土倫港之戰之於拿破崙一樣,是他崛起的關鍵戰役。馬其頓是希臘文明的一部分,但當時的希臘人,尤其是雅典人和巴達斯人認為馬其頓人只是北方蠻族,故馬其頓的南下擴張和秦王掃六合有異曲同工之妙。腓力二世是位兼具野心和實力的君主,他在位初期便大肆擴張。公元前356年,希臘世界爆發了第三次神聖戰爭,在戰爭中處於弱勢的色薩利人邀請腓力二世援助正好給了腓力二世南下擴張一個理由。
  • 小國取名馬其頓,希臘卻百般不願意:想入歐盟,先把名字改了!
    ▲馬其頓共和國地理位置  獨立後的馬其頓想加入聯合國,希臘反對;想加入歐盟,希臘又反對;想加入北約,希臘還是反對……俗話說,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希臘為什麼死活就是跟自己的鄰居馬其頓過不去呢?  首先,今天的馬其頓共和國,和古代馬其頓帝國的中心並不在一個地方,古代馬其頓帝國的核心位於今天的希臘馬其頓三省,而今天的馬其頓在古代被稱作裴奧尼亞,並不是馬其頓帝國的核心所在,所以希臘北方馬其頓三省的人民才會如此強烈的反對馬其頓共和國採用馬其頓作為國名。
  • 保加利亞對北馬其頓入歐說不:希臘同意了,為何保加利亞不同意?
    北馬其頓1991年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後,極力爭取加入各類國際組織,為此兩度更改國名。為什麼改了兩次國名,北馬其頓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背後有什麼樣的歷史、地理、人文因素呢?今天,一起來說說北馬其頓改國名以及歷史、語言方面的爭議。01北馬其頓兩次更改國名為了啥?
  • 「馬其頓」之爭:歷史上的馬其頓人是如何被斯拉夫化的
    儘管斯科普裡官方否認國旗有其他目的,但仍遭到希臘強烈抵制,致使該國旗在聯合國、奧運會、及馬其頓駐美澳使館等場合被禁止使用。1995年,該爭端在美國前國務卿Cyrus Vance的斡旋下,以兩國在聯合國達成妥協,馬其頓將該標誌從國旗上抹去而告終。
  • 歐洲杯新軍馬其頓的名字為什麼改為北馬其頓?
    在前南斯拉夫聯邦時期(非前南斯拉夫聯盟),該地區誕生了巴爾幹的三個火槍手之一的潘採夫。那麼,希臘為什麼強烈要求馬其頓改名呢?馬其頓一次又是怎樣觸動了希臘的神經呢?古馬其頓和今天馬其頓的關係早在2000多年前,希臘所在的希臘半島以及周邊的諸島就已經產生了文明。但古代的希臘並不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由雅典、斯巴達等諸多城邦組成的。
  • 「北馬其頓」與希臘之爭,只因這個歐洲最偉大的古代英雄
    2019年1月12日,馬其頓國會通過決議,將國名更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只為平息多年來與鄰國希臘的爭端,為本國加入歐盟和北約鋪平道路。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通過一系列戰爭,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控制了傀儡帝王亞歷山大四世和馬其頓本土。安提柯則控制了帝國的亞洲部分。公元前314年,因為忌憚安提柯的強大國力,埃及的託勒密、色雷斯的呂辛馬庫斯聯合馬其頓本土的卡山德,一起對抗安提柯。第三次繼業者戰爭爆發。
  • 抗疫宅家系列之~慢品希臘共和國之13個大區~色雷斯和東馬其頓
    色雷斯和東馬其頓是希臘的13個行政大區之一。它由希臘馬其頓地區東部和屬於希臘的色雷斯組成,包括德拉馬、埃夫羅斯、卡瓦拉、羅多匹斯、仙希等五個省。行政中心科莫蒂尼,面積14,157 海拔1458.5 m,人口623,248。
  • 馬其頓崛起之初,國王腓力遇刺身亡
    讓我們回到馬其頓,在馬其頓崛起的過程中,勢必會與其他希臘城邦發生衝突,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與雅典和底比斯的聯軍在喀羅尼亞平原對陣。 馬其頓的對手,除了雅典與底比斯外,還有科林斯、墨伽拉等中小型城邦,共計3.5萬人;而馬其頓這邊總共出戰3.2萬人,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羅克珊娜不負所望生下一名男嬰,該嬰孩成為亞歷山大四世。不久,佩爾狄卡斯謀殺了墨勒阿革洛斯及其他步兵將領,奪取了全部大權。其他支持佩爾狄卡斯的騎兵將領在巴比倫分封協議(Partition of Babylon)中得到回報,成為帝國中各個行省的省督。
  • 塞拉西亞戰役:馬其頓王國復興與斯巴達人的徹底隕落
    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區,由於人口和資金的大量外流而陷入蕭條。無論是舊霸主馬其頓,還是新興的各類城市聯盟,都在為有限的生存空間而戰。東方希臘化帝國的資金支持,則是經常可以打破平衡的重要因素。這一切都在塞拉西亞戰役前後,表現的玲離盡致。
  • 從北馬其頓踏進北約說開去
    3月27日,北約在其官網宣布,北馬其頓正式加入北約,成為其第30個成員國。至此,北馬其頓終於踏進北約的大門,開啟「融入」西方世界的重要一步。 北馬其頓,全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部,與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接壤。
  • 馬其頓國名的爭端與歷史
    相反由於1911—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馬其頓地區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所瓜分。地理上,分給塞爾維亞的部分稱瓦爾達爾馬其頓(2.57萬平方公裡),劃歸保加利亞的部分稱皮林馬其頓(0.8萬平方公裡),屬於希臘的部分稱愛琴馬其頓(3.4萬平方公裡)。
  • 北馬其頓-保加利亞之爭與歷史修正主義
    多年來,希臘由於其前憲法名稱為馬其頓共和國而阻止北馬其頓的加入,稱其暗示對希臘文化遺產、古馬其頓王國及其著名皇帝亞歷山大大帝的主張。 2018年重燃了加入歐盟的希望,當時籤署了所謂的普雷斯帕協議,旨在解決這個問題,馬其頓共和國正式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以此作為希臘同意該國加入歐盟的條件,這項協議第7條規定,「馬其頓語」是指該國使用的斯拉夫語。 隨著希臘改變了反對立場,北馬其頓有望在今年正式成為歐盟候選成員國。
  • 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在希波戰爭中,來自希臘地區的斯巴達重步兵憑藉密集陣型和長矛給予波斯軍隊巨大殺傷,這種戰法叫做希臘方陣,一時名聲大震。
  • 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波斯不朽軍衛隊裝備約2米長的長矛與盾牌,而希臘傭兵則擁有3的長矛以及重型盾牌,這兩種重裝備部隊還是可以依賴的。但其他波斯步兵大是質量參差不齊的強徵各族步兵。在馬其頓方陣兇猛的正面長矛衝擊下,他們沒有任何勝算。▲右為古波斯重步兵因此,大流士將希望放在他的騎兵身上。因為他的波斯騎兵力量實際上對比伊蘇斯會戰,不但沒有削弱而是有所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