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貴州省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宮彥龍,2016年12月進入省農科院工作。2018年,我被選派到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掛任科技副鎮長。回顧這兩年的科技特派工作經歷,總有那麼幾個小故事銘記於心,讓我深感自豪,我也在脫貧攻堅戰中,盡過自己的微薄之力。 永興鎮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是發展優質稻的好地方。這裡主要發展優質稻大粒香,但大粒香不抗稻瘟病、香味退化等問題嚴重製約了其經濟的發展,限制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2018年,針對大粒香不抗病問題,於是我深入調研、走村串戶、調查摸底。在調研過程中,大多數種植戶反應說「村裡以前也有相關專家搞過培訓,但講的很多知識對他們來說,就像聽天書,一句都聽不懂」。一語驚醒夢中人,在我們看來意義重大的技術培訓,在種植戶看來是一文不值。於是我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找到了一種讓老百姓更直觀、簡單的理解水稻病蟲害相關資料裝訂成冊。
經過培訓,農戶對應冊子上的圖,能獨自在田間辨別常發病害。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在農村開展工作,要知百姓所需,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才能體現自己作為科技特派員的價值和作用,才能更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針對對大粒香香味退化問題,2019年湄潭縣茅壩米業有限公司對100畝大粒香在抽穗期噴施富硒肥進行增香試驗。發現噴施富硒肥後,能增加大粒香的香味,同時也改善了大粒香的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對提高農民收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3月開始,我邀請省農科院相關專家對湄潭縣貴州茅貢米業有限公司、貴州天粟稻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竹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進行優質稻研發與產業調研。專家團對該四家公司水稻種植品種、栽培模式、生產加工基地、市場規模及未來的生產計劃進行了詳細考察。 當時專家團指出必須加強水稻所和企業合作,共同開展特色優質稻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集成創新、種植基地環境監測與評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稻米製品加工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轉化先進科學技術及成果。探索「科研單位+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化模式,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環境下結合貴州優越自然條件發展優質稻產業,做到促進水稻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與貴州湄潭縣茅貢米業有限公司、貴州天粟稻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竹香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三家公司完成《貴州省優質特色水稻研發與轉化及園區技術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合同籤訂,促進優質米園區發展。同時帶動農民增產、增收、增效,在脫貧攻堅關鍵期發揮農業專家服務「三農」作用,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是時代賦予每一個扶貧工作者的時代任務和光榮使命。雖脫貧攻堅戰告一段落,但未來還有更多的攻堅戰需要我們參與。不努力的青春不完美,我告訴自己: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擼起袖子加油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整理
編輯李貝多
編審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