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楊再義支書熱情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開,我頓時感覺肩上的任務更重了。
到村裡後,我迅速的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了緊張的扶貧工作中,每天走村入戶,穿梭在田間地頭。為了儘快掌握群眾的基本情況,我建立了一本「扶貧日記」,將自己負責的群眾一一登記在冊。這本日記幫我迅速拉近了和群眾的距離,更好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付強,你來了,快來快來,幫我出出主意......」貧困戶帶著對幫扶幹部濃濃的信任,向我訴著家長裡短。
貧困戶楊正華,他年僅45歲,患有間隙性精神病。他和哥哥、兩個侄兒共同生活,全家3個半勞動力。他們居住的房屋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老磚木房,年代已久,一下雨就四處漏水,無法居住。根據該戶的實際困難條件,我覺得他們應該搬出去,外面有安全的住房、有更多的務工機會、更豐富多彩的世界,於是我上門去做搬遷動員。
一開始,楊正華一家堅持不肯離開家鄉,我就耐心地跟他們拉家常,最終在我的多次勸說下,兄弟二人鬆了口,我趁熱打鐵馬上帶他們去思州A區安置點看現場。寬敞明亮的房屋、乾淨整潔的街道、和藹可親的社區幹部......徹底打動了兄弟倆的心,他們終於同意搬遷到思州A區安置點。
申請,手續辦理,領取鑰匙,搬家,舊房拆除,我一路陪著他們。楊正華現在在曉景鄉一個合作社務工,每個月一千五百元;他哥哥和侄子們也都在廣州務工,每個月收入可觀。兄弟倆常常打電話回來,跟我聊聊他們的生活、聊聊工作,從話語裡聽得出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楊剛強,研究生;楊玲玲,貴陽醫學院馬上畢業;王壹飄,洪渡完全中學二年級......」妻子常常笑話我這本「扶貧日記」是流水帳,但是我知道她默默的支持和付出,老人的身體、兒子的成績、微薄的收入就像三座大山壓在她柔弱的肩膀上,每次通電話她總是叫我放心,說家裡一切都好,叫我注意自己的身體...... 我明白扶貧這條路荊棘遍地,讓我能堅守住寂寞,無所畏懼一路前行的是群眾的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多謝。我是一名扶貧戰士,我是一名中共黨員,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人物小傳】 付強,中共黨員,沿河自治縣淇灘鎮白果村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施平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