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2021-01-15 天眼新聞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楊再義支書熱情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開,我頓時感覺肩上的任務更重了。

到村裡後,我迅速的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了緊張的扶貧工作中,每天走村入戶,穿梭在田間地頭。為了儘快掌握群眾的基本情況,我建立了一本「扶貧日記」,將自己負責的群眾一一登記在冊。這本日記幫我迅速拉近了和群眾的距離,更好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付強,你來了,快來快來,幫我出出主意......」貧困戶帶著對幫扶幹部濃濃的信任,向我訴著家長裡短。

貧困戶楊正華,他年僅45歲,患有間隙性精神病。他和哥哥、兩個侄兒共同生活,全家3個半勞動力。他們居住的房屋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老磚木房,年代已久,一下雨就四處漏水,無法居住。根據該戶的實際困難條件,我覺得他們應該搬出去,外面有安全的住房、有更多的務工機會、更豐富多彩的世界,於是我上門去做搬遷動員。

一開始,楊正華一家堅持不肯離開家鄉,我就耐心地跟他們拉家常,最終在我的多次勸說下,兄弟二人鬆了口,我趁熱打鐵馬上帶他們去思州A區安置點看現場。寬敞明亮的房屋、乾淨整潔的街道、和藹可親的社區幹部......徹底打動了兄弟倆的心,他們終於同意搬遷到思州A區安置點。

申請,手續辦理,領取鑰匙,搬家,舊房拆除,我一路陪著他們。楊正華現在在曉景鄉一個合作社務工,每個月一千五百元;他哥哥和侄子們也都在廣州務工,每個月收入可觀。兄弟倆常常打電話回來,跟我聊聊他們的生活、聊聊工作,從話語裡聽得出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楊剛強,研究生;楊玲玲,貴陽醫學院馬上畢業;王壹飄,洪渡完全中學二年級......」妻子常常笑話我這本「扶貧日記」是流水帳,但是我知道她默默的支持和付出,老人的身體、兒子的成績、微薄的收入就像三座大山壓在她柔弱的肩膀上,每次通電話她總是叫我放心,說家裡一切都好,叫我注意自己的身體......  我明白扶貧這條路荊棘遍地,讓我能堅守住寂寞,無所畏懼一路前行的是群眾的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多謝。我是一名扶貧戰士,我是一名中共黨員,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人物小傳】   付強,中共黨員,沿河自治縣淇灘鎮白果村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施平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送包保戶上學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幫扶...
    我叫趙浩昌,今年38歲,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也是沿河九完小的一名人民教師。3月3日,我接到去中寨鎮大坪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我的心充滿著痛苦。  但是,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我知道必須要先顧「大家」才去顧「小家」。散會後,我與妻子電話溝通:「老婆,我被安排到中寨鎮去參與精準扶貧了,家中的事你要多費心了,要耐心一點,媽媽年紀大了,會經常嘮叨,你要多多包涵。」「嗯,你安心去工作吧,家裡就不用擔心了,我會照顧家裡一切,你要保護自己,我們在家裡等著你勝利回來」。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2004年,我回到家鄉,本來是想要帶著村裡的青壯年一起外出打工致富,可一想到我們走了,家裡就只剩老人和孩子,本就貧困的村子會變得更加「瘦弱」。所以,我決定留在村裡,我暗下決心,在村裡也一定要幹出一番事業。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莊嚴...
    我叫楊佐軍,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莊嚴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9月25日,我帶著組織的重託,開始了脫貧攻堅之路。初到村裡時,為了工作能順利開展,我積極向前輩請教,學政策、學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點滴小事見幫扶大義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桑木村駐...
    我叫任旭剛,2019年8月成為貴州銅仁沿河自治縣西部計劃志願者,同年8月12日,我被派駐到沿河縣甘溪鎮桑木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任旭剛(圖中)與攻堅隊成員研判工作到村第一天,作為「小白」的我便跟著駐村第一書記到四個自然寨走訪,這讓我對桑木村的村情有了初步了解。  走訪途中,書記對我說,「桑木村村情複雜,工作量大,要多出力、配合原有幹部將桑木村的工作支撐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把村裡的每一點小事都當大事辦丨沿河自治縣思渠...
    我叫田維進,41歲,是沿河自治縣風景名勝管理局派駐思渠鎮華元村第一書記。2016年至今,我一直在思渠鎮華元村駐村。剛開始,我得知華元村沒有辦公場所、人居環境較差、沒有穩定的產業項目、村支兩委幹部不足等,於是我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陣地建設上。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2017年,中冶建工選派事業二部副總經理(現任中冶建工工程部副部長)徐貽前往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擔任副縣長一職。「心中還是很忐忑,從一個建築施工企業到政府機關工作,自己會不會不適應,難免會有一絲擔憂。」談及這次掛職,徐貽如是說到。
  • 「我的扶貧故事」背著動態心電圖去扶貧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河坎村...
    我叫楊葉民,是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黃家洞小學的一名教師。2020年2月,我被派到中界鎮河坎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從三尺講臺奔向了脫貧攻堅一線。剛到村時,村指揮部將先鋒組交由我來負責。成為攻堅隊隊員後,我深知,自己必須熟悉和掌握政策,才能更好地宣傳並做好群眾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殷殷扶貧情,拳拳赤誠心丨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
    我叫韋澤文,2018年11月調任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20年7月任三橋鎮黨委書記。三橋鎮屬於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群眾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種植和勞務輸出。如何帶領群眾拔掉窮根、增收致富,成為我日思夜盼的事情。為全面摸清貧困底數,深刻剖析現狀原因,科學開具治貧良方,我不斷深入實際,用心謀劃,身體力行。走遍三橋的千山萬水。從地域最遠、貧困最深的村組開始,從高山老林、條件惡劣的區域出發,我逐村逐組走訪調研,詳細了解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環節,全面掌握每一個掣肘發展的負面因素。
  • 「我的扶貧故事」再出徵,歸來仍是從前那個「少年」|沿河自治縣...
    我叫周勇,今年51歲,是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派駐黃土鎮勇敢村的指揮長。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出徵扶貧戰場,16年前,2004年我作為全縣黨建扶貧工作隊員,奔赴思渠鎮開展黨建扶貧一年,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意氣風發,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 「我的脫貧故事」6隻黑山羊圓了我的脫貧夢丨沿河自治縣淇灘鎮和平...
    我叫羅庭順,今年67歲,是沿河自治縣淇灘鎮和平村村民。6隻黑山羊改變了我的後半生,讓我摘掉了貧困帽,過上了幸福生活。貧困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出生農村貧困家庭,小時候,我就對「貧困」一詞體會非常深刻。從小我就很懂事,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只要一放學我就會去幫助父母幹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譜寫一首在麻竹溪的鏗鏘壯歌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張永久,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也是黑水完小副校長。我主動請纓深入一線參與脫貧攻堅,決心要用時光的足跡,譜寫一首在麻竹溪的鏗鏘壯歌。鄧全組貧困戶張緒,超標建房,債務壓力極大。
  • ...扶貧路上的「診脈人」丨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督導組組長楊勝桂
    2019年10月30日,印江自治縣脫貧摘帽不久,我剛忙完板溪鎮的脫貧攻堅工作,又踏上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的扶貧之路。這是我第一次來沿河自治縣,人生地不熟,只能用手機導航。從縣城到夾石鎮的道路坑坑窪窪,非常狹窄,我開車足足花了一小時五十分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盡顯軍人擔當丨沿河自治縣黃土鎮大元村...
    我叫呂可府,今年36歲,2018年12月從部隊轉業到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政府工作,放下槍桿子,2019年3月我被派駐黃土鎮大元村,轉戰脫貧攻堅戰場。大元村共10個村民小組,306戶1418人,其中貧困戶66戶323人,屬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管家村親上加親丨沿河自治縣曉景鄉管家村駐...
    沿河自治縣曉景鄉管家村有管、冉兩大姓氏,管家與老寨兩個自然寨長期通婚,十分親近。我妻子是管家村人,姓冉,所以我有姑公、老弟等稱呼,加上長期駐村,我也早與當地群眾感情深厚,管家人也成了我的「娘家人」。 我叫王鵬程,是沿河自治縣曉景鄉管家村駐村幹部。初來管家村,站在這個二類貧困村的土地上,我百感交集。村裡的土地資源匱乏,多數土地集中在村裡山高路遠的蓋上,全村有農業人口218戶720人,有建檔立卡戶55戶235人,貧困發生率為32.6%……看到這些數據,責任與焦慮一時湧上我心頭。
  • 「我的扶貧故事」衝鋒在扶貧路上的脫貧「戰士」丨貓洞鄉龍都村駐...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接好扶貧「接力棒」丨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第...
    2018年4月,從單位同事手中接過扶貧「接力棒」,我成為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駐村第一書記,也是芭茅村的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安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註冊科科長,我下鄉的時間比較少,芭茅村又是一個地處巖山地帶的深度貧困村,肩上的重擔不言而喻。初來芭茅村,村委會辦公樓已建成並交付使用,村裡已修建了296口小水窖……山多石多,土少缺水,調優產業結構,發展扶貧產業是芭茅村的一道坎。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勇敢...
    我叫田勇,今年48歲,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勇敢村一名普通農民。1歲半失去父親,4歲母親改嫁,先天性近視的我在兩個哥哥的拉扯下長大。2012年,我感覺視力急劇下降,先後到江蘇、上海幾家醫院檢查,原以為通過治療就可以恢復,結果讓我很失望。醫生告訴我,是先天性近視,右眼2000度,左眼2100度,無法配眼鏡。  2014年,我因視力二級殘,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