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送包保戶上學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幫扶...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趙浩昌,今年38歲,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也是沿河九完小的一名人民教師。

3月3日,我接到去中寨鎮大坪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我的心充滿著痛苦。因為,母親去年才剛動完肺癌手術,大兒子馬上要參加中考,小兒子還未滿兩周歲,父親又在銅仁,妻子又要上班,家中的老小沒人照顧。  但是,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我知道必須要先顧「大家」才去顧「小家」。散會後,我與妻子電話溝通:「老婆,我被安排到中寨鎮去參與精準扶貧了,家中的事你要多費心了,要耐心一點,媽媽年紀大了,會經常嘮叨,你要多多包涵。」「嗯,你安心去工作吧,家裡就不用擔心了,我會照顧家裡一切,你要保護自己,我們在家裡等著你勝利回來」。  帶著家人的期盼與祝福,我踏上了新的徵程,來到了中寨鎮參與這場偉大而又光榮的「戰爭」。到達中寨鎮,當地黨委政府熱情接待了我們,第二天我就來到了大坪村。  剛到達村委會,就接到鎮指揮部的通知,要求我們要到銅仁核查推動搬遷戶真搬實住。經村會議安排,由我和村支書高騰科、縣檢察院付太尉三人去銅仁。我們三人用3天時間核查了大坪搬遷到銅仁的169戶,看到了鄉親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我也感受到了濃烈的喜悅之情。

在大坪村幫扶的日子就是這樣,每天忙碌而又緊張。現在想起還是有不少的收穫,特別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我和我的包保貧困戶高方金一家的故事——  6月14日,我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高方金的孩子高松松突然輟學了,對於輟學生的問題,那是相當嚴重的,經村指揮部研究,馬上安排我和第一書記張文波同志去遵義湄潭,務必將高松松接回學校正常上學。  高松松的家庭相當複雜,一家6口人,母親長期外出不與家裡聯繫,父親高方金(搬遷埡口場安置點)獨自一人撫養四個孩子,生活非常困難。因幾個小孩年幼,生活無法自理,高方金便帶著孩子們去了湄潭採茶務工。  

到湄潭後,走進他們租的老式木房,5個人生活在40平方米的狹小空間裡,裡面有兩張床,屋裡非常凌亂。在家裡沒有看見高松松,高方金說他去朋友家玩去了。  通過了解,我們找到了高松松平時玩的地方,我看見一個身材瘦小的孩子,他一直低著頭,不敢看我們。「小朋友,你為什麼不去學校呢?是不是有同學在學校裡欺負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他沒有講話,只是看了我一眼,然後又將頭低下。「你到是講呀,到底是什麼原因嘛?剛才跟你講話的這個叔叔,是我們的幫扶幹部趙叔叔,人家也是老師,還有一個是我們村裡的第一書記--張書記。他們是特意從老家趕過來接你去讀書的,你有什麼想法就跟他們講,他們不會害你的。」高方金說道。  高方金話一說完,只見高松松抬起頭:「你能不能不要講話,我煩你。」  「趙老師,你看看吧,他就是這樣對我的,哎!」  我彎下腰:「小朋友,你是不是羨慕別人在學校裡有零用錢,而你沒有呀,我知道你們家庭情況,你父親一個人養你們非常不容易。你現在已經是中學生了,應該能理解你父親的困難,他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把你們養大,你應該要學會感恩。至於你需要的零用錢,由我來支付,我的娃兒今年也快要初中畢業了,我一天給他的零用錢是五元,你去學校上學我一天給你十元,你看看怎麼樣呢?」  小孩子猛然抬起頭:「那好,我答應你,我就跟你們去中寨鎮初級中學繼續讀書。」  「等你到學校以後,我將零用錢轉發給你們的班主任吳老師,怎麼樣?」  「好!」

溝通好以後,我們三人連夜趕往沿河縣城,第二天自己出錢去超市將學生的洗漱用品全部買好,還購買了日常防感冒的藥品,就趕往學校。  2020年6月15日我們成功將高松松送到了中寨鎮初級中學,與他們學校校長和班主任簡單溝通一下,並將生活費轉發給了高松松的班主任吳老師。  回到村後,經向村指揮部匯報研究,鑑於其家庭具體情況,在低保動態調整時,還將此戶5人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範疇。  經過近一年來的幫扶,我看到了大坪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深度貧困的小山村,通過整村搬遷讓247戶1256人都「走出了大山」。搬出去的,我們實施就業扶貧政策,介紹廠房工地,確保穩得下來;留在村裡的,同樣保證生活方便富足,家家戶戶住上了安全寬敞的房屋、入戶路和房前屋後都已硬化,室內安裝了明亮的電燈,龍頭一開清水自然來。  如今,村裡還發展蜜蜂產業養殖和辣椒種植產業,群眾可以就近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在與群眾交談中,你會發現:他們從內心深處在感謝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萬芬

編輯 韋依  編審 田旻佳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盡心盡力去幫扶丨織金縣中寨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
    「文嬢孃,我家喝的水是從房子下邊郭家借來的,很不方便,我打算從對面小山引水下來,大約需要700米管子、還有家裡最近經濟老火,想申請點臨時救助,你看能不能幫忙申請一下......」這是我進入幫扶對象張習倫家中他說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與幸福同行丨天柱縣石洞鎮大坪村脫貧...
    我叫唐先淋,曾經是一名基層村主任,一名烤菸致富能手,2018年6月,我從村主任考入公務員,現任石洞鎮大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任所長工作期間,我深知工作任務重,責任重大。了解到他的情況後,我主動找來施工隊幫他建設,我和村裡的扶貧幹部輪流上門幫他挑磚、拌漿,足足幹了50天才建成。
  • 「我的扶貧故事」點滴小事見幫扶大義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桑木村駐...
    我叫任旭剛,2019年8月成為貴州銅仁沿河自治縣西部計劃志願者,同年8月12日,我被派駐到沿河縣甘溪鎮桑木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聽到書記的話後,當時心裡沒有一點兒底,有些懷疑自己能否做好駐村幫扶工作。  當天晚上,村裡召開了工作安排會。會上,村主任、村民代表集體反映了村裡已陸續斷水十多天的問題,且本村常年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每到枯水季節,村民就得四處挑水。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2018年3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下,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與高峰村建立整村幫扶機制,還派出工作隊。同時,市、縣、鄉派出精兵強將,增加駐村工作隊力量,讓高峰村以前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把村裡的每一點小事都當大事辦丨沿河自治縣思渠...
    我叫田維進,41歲,是沿河自治縣風景名勝管理局派駐思渠鎮華元村第一書記。2016年至今,我一直在思渠鎮華元村駐村。剛開始,我得知華元村沒有辦公場所、人居環境較差、沒有穩定的產業項目、村支兩委幹部不足等,於是我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陣地建設上。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春夏做的事 秋冬自會給我答案丨沿河自治縣夾...
    「哎呦,楊姑娘,我好想你啊!最近都沒看到你,去村委會問都說你上別處忙去啦!」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陳家村4組的龔福梅老人一推開門瞧見是我,一邊欣喜地喊著,一邊走過來拉著我的手。「我前幾天在樹下撿了好多板慄,我給你裝在兜兜裡吃。」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莊嚴...
    我叫楊佐軍,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莊嚴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9月25日,我帶著組織的重託,開始了脫貧攻堅之路。初到村裡時,為了工作能順利開展,我積極向前輩請教,學政策、學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譜寫一首在麻竹溪的鏗鏘壯歌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張永久,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也是黑水完小副校長。我主動請纓深入一線參與脫貧攻堅,決心要用時光的足跡,譜寫一首在麻竹溪的鏗鏘壯歌。鄧全組貧困戶張緒,超標建房,債務壓力極大。
  • 「我的扶貧故事」再出徵,歸來仍是從前那個「少年」|沿河自治縣...
    我叫周勇,今年51歲,是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派駐黃土鎮勇敢村的指揮長。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出徵扶貧戰場,16年前,2004年我作為全縣黨建扶貧工作隊員,奔赴思渠鎮開展黨建扶貧一年,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意氣風發,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勇敢...
    我叫田勇,今年48歲,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勇敢村一名普通農民。1歲半失去父親,4歲母親改嫁,先天性近視的我在兩個哥哥的拉扯下長大。  為了早日脫貧致富,我利用小額扶貧貸款政策,貸了3萬元錢發展核桃。由於不懂技術,沒有經過考察,所選的苗,不宜在當地的土壤和氣候中生長,種植的黑桃幾年都沒掛果。不但欠下3萬元銀行貸款,而且還欠了2萬元的私人外債。這對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管家村親上加親丨沿河自治縣曉景鄉管家村駐...
    沿河自治縣曉景鄉管家村有管、冉兩大姓氏,管家與老寨兩個自然寨長期通婚,十分親近。我妻子是管家村人,姓冉,所以我有姑公、老弟等稱呼,加上長期駐村,我也早與當地群眾感情深厚,管家人也成了我的「娘家人」。 我叫王鵬程,是沿河自治縣曉景鄉管家村駐村幹部。初來管家村,站在這個二類貧困村的土地上,我百感交集。村裡的土地資源匱乏,多數土地集中在村裡山高路遠的蓋上,全村有農業人口218戶720人,有建檔立卡戶55戶235人,貧困發生率為32.6%……看到這些數據,責任與焦慮一時湧上我心頭。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2017年,中冶建工選派事業二部副總經理(現任中冶建工工程部副部長)徐貽前往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擔任副縣長一職。「心中還是很忐忑,從一個建築施工企業到政府機關工作,自己會不會不適應,難免會有一絲擔憂。」談及這次掛職,徐貽如是說到。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戶從「懶漢」變成了「勤奮哥」丨貴州省...
    我叫付碧瑩,是貴州省松桃公路管理段派駐松桃自治縣盤信鎮新場村幫扶工作隊隊員。新場村是貴州省松桃公路管理段幫扶聯繫村,而楊勝龍則是我的結對幫扶戶。付碧瑩在楊勝龍家的廚房裡楊勝龍屬於典型的「晴天,躲在樹蔭望太陽;雨天,躺在家裡等幹部送乾糧」的「懶漢」。因此,一直以來,我都盡我所能勸說他,希望他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把家裡的衛生搞好……長時間的勸說下,曾經的「懶漢」,如今成了餵養13頭豬的勤奮哥。
  • 同心掬得滿庭芳——沿河自治縣鉚勁滿弦奮力衝刺攻堅拔寨再出發
    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沿河自治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聚力「兩不愁三保障」,縱深推進脫貧攻堅「四場硬仗」,貧窮山鄉的落後面貌正在被改寫:群眾收入在增加、村容村貌在改善,百姓文化生活愈加豐富多彩,群眾幸福指數在逐日提升,同步小康、奔向幸福的願景指日可待。
  • ...扶貧路上的「診脈人」丨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督導組組長楊勝桂
    2019年10月30日,印江自治縣脫貧摘帽不久,我剛忙完板溪鎮的脫貧攻堅工作,又踏上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的扶貧之路。這是我第一次來沿河自治縣,人生地不熟,只能用手機導航。從縣城到夾石鎮的道路坑坑窪窪,非常狹窄,我開車足足花了一小時五十分鐘。
  • 「我的扶貧故事」高山苗寨裡的笑臉丨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清萍,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南岑村由南岑、大坪兩個小村組成,其中我的幫扶戶所在的大坪村總人口97戶48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250人。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最樸實的評價 是對我的最高讚賞丨威寧自治縣...
    「攻堅扶貧號笛鳴,決戰小康奮二零。涉水孤村公僕影,登峰僻野赤子形。脫貧致富求精準,問計尋經在力行。國泰民安興盛景,神州億萬享祺寧。」這是七旬老父親對我的寄語,也是扶貧路上的真實寫照。我叫孫天賜,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到紅光村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真實做到安心、虛心、精心,真心。和群眾交流初到紅光村,面對一個455戶人口僅1836人但貧困發生率為38.77%的村,頓時感覺肩上責任重、壓力大。到村後,我就開始為期3個月的大走訪、大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