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呂可府,今年36歲,2018年12月從部隊轉業到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政府工作,放下槍桿子,2019年3月我被派駐黃土鎮大元村,轉戰脫貧攻堅戰場。
大元村共10個村民小組,306戶1418人,其中貧困戶66戶323人,屬二類貧困村。村子到處陡坡峭壁,生存環境惡劣,基礎條件差,群眾基本都以種植玉米為主。
如何為群眾找到一條增收致富路,一直是我的「心病」。
聽說遵義的辣椒產業發展得很好,去年8月,我專程到湄潭、鳳崗、遵義實地考察,發現當地的辣椒產銷兩旺。不管是種植,還是務工,群眾都能從辣椒種植中獲得不少收益。
回村後,結合大元村群眾平時都有零散種植辣椒的習慣,我決定在本村大力發展辣椒產業。可是大家擔心賣不出去,產業發展一度舉步維艱。
今年,沿河全縣大力發展辣椒產業,我看到了產業發展新的希望,當我雄心勃勃地把這一好消息告訴群眾時,大家還是很糾結。
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我特意邀請遵義紅絲辣椒種植合作社技術員,到大元村幫助宣傳發展辣椒產業的優勢,同時還進行種植技術指導。這樣一來,群眾才增強信心,轉變觀念。
通過我們的努力,大元村今年共發展辣椒產業150畝,帶動29戶群眾增收,其中15戶是貧困戶。
「種辣椒比種玉米要划算得多,今年就是種少了點。」嘗到甜頭的村民經常對我說。
在採摘辣椒時,貧困監測戶吳廷祿在運送辣椒過程中不小心摔傷,無法動彈。我聽到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急忙聯繫村醫科學施救,並將他送到鎮衛生院。衛生院檢查後認為傷情嚴重需要馬上送到縣人民醫院救治。
我想如果叫救護車路途遙遠耽擱時間,而且費用也不低,考慮到該戶比較困難,又無多餘的親人幫忙,我於是主動向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申請,要求開自己的車將其送往縣人民醫院救治。
途中,吳廷祿忍受著傷痛,嘴裡一直重複說:「共產黨的幹部好!呂同志,辛苦你了,謝謝你!」
到達醫院後,我迅速幫助他辦理入院手續並護送檢查,等到一切忙完已經是晚上12點半。此時,我才想起自己還沒吃晚飯。
離開時,吳廷祿艱難地從包裡拿出一張100元鈔票遞給我,讓我去買東西吃。我說,不用了,你安心養傷,有什麼困難就打我電話。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沒有極強的組織保障和過硬的政治素養很難打勝仗。
在大元村近兩年來,我始終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軍人本色精神,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與攻堅隊員們並肩作戰,為大元村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整治、破舊危房拆除、產業發展等而努力奮鬥。
我也為自己能夠參與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見證大元村的美麗蛻變感到無比自豪。這一段歷練和在部隊的經歷一樣,都是我一生的財富。
通訊員 呂可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施平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