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墓志銘中英文對照 改變一個年輕人和一個國家命運的墓志銘,必讀

2021-02-07 高級口譯

在倫敦聞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

其實這只是一塊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崗石質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圍那些質地上乘、做工優良的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國前國王墓碑,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較起來,它顯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並且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


但是,就是這樣一塊無名氏墓碑,卻成為名揚全球的著名墓碑。

每一個到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們可以不去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前國王們,可以不去拜謁那諸如狄更斯、達爾文等世界名人們,但他們卻沒有人不來拜謁這一塊普通的墓碑,他們都被這塊墓碑深深地震撼著,準確地說,他們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

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墓志銘: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墓志銘譯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塊碑文時都感慨不已。有人說這是一篇人生的教義,有人說這是靈魂的一種自省。


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治暴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的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歷了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特別說明:由於小譯沒有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原創圖片,特此奉上的是梵蒂岡聖彼得堡大教堂的圖片,望各位同學注意並原諒。


大拇指動一動,二維碼按起來
記得加關注哦,各種英文學習資料,美圖,美文,一律奉上。

相關焦點

  • 墓碑墓志銘的深刻含義
    當然,把墓志銘放於墓中,只有開墓方能得見,未免諸多不便。於是,人們便在墓前立一石碑,曰墓表墓表上亦刻著墓主姓名、生平。到了如今,墓中不再置放石碑,而將墓志銘刻於墓表之上。這樣,站在墓前,便可從墓表上讀到墓志銘,清楚了解墓主的身份。除開墓志銘,墓地本身的建築藝術也是極具欣賞價值。
  • 墓志銘:不簡單的人生謝幕詞
    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一文中,首次將碑文當作與詩、賦、銘、誄(音lěi)並列的文體而單獨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在《文選》中也是將碑文和墓誌文看作兩種不同的文體分列的。  這種區分在宋代以後逐漸為人們所忽略,一直延續到清代。清代許多著名的金石學家對墓碑文和墓誌文不作區分,仍持碑誌一體論。
  • 墓志銘:風流難掩社稷功
    中國書法分為碑帖,歷代以來也通常分為兩派,一派學碑,一派習帖,故而形成碑學和帖學。
  • 宋代裴瑀書《悼獻太子墓志銘》
    前些天好朋友送了我一張宋代裴瑀書《悼獻太子墓志銘》的拓片,拓工精良,甚是喜愛!
  • 顏魯公保存最完整的作品《郭虛己墓志銘》,端莊秀勁
    這件顏魯公的《郭虛己墓志銘》是1997年在河南洛陽發掘出來的,目前收藏於洛陽偃師博物館,墓誌縱160cm,橫105cm,為青色質地石頭,墓誌蓋刻有「唐故工部尚書曾太子太師郭公墓志銘」十六個字。據有關人士介紹,此墓誌上的文字,是公元七四九年,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魯公所書的,系正書,共三十五行,一一五零字,字體端莊秀勁,此墓誌因埋於墓坑地下,所以保存的完好如新,現存顏真卿所寫的碑文,大部分都有已殘損或缺字,所以《郭虛己墓志銘》顯得非常珍稀。
  • 《閻莊墓志銘》:纏蟻床而媾禍,隨鶴版而俱逝。究竟是啥意思?
    墓志銘,是隨墓主人一起下葬的一塊方石板,上面刻著墓主人的生平,即所謂蓋棺定論的意思。比如,這個《閻莊墓志銘》中的「纏蟻床而媾禍,隨鶴版而俱逝」,我們現代人讀來,就感覺頗為燒腦。《閻莊墓志銘》是西北名校陝西師範大學博物館的藏品。這位石板長寬均為72cm,厚度約12cm,上書《大唐故太子家令輕車都尉閻君墓志銘》。經考證,這位閻君叫閻莊,是當時的大名鼎鼎的權臣閻立德之子,也就是大畫家閻立本的侄兒,可謂是正宗世家子弟一名。
  • 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下月將不再為梅根的生日敲響鐘聲
    據英國媒體7月18日報導,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將不會於下月為梅根的生日敲響鐘聲,不知道這是否也是令哈裡梅根兩人對英國王室憤憤不平的原因之一。但是諷刺的卻是,在2020年2月,威斯敏斯特教堂卻為同樣是退出英國王室的安德魯王子慶生而敲鐘。
  • 夜讀|墓志銘:不簡單的人生謝幕詞
    墓志銘是世界範圍內通用的紀念逝者的方式,任何一篇墓志銘都承擔著紀念式的現實功用,好的墓志銘往往閃爍著思想的火花。1、刻石作銘的起源墓志銘是對逝者生平的概述和讚頌的文體,學者們通常把一篇墓志銘細分為「志文」和「銘文」。
  • 張琦寫《墓志銘》譯按——張氏文化
    《墓志銘》譯按     (2014.2.13)
  • 西安出土唐朝大將墓志銘,內容顛覆歷史,李世民篡改史書
    在唐儉的墓葬中,學者們發現了一處墓志銘,但碑文內容顛覆了歷史,這與新唐書、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不同。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塊石碑上的碑文顛覆了歷史,對李世民的形象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唐朝的興起一定要追溯到太原李淵的興起。在打仗方面,史書都突出了李世民的作用,好像沒有李世民的提議,李淵就不會起義。為了迫使李淵反抗,李世民還對父親使用了美女的伎倆。也就是美人計。
  • 那些極具個性的墓志銘,你知道幾個?
    王國維逝世一周年忌日,清華大學立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先生雖去,其風猶存。「……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
  • 『魏碑字帖』司馬顯姿墓志銘
    《司馬顯姿墓誌》,全稱《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貴嬪夫人司馬氏墓志銘
  • 潘石屹:記錄墓志銘
    潘石屹更喜歡和有話題、有流量、有追捧的人,一道在媒體面前出現。他是一個看起來低調、樸實;實際上是高調、奢華的人。更準確的說,他的狡猾程度超越了粉絲們對他的想像。帶著農民式的狡黠。 就像他偉大的語錄:「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變成一個空的茶杯,變成一個空心的竹子,讓別人的智慧、精神財富流淌過來,這就是最好的學習的辦法和狀態。——潘石屹」。
  • 碑刻史料 | 泗洪發現唐代墓志銘
    《唐邢公(春)墓志銘》刊刻於唐大和九年(835),2020年6月在泗洪縣上塘鎮鄭集村發現,現藏於泗洪縣博物館。墓誌材質為石質。
  • 畢淑敏解密心靈遊戲 寫下你的墓志銘俯視你的人生
    近日,國家一級作家、註冊心理諮詢師畢淑敏做客省直機關婦委會「三味書院」,並接受錢報網微訪談,帶領錢報讀者一起認識自我,解密心靈。人的身體會感冒,心理也會感冒現在年輕人有個普遍的問題,迷茫自己要什麼。畢淑敏說,人的身體會感冒,心理也會感冒。假如一個人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他還怎麼去確定今後的方向呢?
  • 隴南碑刻||張輝:《宋故崔公墓志銘》研究
    《宋故崔公墓志銘》中有這樣的記載「時以兵火亂離而橫夭者亦多,公獨以壽終於家。」崔熙生活的時代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兩當因戰亂死去的人很多,這種情況和以上史料中記載的事實相符。八仙之一張果老,封號通玄先生、衝妙真人,是甘肅省兩當人。《全唐詩》第二十四卷,收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煉歸真,洞瑣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條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 蔣愛花:唐代幽州墓志銘中的遷葬現象
    入選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計劃(2013)、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2018)、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2019);承擔國家社科基金2項、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項目。    新中國成立以前,已經有眾多幽州地區的唐代墓志銘獻世,多為《全唐文》未收之篇目,羅振玉先生主編的《京畿冢墓遺文》將其收入,可惜大多數並非經過現代考古學的科學發掘,出土地點不詳,尚能留存至今的大多只有錄文。
  • 那些名人的墓志銘都寫了啥?
    2.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託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3.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的精力,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後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著:「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 尚可喜畫像與墓志銘
    天聰八年(1634年)正月,舉兵攻長山、石城兩島,活捉明副將兩名,率家屬和部眾萬餘人,攜帶軍械,從駐地廣鹿島航海登陸,投靠後金,奉命駐紮海州,後編為漢軍鑲藍旗。四月皇太極於盛京(瀋陽)詔見他入朝,授以總兵官(即二品官)之職,,繼封智順王,所部軍被頒授為「天助兵」。 自崇德七年起陸續攻克明之錦州、中後所、前屯衛諸城。
  • 高力士墓志銘,書法了得!
    《高力士墓志銘》的作者是張少悌,作為盛唐書碑名手,其書跡流傳較少,1999年《高力士墓志銘》的出土以及《高力士神道碑》的修復,給我們對張少悌書法以新的認識。張少悌循《聖教序》上承晉法,其行楷取得了較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