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天下雄關嘉峪關」。熟悉甘肅的人知道,陽光、玉門關、嘉峪關,都是名關。人們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可歷史有多少好漢、豪傑、先賢是出自甘肅。也可以說,不到甘肅,不識好漢。
穿越河西走廊,走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能感受到不同的宗教文化,祁連山,烏鞘嶺能體會到異域的雄美壯麗,讓人「肅然起敬」。
甘肅,是歷史時期最融合萬千的省份。東通陝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歷史時期是絲綢貿易、交通要道,經濟發達,生活便利。甘肅,也是宗教最多元化的省份。
名將李廣、姜維出自甘肅天水。
可到了當代,已經很難追尋過往甘肅的盛名。在全國的經濟排名和「人均收入」生活和教育水平都比較落後。
地產商人潘石屹的自傳裡就寫過:「童年的我,沒有電,多少個夜晚除了數天上的星星,就是聽媽媽講月亮的故事」。
90年代,潘石屹在海南
潘石屹於1963年出生在甘肅天水。在20世紀,接近70年代,中國大部分靠近鎮上的村落基本都已經通電了,而偏遠的山區則還沒有。潘石屹的老家離鎮上只隔著一條河。
潘石屹,他是商人,稱不上頂尖,在港股上市公司中市值一般,他的財富排名也一般,可他卻很出名。真正大範圍走入人們視線,不是和「萬通六君子」闖海南的撈金故事,而是從新浪微博的「崛起」開始的。
在QQ時代,普通人只能通過財經媒體得知企業家的信息。微博的出現,潘石屹以另類的方式呈現在網民面前,傳達生活、思想,粉絲對他「成功人士」、「企業家」的標籤,感到新鮮、好奇,尋求啟發、幻想拉近與財富和成功的距離。另一面,當時新浪微博平臺也大力推他。
粉絲對潘石屹的「概念」是:企業家、成功人士。而他自己設立的標籤卻是「樸實」、「逆襲」、「文藝」,這是他主動選擇擁抱群眾,也得到收穫。就像小米的「粉絲經濟」,解釋起來就是:「走群眾路線」。
如果你有留意,潘石屹常說一句話,「向泥土一樣謙卑」。而他微博的籤名是: 永葆一顆純潔、仁慈和意氣風發的心。他還經常把父親的一句話拿出來勉勵自己,「沒事別惹事,有事別怕事」。他一直在用弱者的角度和網絡語言,扮演自己擁有強者的身份事實。
潘石屹常在微博發自己看了七遍的小說《平凡的世界》,甚至覺得自己深受影響。他還給延安大學捐了十萬元,在路遙墓前種了書中象徵愛情的「杜梨樹」。他的好友任志強評價他,「那麼多好書不看,一本《平凡的世界》看七遍,有病啊」。
潘石屹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預告片做代言
潘石屹在粉絲面前刻畫的形象很生動,在早期,隨便在微博發個動態,都能引起巨大的評論和轉發,由此,他的另一個號「潘石屹文摘」誕生了,他在取名上處理的很好,沒有叫「語錄」但全是潘石屹的「警句格言」和人生智慧、語錄。可以稱得上是企業家中新媒體最早的成功玩家,最早的企業界「大V」。
嘗到當「大V」的甜頭後,他紅了很久,上娛樂節目,和包括電商、外賣、打車、P2P、共享單車等行業「盛極一時」的新型創業者交流做節目、錄視頻,什麼領域崛起,什麼領域都會出現潘石屹的身影。甚至還被一家治療性功能的醫院,當作「形象大使」登在報紙的廣告欄目裡。
潘石屹對流量的觀察和追隨,扮演了另一個版本的獨角獸捕手——「朱嘯虎」。潘石屹更喜歡和有話題、有流量、有追捧的人,一道在媒體面前出現。他是一個看起來低調、樸實;實際上是高調、奢華的人。更準確的說,他的狡猾程度超越了粉絲們對他的想像。帶著農民式的狡黠。
就像他偉大的語錄:「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變成一個空的茶杯,變成一個空心的竹子,讓別人的智慧、精神財富流淌過來,這就是最好的學習的辦法和狀態。——潘石屹」。你還能說他低調嗎,誰會自戀到把自己的一些雜談搞成人生格言並公之於眾的?
在近期的兩段公開講話裡,一段是潘石屹和柳傳志說,「錢已經賺夠了,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柳傳志當時顯得很尷尬,企業家和小農思想有著質的區別。另一段是他評價自己是:「無產階級」。
新浪微博造就了像潘石屹這樣的許多大V,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值得尊敬。從階段性來看,和新浪微博很像的是天涯社區。天涯在BBS時代無疑是最火的,和微博一樣產生了很多意見領袖、網紅。推動了許多輿論大事件的發展。兩家都是上市公司,天涯在新三板,微博在納斯達克,市值沒法和微博相提並論,當然現在的天涯已經落寞了。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也很擔心微博會走天涯的老路,但後來微博在活躍數據上有了逆轉,漸漸歸於平穩。
微博以前的火熱已經不復存在,用戶也更加理性。像潘石屹這樣的大V,在微博的影響力也一天天在降,接近2000萬的粉絲,平常也只有幾十個評論點讚。
一個轉發,多一點人看到,一個大V轉發,有可能就是信息的爆發點,隨著這種機制的天花板顯現,新浪微博從野蠻生長漸漸地平靜下來,回歸到正常的狀態。撇開時代的因數和各方面限制不談。就弊端而言,微博本身還是錯過了最好的機會,錯過了成為能走向更偉大的機會。
最開始,新浪微博誕生的前身,最初只是內部溝通的內網,後來慢慢衍變成了一個傳播變革的新媒體時代。隨著潘石屹、薛蠻子、姚晨的到來,這個時代的局面才真正得到打開。
可以客觀的給予微博美名——時代進步重要有力的推動平臺。有許許多多老百姓通過微博維權成功。也有許多著名事件,通過微博得到曝光、監督。即使到了今天,娛樂圈的大小事,還有各類型的舉報信,發酵的最佳平臺依然是新浪微博。
隨著微博用戶不斷增長、信息爆炸式滾動,用戶也越來越多,對於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用戶每天渴望獲得最新信息,這是新浪微博重要的運營模式,這也是新浪微博「天花板」的開始——無法持續光靠信息來驅動規模龐大的用戶。
後來也就出現了循環。一個熱點,無數家媒體發布的信息內容幾乎是一致的,翻幾頁,看到的都是同樣的內容,財經、娛樂,等等……,重複無用的信息在增加,用戶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低。導致微博的價值下滑。
新浪微博在運營上,更偏向大V、名人。到了平臺飽和期,可以試圖嘗試轉型:以普通用戶為中心,讓用戶選出有價值的「草根」領袖,讓用戶去驅動價值信息。重構一批用戶選出新的意見領袖——微博發展到一定時期或許應該放棄精英路線,去選擇擁抱群眾。
微博雖然有很多次改版,可每一次都稱不上大的成功,再加上輿論趨緊,用戶使用的頻率在降低。大部分用戶不希望看到微博再重走天涯社區的老路。
潘石屹是最早享受微博紅利的人,見證了新浪微博從熾熱到平靜,同時還記錄了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的「墓志銘」。
通往墓地,是人類最後的歸宿;刻上志與銘是死後對世界最後的訓誡與啟示,人死了可以這樣,一個偉大的企業死了就要慘烈得多,沒有誰會記得那家死亡的企業做過什麼,也沒有人記得那家企業留下的智慧。企業更沒有權利留下所謂的「墓志銘」。
關於墓志銘,潘石屹記錄的方式更為特別,感觸也比一般人要多,潘石屹有一個朋友意外離世,沒有留下什麼照片,他還感嘆:「這個人的形象不是這樣的啊,我們這一輩子,蓋了這樣多的房子,最後連個形象都留不下,我說不行,我自己拍吧,所以就拍了」。潘石屹用拍攝的方式——記錄墓志銘。這不是詆毀,承認未來的死亡是勇敢、智慧的表現。
《潘石屹攝影展》
在潘石屹的鏡頭下,已經拍了許許多多的名人,橫跨中外各領域的成功人士。在他攝影的記錄下,這些名人一幅幅清晰的肖像照片——誕生了。如果用哲學的角度去辯證地看問題——誕生也代表面臨著死亡。
攝影這件事,潘石屹很認真,也很多元化,他還想拍齊56個民族,記錄一個泱泱大國的博大胸襟、包羅萬象,大一統的巍峨壯觀景象,各色的妝容配上各色的服飾;各族的信仰宗教,各社的貧窮與富有,生與死的對待,記錄人生一場一次的葬禮和一襲襲降生的喜泣。
攝影這件事,如果有了潘石屹的財力和資源,搞不好就是一個歷史的史記,供後來者一睹萬千,這也是另一種記錄墓志銘的方法。
潘石屹愛攝影是真愛,這可不僅僅是他微博上那些狡猾的表演。任何人都會為真愛付出很多,也包括潘石屹。跋山涉水、上山下鄉。有時候也難免會很失望,當他走進一個村,發現沒有人可以拍,走過更多的村,偶爾發現有幾個人也沒法拍,那是些孤獨可憐的走不出村的人。主要是時代不允許。
對於一個攝影愛好者,記錄不同的時代,記錄不同的生活階層、誕生、死亡;四季變換,美與醜,善與惡。無法抵擋這樣的誘惑,所以潘石屹做了一個選擇,就是拍而不發表。用另一種方式記錄沒有人的村落,記錄村落的墓志銘。記錄這個時代被拋棄的一群人。
記錄白花花肚皮朝上、四腳伸往東南西北的青蛙,記錄臨死前也不閉眼的雀鳥。記錄萬物生靈的墓志銘。
時機成熟,等到需要時,他會慷慨激昂的把另一種形態的作品奉獻在世人面前。到那時,他會拉著自己兒孫的手,爺爺給你講個故事……太陽下的餘暉打在了他的臉上。
潘石屹,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記錄者,儘管有時候記錄的是墓志銘。關於企業那些需要潘石屹記錄的墓志銘,有太多太多:暴雷的P2P、沒有暴雷的P2P、遠在美國的賈YT、扔進河道淤泥裡的「共享單車」,過氣了的網紅,被莆田系坑害的百姓、精神世界裡陣亡的報紙媒體……
這個時代什麼都不缺,最缺的是像潘石屹這樣能記錄墓志銘的「時代精英」。
- END -
首席商業評論聯繫方式:
投稿及內容合作|editor@chreview.cn
廣告及商務合作|bd@chrevie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