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即見神明
低頭便聞花香
木魚打鳴低語
清風攬入懷裡
徜徉在龍華鎮的一方寺廟裡
所有浮華
都變清歡......
「
山風掠過松林,青苔過濾了塵埃,密林中迷漫著久違的泥土芬芳。在龍華鎮,有座周望山,登山約20分鐘,即見一片古剎園林。松竹林中,掩映幾幢青瓦平房和一座紅牆禪院。這便是遠近聞名的隆興寺(朱羊寺)。
」
漫步其間,如入藝術殿堂。10餘尊明代石雕佛像,神態各異,身姿勻稱,衣褶飾物細膩逼真。神殿前,兩隻香爐均為鏤空石雕,蓮花、浮雲、鳥獸栩栩如生;還有頸系銀鈴的小白象、憨態可掬的幼雄獅,無不體現出古代工匠的巧妙構思與精湛雕琢技藝。庭院裡還散落著一些古代碑文題刻。
眼前的斷垣殘壁遮掩不住曾經的香火興盛。試去歲月的塵埃,揭開隱藏在這座古寺中的千年傳說,細細品酌,令人餘韻無窮。
滴水觀音 永不枯竭的泉水成謎
相傳遠古時候,周望山與白沙東海沱地脈相通。東海沱居住著東海龍王的太子,這個太子生性殘暴,常在東海沱興風作浪,只要東海沱一起風浪,周望山上有一大池,池水就會渾濁,龍太子也就會在這個時候竄至周望山傷害百姓。周望山上的百姓沒有辦法製得住孽龍,只好忍氣吞聲遷就它。老百姓為了自保,常把成群的豬羊趕到池子旁邊,等孽龍來慢慢享用。
某日,南海觀音化作一雲遊僧人,來到周望山,發現周望山是一人間寶地。就在這時,原本一碧如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眼前的東海沱黑浪滔天,瞬間船翻人亡,身旁的大池也咕咕冒著渾水,觀音知道是孽龍在作怪了。
周望山上的老百姓頓時慌了手腳,紛紛把豬羊趕到大池旁。老百姓都在忙著驅趕豬羊,誰都沒有注意身邊這個精神矍鑠的老僧人。
老僧人取下自己身上帶著的木魚,把它放在了周望山與白沙東海沱相連的地脈上,轉眼間木魚化作了一塊巨石穩穩地壓在了這條地脈上,這塊巨石後來就成了木魚石。老人隨即在身上取出一個瓶子,緩緩地把瓶中之水滴入池中,剛才還是渾濁的池水,轉眼清澈見底。
這時,周望山上的老百姓才知道,有高人來解救大家了,紛紛跪下,不停地磕頭。只見觀音手拿淨瓶,化回了真身,腳踏蓮花駕祥雲返回了南海。
為感謝觀音,當地村民募集資金開始修建廟宇。村民為了感激觀音鎮得孽龍,不讓孽龍再興風作浪,因此給這個廟宇取名「龍興寺」。由於此廟建於南宋孝宗皇帝隆興年間,又稱「隆興寺」。
令人奇怪的是,就在周望山大池旁邊的一塊巨石上,源源不斷地滴出清澈甘甜的泉水。此泉水滴入大池,終年不歇,從未乾涸過。村民在巨石上虔誠地雕刻出了滴水觀音,滴水觀音因此得名。後人相傳,喝過觀音泉,可祛病消災,福澤綿延。
龍穴寶地 「豬羊寺」留下經典密語
隆興寺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此時,西南地區出了一代「風水」大師陳作龍。陳作龍系黃州府麻成縣孝感鄉天生橋人氏,他在江津攆地,當他攆地到達周望山,點周望山為一穴寶地,發現此地有帝王陵寢之相,須得大富大貴、福德雙全之人來享用,否則,凡夫俗子葬之,後人必出混世魔王。
於是他建議重修寺廟,用菩薩鎮住這一大地穴。隆興寺得以興盛發達。陳作龍為周望山這一穴地留下經典密語:「豬羊兩邊排,火焰燒白巖;張公作筆架,東海是硯臺;護國做樓臺,蓮花遍地開;若埋得此地,梭井水不來。」從此,人們又把「隆興寺」叫做「豬羊寺」。並在進山的半山腰處的巨石上銘刻著「五省永禁牛馬」的警示,寓意著牛馬不準進山,保障豬羊生態良好,長久興旺。
明代時期,僧侶們打造出壁書石刻、石佛、千佛崖等,這時的「豬羊寺」最為興盛。「豬羊寺」人們起初叫它豬羊寺,但豬、羊與信奉佛教的教義犯忌,於是人們把豬改為朱,意為吉利,羊改為揚,意為發揚光大。取名「朱揚寺」,系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之意。老百姓為了區分和書寫方便,習慣上又把「朱揚寺」寫成「朱羊寺」。
關於古寺,眾說紛紜。歷經數百年的變遷,舊殿荒敗,但留下了往日的布局與無數珍貴的文物。寺廟在後人的保護和修葺下,依然屹立在周望山上。當地的村民都深信,這座寺廟,庇佑著這裡的世世代代。
(來源:江津日報)
總編輯:塗普健 值班副總編輯:易志慧 編輯部主任:李皓、楊洪 編輯: 賴流英 2017-06-30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