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的這個小村裡隱藏著一座古寺,寺中有千年古柏與明代大鐘

2020-12-12 京報網

尋訪

懷柔的古寺,大都坐落於青山秀水間,唯有鳳翔寺特殊,坐落在沒有山巒的平原居民區——楊宋鎮仙臺村。一座千年古寺,何以建在這裡?的確值得研究。

仙臺村地處懷柔區東南隅,村域面積15平方公裡,始建於唐代。據記載,仙臺鳳翔寺也建於唐代,而且是先建寺,後成村。

鳳翔寺初建時,名叫「仙聖傳林」,後改名「仙聖臺院」。仙聖臺村是仙臺村最早的名字,是根據寺廟而得名。明代在此設軍屯,改名為「仙臺屯」。到清代改為仙臺村,並沿用至今。

萬曆年間曾大修古寺

仙臺村鳳翔寺是北京歷史悠久的古蹟之一。據記載,唐代建造的寺院氣勢恢宏,規模較大。到了遼代,寺院增設漢白玉經幢一對,有「大遼太平二年(1022年)三月立」字樣。

根據寺內古碑記載,鳳翔寺當初為七進院落,建有七座殿宇,由於其歷經多朝的盛衰交替,加之自然災害的侵蝕,到了明代只剩下一座殿了。明萬曆年間,皇太后十分信仰佛教,自稱「九蓮菩薩」。有一天,皇太后來到懷柔「仙聖臺院」,欲觀仰寺內塑像。不曾想殿宇破舊不堪,塑像七零八落,塵土布滿寺院,蜘蛛網纏盡佛身,讓她十分失望。於是,皇太后命吳太監等聚集民眾,捐款募物,修復寺內塑像金身。修復後,眾佛像金光閃閃。據說,泥塑如來腹內裝滿了金銀物事,其頭上還有木雕「大鵬金翅鳥」。地下有各種「機關」,如果踩上「機關」,「大鵬金翅鳥」就會前後易位,像飛翔一樣。

修復後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有前仰後合的,有雙手朝天的,有雙手摸膝的,有面帶微笑的,有怒目而視的。隨後,皇太后又命人重刻「大雄寶殿」四個字。因為鳳在古代象徵女性,於是她把寺名由原來的「仙聖傳林」、「仙聖臺院」、「鳳翔禪林」改名為「鳳翔寺」。

修繕後大雄寶殿兩邊各有耳房,東耳房是廟內住持及僧人居住和議事的地方,西耳房是廚房。耳房在大殿兩邊互相襯託,顯示寺廟規範完整。廟內東西廂房各為三間,是供奉十八羅漢及菩薩的地方。

鳳翔寺外西北處,早年曾有數座磚塔,村民管叫它「塔院」,據說是寺內僧人存放骨灰的地方,每有一名僧人圓寂,就建一座塔。不過,歲月流逝,寺院漸漸沒落,村民們把塔院全部平掉了。

寺內有明萬曆年間鑄鐘一口,底部周長290釐米,高為155釐米,厚為2釐米,底部鑄有「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16個大字。下記當時捐資鑄鐘之人的姓名,並刻有「大明萬曆元年十二月吉日造」字樣。若是夜間敲鐘,鐘聲十分悅耳,並能傳出幾十裡的紅螺山,與紅螺寺的鐘聲相呼應。

正殿左前方立存龜首方座和重修鳳翔寺青石碑一塊,碑寬2尺,高6尺許,刻有「大清嘉慶歲次戊寅菊目」立碑年號,碑文中記有「紅螺寺天老和尚施錢50吊」等內容。

寺中有千年古柏與明代大鐘

值得一提的是,寺內現存古柏兩株,約有1100年歷史。另有古榆3棵,古椿兩棵。這些古樹雖然幹粗皮裂,但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兩棵古柏一東一西,故稱東柏和西柏。東柏底部周長2.22米,西柏周長為3.65米,古老而罕見。兩棵古柏樹冠遮蓋著寺內東西廂房。寺內本來還有一唐代古槐,雖已歲久中空,可依舊枝葉蔭覆。相傳,過去有一趕集農人牽驢回家,由於天晚夜黑,農人來到鳳翔寺求住一宿。寺內僧人應允,但面帶難色地說:「佛門本清淨之地,留施主住下無妨,可這毛驢圈於何處呢?」聽罷,農人慾投他處,僧人思忖少頃,說:「那就將它圈於老槐樹的洞內吧……」這個故事形象地描述了此樹之大。後來,這棵古槐日漸枯萎,僅存樹根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曾有淘氣孩子往樹根裡灌水,但從來沒有灌滿過。即便是夏季下大雨,雨水往這樹根裡灌,也從未流滿過。原因何在?據說這樹根直通天王殿底下,而天王殿下有個空洞,人們猜測,這水很可能是流進洞裡去了。

大殿東南角有一座石碑,刻於清嘉慶年間,碑上面記載的大概意思是:寶寺歷經數代,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寺內沒有住持,更沒有進香之人,如來佛像用席片覆蓋,蒿草生滿寺院,爛牆鵲噪,悽冷得很。野兔狐狸在寺內亂竄,煙塵聚在一起,十分混濁,看上去寺內十分荒慘。於是,有解村人解琳和年豐人王亮二人募捐修寺,使眾泥塑煥然一新。

自從清朝最後一次修葺後,多少年來便再未對鳳翔寺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殿頂上的一蓬蓬衰草,似乎昭示著古寺的日漸頹敗。就連那口明萬曆年間所鑄的大鐵鐘,也失去了鐘樓,失去了懸架,更失去了晨光熹微時候敲出聲聲晨鐘的僧眾,被人隨意扣在寺院的一角,與那些碎石瓦礫為伴。

寺院裡僅存的兩株古柏中,一株的半邊已沒了生命的跡象,但另一株仍然鬱鬱蔥蔥。輕輕撫摸這棵古柏的千年樹身,心裡默默祈禱,也算是對朋友親人的一份祈福了。

有人說,鳳翔寺最珍貴的是古樹,特別是正殿前面的那兩棵古柏,歲月雖然脫去它們的樹皮,但卻在樹幹上留下了美麗的經文符號,儘管人們難以看懂大自然所賜予的神秘密碼,但它卻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值得我們去珍惜。

寺院裡的一架紫藤枝繁葉茂,問村民紫藤何年何月何人所栽,無人能說清楚。倒是生機勃勃的紫藤情結讓人不免多了幾分聯想。於是,每來觀廟者,都會在紫藤的身旁聞其清香,盤繞良久。

古寺曾是村民避難之所

寺內石猴 攝影:魏明俊

在歷史上,鳳翔寺曾是村民避難之處。鳳翔寺東距潮白河4公裡,西距懷河1.5公裡,村西百米處還有一條小河,歷史上經常發洪水。以前夏季時如果一連下幾天大雨,東西兩條大河水位急劇上漲,就有可能把仙臺村整個淹沒在大水中。由於鳳翔寺建在土丘上,地勢較高,很多村民在發洪水之前,都往廟裡搬。1939年夏季,由於大雨連續幾天沒有停止,使潮白河和懷河水連成了一片,把仙臺村整個淹於水中。村民有的騎在房脊上,有的坐在柴禾堆上,還有的抱著柱子不放。而寺廟周圍的村民拼命往寺裡跑,才保住了性命。後來有人專門去測量過,說鳳翔寺比周邊高了大約兩米左右。這顯然與早年懷柔縣誌所述「鳳翔寺原建於高十餘丈的土臺之上」的說法有較大差異。如今再去看,鳳翔寺已經比村街高不過半米。

據說1948年以前,仙臺分為東西仙臺兩個村,東仙臺為密雲縣管轄,西仙臺由懷柔縣管轄。仙臺很早就有一村分屬兩縣的說法,1908年,懷柔詩人劉慶堂在一首詩的註解中云:「南行至仙臺莊,乃懷密二屬。村西北有鳳翔寺,乃懷柔地。院中有八稜石塔二,遼太平二年建,上刻彌密番咒:『峻稜石塔已多年,經咒刊成彌密全;唯問老僧曾未解,但云世世久相傳』等文字。」其實,早年仙臺村雖隸懷密二縣,但卻無界碑標誌,就連本村人也很難辨清分界。

1949年以後,鳳翔寺裡還住有僧人,後來被遣散。此後,寺廟一度被改為村裡的糧食倉庫。二十一世紀以後,因來此寺參拜的遊客越來越多,村裡便開始了重修寺廟事宜。

今天的鳳翔寺,以三合院形制重建而成。進山門為天王殿,其後有東西配殿各三間,過庭院為正殿,正殿面闊三間,左右各有耳房兩間。正殿、天王殿內均已無佛像,正殿中央有供佛臺,左右有金剛羅漢臺座,但空空如也。

如今鳳翔寺,已經與仙臺村民居混在一起,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村中寺院。為了體現文物的利用價值,前些年,村裡已將寺院附近的設施拆掉,更加突出了鳳翔寺的主體地位。在寺院主殿的彩畫上,人們能隱約看到「鳳」的圖案,可以斷定,彩畫放在這裡,定有不同的用意,鳳翔寺之名也許就是因為鳳在飛翔。

前門外,東西兩側增添了二座巨大的石獅,寺內「天王殿」已經恢復了原貌。兩棵古柏經過常年澆水,枝葉露出新綠。二座石幢和鑄鐘也分別安放在較好的位置,寺內斜井也用鋼筋排子圍住四周。

古柏、古鐘、石碑,均無聲地訴說著這座千年古寺的悠久。懷柔的一座小村莊裡,居然隱藏著一座千年古寺,足見這座村莊也有厚重的歷史。

原標題:仙臺村中探古寺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魏明俊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仙臺村中探古寺
    尋訪懷柔的古寺,大都坐落於青山秀水間,唯有鳳翔寺特殊,坐落在沒有山巒的平原居民區——楊宋鎮仙臺村。一座千年古寺,何以建在這裡?的確值得研究。仙臺村地處懷柔區東南隅,村域面積15平方公裡,始建於唐代。據記載,仙臺鳳翔寺也建於唐代,而且是先建寺,後成村。
  • 西安有座隱藏於鬧市中的千年古寺,因為太隱蔽,遊客多是本地人
    西安十三朝古都,人傑地靈,可以遊覽的景點很多,整個市區光是寺院就有數十座。有些寺院是隱藏在大街小巷裡面,大多只有本地人才知道。大興善寺便是一座隱藏於鬧市中的千年古寺。很多人都知道西安南郊的小寨,尤其是小寨的賽格商城因為有室內最大的噴泉而成為了網紅景點。
  • 八百裡伏牛山腹地,竟然隱藏著一個尚未開放的千年古寺,它到底啥樣
    八百裡伏牛山腹地,竟然隱藏著一個尚未開放的千年古寺,今天小編帶你探秘它到底啥樣? 如今的中國,隨著國強民富的實力快速提高,旅遊業發展十分迅猛。一些地方只要有一點歷史典故的建築。就會發展成一個旅遊景點。
  • 拜訪南京的千年古剎,感受古寺的千年歷史,讀懂南京的古都底蘊
    一座古城和它牽扯最深的除了它往日的歷史,還有割不斷的宗教情緣。南京這座古城自從建成以來已經有2480年的歲月,而這些出力在南京的古剎,所記錄的佛教發展已經達到了1780年。早在考試到中學為止,南朝480座寺廟,而且是整個城市佛教全盛時期家長正在考察的城市裡,城市寺廟無論是絕代的錯綜複雜的感情,還是隱藏在煙雨的寺廟深秋色彩裡的寺廟,都能找到該城市千年的詳細內容,所以在這次旅行中,我要帶你去南京那千年古剎。1.
  • 雙林鐵塔,一座千年古剎最後的見證!
    (雕刻細膩的古代美女石雕)將近1500多年的歷史中,雙林寺就以規模宏大,高僧輩出而名揚中外。北宋時達到極盛,有僧舍1200餘間,僧尼2000餘人,被譽為「震旦國中,莊嚴第一」,又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稱。宋英宗治平3年御賜「寶林禪寺」匾額,徽宗大觀二年賜田十頃。南宋時推為天下禪院十剎之一。
  • 【高新印記】高新區法華山:千年古寺成就的蒼雪奇峰
    在湘潭,一提到山,大家很快就會想到昭山,其實,在市區範圍內,還有一座與它隔空相望的山——法華山。  法華山坐落於高新區雙馬街道的東部,主峰海拔299.1米,是湘潭與株洲的分水嶺。因寺得名  9月14日,我們沿著河東迅達大道前行,在快到達馬家河收費站時,遠遠望見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海拔雖不高,樹木卻十分蒼翠,當地人告訴我們,這就是法華山脈。  法華山脈,南起霞灣,經荷塘北延至易家灣。
  • 西安一受歡迎的古寺,已有1400年歷史,寺內藏有一棵網紅古銀杏樹
    作為陝西省第一大城市和省會城市,目前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西安不僅每年吸引無數國內外遊客,而且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氣息,今天說的是西安一受歡迎的古寺,已有1400年歷史,寺內藏有一棵網紅古銀杏樹。
  • 上海浦東新區福泉古寺,古鐘與千年銀杏王后,歷經時代滄桑
    在上海,有不少出了名的寺廟,比如靜安寺、龍華寺、東林寺、玉佛寺、下海廟等等還有很多就不說了,之前也寫過很多,但今天要說一說,浦東新區惠南鎮上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福泉古寺。福泉古寺,坐落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惠南鎮文體路,建於元年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比南匯城早44年,初名為「甘霖院」,建有大殿及兩廂,殿後偏東有「福泉井」,早於寺開鑿,故改名為福泉寺,意喻為「善福之源泉」。有別於其他常規寺廟的平面布局,福泉寺因地制宜,立體布局,建造三層的大殿,底層天王殿、二層觀音殿、頂層鐘鼓樓。
  • 【聽泉】古寺極則|澤州青蓮寺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出了石門便是一方山間平臺,這裡地勢較為開闊,能夠同時看到上寺和下寺的位置關係。因為已經翻過了一座山頭,故而古道直抵上寺。上寺又稱新寺,只不過這個「新」字乃是相對於北齊而言,雖說是「新」,卻是始建於隋唐年間的超級古寺了,即便是留存下來的殿宇樓臺都是已經有近千年歷史的宋代原物。
  • 山西大同古城裡的千年古寺,梁思成盛讚,山門上的對聯出自他之手
    現存城牆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上,於明洪武五年增築起來的。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我們來看看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對這座古寺的評價,梁思成、林徽因曾四到山西考察,在《大同古建築調査報告》中盛讚古善化寺:「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
  • 江津山間有一座撲朔迷離的古寺,裡面藏有大秘密!
    舉頭即見神明低頭便聞花香木魚打鳴低語清風攬入懷裡徜徉在龍華鎮的一方寺廟裡所有浮華都變清歡......漫步其間,如入藝術殿堂。10餘尊明代石雕佛像,神態各異,身姿勻稱,衣褶飾物細膩逼真。神殿前,兩隻香爐均為鏤空石雕,蓮花、浮雲、鳥獸栩栩如生;還有頸系銀鈴的小白象、憨態可掬的幼雄獅,無不體現出古代工匠的巧妙構思與精湛雕琢技藝。庭院裡還散落著一些古代碑文題刻。
  • 八十三年前,林徽因的驚世一瞥,才使這座千年古寺橫空出世
    圖文/劉新田【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佛國聖地五臺山,古剎名寺眾多,其中有一座古寺非常特別,遠離市鎮,深藏僻野,默默無聞逾千年,卻於八十三年前像一道閃電劃破夜空,至今依然光芒萬丈。其實更早的時候,日本學者已經在中國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古建調查,宣稱中國全境一千年以上的土木建築物一個也沒有,若想領略唐式木構的風採,只有去日本。不過這次五臺之行,梁林還是覺得冥冥之中有一絲絲希望。原來他們看到一本剛出版的畫冊【敦煌圖錄】,一幅描繪唐代【五臺山圖】壁畫裡,「大佛光之寺」赫然入目。
  • 杭州西北50km的大山裡,藏著一座千年古寺,是日本抹茶發源地
    這裡是胡恩泰的旅行雜貨鋪,販賣旅途中有趣的點滴,歡迎關注點讚。我們都知道,日本是我們的「鄰居」,因此自古文化交融比較密切。特別是在唐代開始,我們的國家強盛,因此眾多建築風格、文字等等文化元素都在日本擴散。
  • 懷柔的石塘山,為何在明代被列為「禁山」?
    據《房山縣誌》記載:「大石窩」在房山西南六十裡,黃龍山下,前產青白石,後產漢白玉,小者數丈,宮殿建築,多採於此。石材的開採、雕刻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自隋末雲居寺刻經開始,歷經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皇家修建宮廷、園林、陵墓等工程。從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調來上萬名石匠藝人在此定居,逐漸形成自然村落。
  • 一座千年古寺,因酷似一頂大帽子而被鄉民喚作「戴帽山」
    南安洪梅鎮內東北方巍然屹立一座大山,海拔660米,峰巒疊翠,林壑優美,因酷似一頂大帽子而被鄉民喚作「戴帽山」、「大帽山」,雅號「玳瑁山」。玳瑁山中,有一千年古寺擇幽而立,殿宇雄偉,亭榭櫛比,兼有飛泉於畔,其內還有不少文物古蹟和不朽傳說,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閩南古剎「靈應寺」。
  • 北京皇家寺廟,展出400多個古鐘,永樂大鐘載入大英百科全書
    比如李敖筆下的法源寺,還有白塔寺,以及潭拓寺,龍泉寺,還有雲居寺,廣濟寺,以及大覺寺,戒臺寺,紅螺寺等等。各有各的特色,像潭拓寺,大雄寶殿懸匾福海珠輪。還有五塔寺,可以看到金剛寶座塔。還有法源寺,有唐代雲麾將軍碑殘柱基,還有巨大的石缽等等。還有龍泉寺,有金龍橋,龍王堂,以及上千年的柏樹和銀杏樹。等等。
  • 山西一土堡中,一和尚守著千年古寺,遊人好奇土牆後到底藏著什麼
    山西一土堡中,一和尚守著千年古寺,遊人好奇土牆後到底藏著什麼忻州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23公裡之北社東。
  • 千年古寺仙佛寺
    在來鳳縣城郊酉水河岸傍山臨水間,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寺仙佛寺。據清同治《來鳳縣誌》推斷,仙佛寺始建於東晉鹹康元年,距今已超過千年。
  • 千年巨寶,大同古城實地探訪遼金古建善化古寺
    善化寺善化古寺位於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始建於唐。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後晉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稱南寺。遼末保大二年大部毀於兵火,金初,該寺上首圓滿大師主持重修。自天會六年至皇統三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並頗具規模。元史記載,曾有四萬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會,作佛事活動。明代又予修繕,明正統十年始更稱今名善化寺。
  • 千年古寺靠「化緣」重建 文化工作者被稱"金和尚"
    這四大古城在遼代時都已經存在,但只有復州一城,存有古塔一座。因為依託永豐寺而建,古塔便因寺得名,稱為永豐塔。  近日,在文化工作者金延年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復州城鎮探訪永豐塔。穿過永豐寺的迎恩門,永豐塔便完完整整的出現在眼前。  組織80歲以上老人憶古寺原貌  在金延年的回憶裡,眼前這座宏偉的永豐塔曾遭受過重創。